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讲 文言文

第三讲抑扬顿挫,掌握文言文朗读的停顿与断句

一、技法详讲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加强文言文朗读的训练,有利于增加文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体验和感悟。

1.文言文的停顿与朗读

读准字音、停顿适当是文言文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要特别注意熟记文言文中常见的多音字和异读字。多音字和异读字中的破音异读,它们的读音与其词性、意义、用法密切相关,因此,辨析它们的读音应先结合语境来理解它们在文句中的意思,然后推断出正确的读音。

正确停顿也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

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自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具体的停顿情况如下:

1)句首类停顿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音节类停顿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xx

/以一战

/间力拉崩倒之声

3)语序类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

xx//奔走焉

4)语法类停顿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读。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

这个句子的正确停顿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句子结构类停顿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望晚/日照/城郭

句中望晚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再如:

瞻余马首/可也

6)节奏类停顿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古代文化知识类停顿

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xx/xxxx/

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姓王名毅字叔远,,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8)语气助词类停顿

”“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xx之也/久矣

xx/与灏气俱

9)关联词类停顿

转折连词之后应有停顿。

xx/与灏气俱/而不知其所穷

总之,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应停顿;二是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应停顿。

2、文言文的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

,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

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例如: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8)熟记标志词语

下面归纳的是一些常见的句首标志词语:

发语词:

夫、盖、凡、xx、嗟夫、且夫、xx

事件词:

是时、xx、既而、俄而、乃今、有顷

谦敬词:

下官、臣、窃、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

人称或指示代词:

吾、余、予、xxxx(女)、彼、此

疑问词:

何、谁、孰、安、xx、焉、xx

复音虚词:

然则(然)、是故(故)、是以、得无、大抵、何其

二、例题详解

1、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请用“/”给下面的文段分别断句。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参考答案】

1、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这道题考査文言断句,这种方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査,是一种一巧拨千斤的考査方式。

文言文断句的题目没有要求加标点,而是要求用“/”断句。这样考査既符合文言文句读的特点,又降低了难度,是一种合理的命题方式。可能是考虑到选文内容较为陌生,命题把原文分成了两段,进一步降低了难度。但是,本题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考生只有读懂大意,才能按照文言文表达的习惯断句。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

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字往往译为,可是这里的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中的字用法相同),断在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白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这个承接虚词,将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三、专题精练

文言断句集训

1xxxx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

锄与xx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

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书出看xx割席分坐xx友也

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

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

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3、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

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

4xx将有xx之事子产乃问xx之为

xx且使多为辞令与xx乘以适

野使谋可否而告xx使断之事成

乃授xx使行之以应对xx

5xxxxxx对垒一日xx韬以诸

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6xx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问其故答

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xx听事壁

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

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

不答曰所见如初xx其所以客豁

然意解沉疴顿愈

7、齐大饥黔xx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xxxx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

谢焉终不食而死

xx完世家

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于郊。魏王问曰:

“xxxx威王曰:

无有。”xx曰:

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日:

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徒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

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

[]

田:

打猎。后写作

经寸之珠:

直径一寸的大xx

乘:

车,兵车。包括一车xx

檀子:

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

泗上:

xxxx

特:

仅,只。

怿:

高兴、快乐。

8、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吾臣有盼子者使守xxxx人不敢xxxx

第四讲融会贯通,灵活掌握文言文实词的各种用法

一、技法详讲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与现代汉语词相比,文言实词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正确地理解实词是文言文阅读最基础的内容。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好文言文是大有帮助的。而且,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査的重点之一。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积累、掌握一百五十个左右常用文言实词,能结合具体语境说出它们的意思。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注意积累其本义,也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其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否则就容易出现偏差。

xx对文言实词的考査包括以下几类:

1.通假字

指古人在书写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近音通假两种形式。如《狼》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等等。

2.古今异义

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一类词,既有单音节词,也有双音节词。

这类词古今都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是考査的重点,也是容易失误的地方。做此类题时,不能望文生义,今古意义混淆而曲解文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有以下五种情况:

(1)词义的扩大。如亲戚,古代泛指内外亲属,现在指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后由专名变为通名,泛指一切河流。

(2.)词义的缩小。如”,古代既可指好闻的气味,也可指不好闻的气味,现在只指不好闻的气味;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如,古代指眼泪,现在则指

鼻涕;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4)词义的弱化和强化。如,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古代指遗憾、不满足、现在指仇恨。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3.―词多义

指一些文言实词具有两个以上的义项,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一词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做这类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以确定究竟该用哪个义项。

现以《xx论举贤》为例,试说明之:

上(指唐太宗)令封德弈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xx未有奇才耳!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只)患己不能知,安可诬〈冤枉、贬低)一世之人?

