古代诗歌鉴赏的设问角度2

古代诗歌鉴赏题的设问角度及解题技巧

一解题步骤:

连缀意象,疏通思路(顺接逆接),明确感情,借助注释,借助作者(知人论世,时代背景))开始做题——审清题意,寻找要点,整理成文。

二答题技巧:

三设问角度:

结合诗句,尽量多答,分开层次,善用术语

古代诗歌题的设问既可以从一个角度设问,也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还可以综合设问。具体到一首诗,只有对不同角度的问题都能解答,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下面举例说明设问的不同角度。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身份+性格+思想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问题:首句中的“刺”字,写出小松怎样的形象和性格?

参考答案:形象:刚出土的小松,虽小却不柔弱,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儿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在深草中不低头。

性格:“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了小松的外形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出来,显示出小松强大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突出了形象和性格的对比。形象侧重于外在美,而性格则侧重于内在美。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问:菊花的意象在本诗中有什么寄托?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通过记叙(描写)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思想)\揭露什么现实

阅读韩翃的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4.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5.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例①读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问:全诗用梅花来比拟人的品格,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答:作者赞美梅花的高贵品质,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是借物言志的一种方法。

6.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时间地点 色彩、构成、情味等):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①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描绘了一幅日暮 江边 寥廓、凄清的游子思乡图。 这是诗人孤独的写照,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孤独无依思念家乡的愁苦。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被驱不异犬与鸡)、比拟(拟人:又闻子规啼夜月、拟物:暂缺)、夸张(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对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同义不同词)、设问(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反问(此情可待成追忆?

役夫敢申恨?)、用典(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借代(孤帆一片日边来)、顶针(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反复(行路难!行路难!)、排比()、双关(春蚕到死方尽,民歌常见)等)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也…………

2. 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叙述、议论)什么+抒发什么情

例①读孟郊的《游子吟》回答问题

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

答:诗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

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

对比

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

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联想想象;

抒情的方法:直抒胸臆、情景交融(什么情感,什么意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象征)(什么物,什么志)、借古讽今(什么古,什么今);

描写的方法:白描、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和以动衬静,对比反衬,映衬烘托,虚实结合,明暗对比,正面侧面,

时间变化,

空间变化;描写角度:

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

结构方面(主要通用于散文):欲扬先抑,铺垫、铺陈、伏笔照应、前呼后应、起承转合)

答题方法:手法+具体诗句分析+表达作用

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

答:诗人以浪漫的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附: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这首诗是陆游68岁时在闲居山阴时所作。

问: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的?

答:想象联想。通过想象联想把祖国沦陷敌手的壮丽河山呈现出来,也通过想象沦陷区人民的泪水和盼望南宋军队光复中原的期盼的细节,写出了作者深深的遗憾。

例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

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感情?

答:本诗对环境气氛极力渲染:月落之际的乌鸦啼叫,岸边枫树飒飒的江上渔火点点,夜半时节的悠悠钟声。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

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

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融情于景。本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1. 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阅读杨万里的《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惜,爱惜;爱,爱恋。泉眼爱惜,树荫爱恋,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特征,语言富有情趣。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shoufa 效果等)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见上)一诗

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

答:这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来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 <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

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见上)回答问题

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分析表现手法的答题方向:审题是关键。

【例题】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注意“整体上”一词的限制,本诗因为是借写一种“奇鸟”来表情达意,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借景抒情,而应考虑“托物言志”,或“象征”。而“比兴”其实就是传统诗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说法。

10年全国卷Ⅰ)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参考答案: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解析] 按照题目的提示,描写一个动态的东西,动作的细节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绕、隐、争起、共归、出没、飞等动作就是细节。当然还可以考虑有没有修辞,比如拟人,似有似无之间,即便有,也是通过动作体现的。

【例题】(2007安徽卷)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参考答案:主要用衬托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等也算对)

[解析]注意问题的要点,一是上阙不是全文,如果是全文的话,恐怕要回答“托物言志”较为准确。二是主要表现手法,局部性的拟人(如“醉袒貂裘”)就不可以算了。这样答案主要集中在背景和鹰的关系上,于是衬托(或烘托)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例题】(2006湖北卷)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都德

…………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娟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家畜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谈着要顽一整夜……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活跃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动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食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还从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四周。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面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

守夜的狗在它的窝里唤它们回来是徒劳的;井边盛满了新鲜水的水桶向它们做手势也全无用处;羊群进来以前,在粗大的门闩把小栅栏门关了以前,在牧羊人到低矮的小屋里坐在桌子周围以前,它们是什么也不要看,什么也不要听的。

而在这时候,它们才仅仅同意进到群狗的窝里去,在那儿,它们一边舔着它们的菜汤桶,一边同它们农庄上的同伴们谈论着它们在山里所做的事情:在那可怕的地方,有狼,有洋溢着露珠的大朵的毛地黄……

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是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地表现②拟人化描写(此点随后要说,分析略)

[解析]这一道题和上题有相似处,你应当考虑修辞手法,结果肯定是比拟——拟人,那别的呢?只有细节描写恐怕最能说明问题,至于白描,实在也是万能术语,但凡描写,只要不够细致,达不到工笔细描的地步,岂不都是白描?

有同学问:可不可以说动作和语言描写?应该不能,因为问的是“表现手法”,而这两者不是表现手法。

未展芭蕉

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有人说一个“怯“字使用极妙,联系诗句简析。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1)“芳心犹卷怯春寒”是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活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春,而是有些担虑、畏怯早春的寒意。(2)一个“怯”字,拟人化地把未展芭蕉娇怯羞涩宛若少女的神情给出神人化地传达出来了。(2)

(2)这首诗借物喻人(答“比拟”也算对)(1)诗人通过对早春初萌而未展的芭蕉新叶仪态、神情的描绘,表现了一个情窦初开而又娇怯含羞的少女形象。(3分。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问的这首诗,属于整体而言。两答案角度不同,但都侧重于整体。

【例题】(2006安徽卷)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作者在表达感情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为什么不是借景抒情呢?因为原文主要在打比方。景不是实的。

三、古代诗歌题的解题技巧

1. 从语言入手,抓住关键词句,辨明诗歌意象;

2. 从情与景的结合上整体把握意境;

3. 借助标题、注释、背景等理解抒情主体形象及作者意图;

4. 明确题干设问的角度与方式;

5. 标出题干对应的诗句中的采分点;

6. 针对采分点列明答题要点;

7. 借助已知的诗人风格知识(注意干扰,要具体分析,不要见李白就豪放,见杜甫就沉郁)修改后工整地誊入试卷。

8.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时,考点参照上文的内容。

附:解答古代诗歌题的知识准备

1. 必要的文言文基本功;

2. 必要的古诗词知识;

3. 了解重要诗人的风格;

4. 熟悉新大纲 180 首必背古诗词(特别是没考过的精短诗词);

5. 必要的古诗鉴赏主观题模拟练习

关于2

整体

出塞曲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度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儿缺宝刀。

问题:请赏析“缺”字。

关于3

时代背景

越王勾践墓

柴望

秦望山头自夕阳,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烟树中原正渺茫。

【注】柴望,南宋诗人。

2.在这首怀古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写越王勾践墓?

3.第三联描写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2.诗人以昔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终于灭吴以雪耻的事实,抒发对当今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报仇,使亡吴之事不能在当世再现的沉痛之情。

3.想象联想。颈联中的“复道”和“宫墙”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对越宫景物的想象。通过想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惆怅之情。

抒情对象: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主客关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①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②马鸣。

①蓬:一种遇风便脱离根部拔地起飞的草。②班:分离

1.“转蓬”“孤蓬”都是古诗中用来象征游子的语汇,本诗选用了后者,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联是传诵既久的佳句,请结合全市谈谈这两句在抒发情感方面的妙处。

人物和意象的关系

【例题】

戏题仕女图

(清)吴伟业

玉关秋尽雁连天,碛里明驼路几千。

夜半李陵台上月,可能还似汉宫圆?

【注】《出塞》图画的是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的情景。

碛:沙漠

问题:首句选用“雁”作为意象有何作用?

人北往,雁南飞,一个返乡,一个离乡背井,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出昭君思乡的哀伤之情。

《古代诗歌鉴赏的设问角度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