(选自《资治通鉴》)

举,可解释为:

讲。确立、建树。兴起、发动。提拔、推举。列举。

检举。全。

从上下文看,自然是唐太宗要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因此其他义项只能舍去。诘,可解释为:

询问、追问。责问。责罚。因为封德彝久无所举,所以唐太宗才有所言,问题是询问、责问还是责罚呢?再根据下文阐述的用人所长的观点看,应为责问。患,可解释为:

生病。祸害。担忧。

唐太宗提出用人主张后,批评没有举贤是不了解人才,这正是我们国家所担忧的,该选择何项,不言而喻。知,可解释为:

知识。知道。认识。了解。至此,毫无疑问选择了解(人)。

这样,我们可以将上述内容作如下理解:

唐太宗命令封德彝推举有才能的人,(可是)很久也没有推举出人。唐太宗责问封德彝,(封德彝)回答说:

“(我)不是不尽心竭力,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奇特的人才罢了!唐太宗说:

君子用人就好像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治理国家达到大治的人,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吗?只担忧自己不能了解人,怎么可以冤枉委曲一代的人才?

4.词类活用

指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灵活用法。它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这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种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时还改变了读音。

词类活用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狼》一狼洞其中中的,原来是名词,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思是打洞

名词活用为特殊动词。所谓特殊动词,是针对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而言的。其一,该名词后面有宾语,并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那么,这个名词便活用为使动词了。如《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的肉骨使骨生肉之意,名词

为使动词。其二,该名词后面有宾语,且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采用„„当做„„”的形式。如《伤仲永》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可译为„„当做宾客看待

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陈涉世家》狐鸣呼曰:

‘xxxx’”句中的

在此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修饰鸣呼,可译为像狐狸那样

2)动词的活用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的广在此作名词用,指奔跑的马

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较少,翻译时可采用使„--"„„”的形式,如《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中的忿'此处为使„„恼怒之意。

3)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此类活用的形容词,在句子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或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都作宾语,分别指坚硬的铁甲”“锐利的武器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助用法的,那么它就活用为一般动词了。如《唐雎不辱使命》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中的,这里便用做了动词,为轻视,看不起之意。形容词活用为特殊动词。

其一,形容词后面有了宾语,并且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了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使动词了。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其意为使„„变绿

其二,形容词后面有了宾语,并且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意动词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其意为认为„„

二、例题详解

xxxxxx(节选)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xx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诛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xx一》)

1.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C.能谤机于市期.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闻寡人之耳者.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E.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2分)

A.今齐,地方千里^

..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

C可以一战〔《xx刿论战》〕

..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xxxx、韩、xx之,皆朝于xx

本篇阅读共有三道基础题,基本上都与实词的掌握有关。

1题的考査点是一词多义,虽然有五组之多,量大面广,但这些词实际上都是常见实词,很容易就能给出

答案:

AC。第2题的考査点是古今义异同,这也是文言文学习与积累中的一个重头戏,所出现的四个词全是老面孔,非常容易发现D项符合要求。

3题考査的是句子翻译,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句话中,只要明白这两个实词的意思,翻译起来就易如反掌。

桃花源记

xx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咸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曰,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xx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缘溪行.(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及郡下,诣太守.(4)后遂无问津者.

5.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孛与例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同一种语言现象的一项是()例句: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A..孰为汝多知乎

Bxxxx叟亡以应

Cxx鲜有闻

D属予作文以记之

6.理解下列句中有关词语的古义和今义,将表格填充完整。

例句

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

无论xx古今异义

词语

鲜美

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古义交错相通与世隔绝的地方

含义

(味道〉鲜美指男子的配偶④⑥

7.解释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词。

1)便舍船/屋舍俨然

..

2)寻向所志/寻病终

..

3)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

4)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

处处志之().A.一狼洞其中.B.斗折蛇行

..

C稍稍宾客其父

..

D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渔人甚之().A.将军身被坚执锐.B无案牍之劳形.C吾妻之美我者.D.京中有善口技者.

【参考答案】

4.

1)沿着;

2)详细;

3)拜访,拜见;

4渡口。

5.C

6鲜艳美丽;交通运输;妻子和儿女;没有出路的境地;⑤.不要说,更不必说;不管(连词)。

7

1)舍弃/房屋

(2)寻找/不久

3)做标记/标记

4)述说/道路

8.⑴A ⑵C

4题旨在考査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的理解与识记能力。句中加点的词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频率都很高,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如后遂无问津者一句中的字指渡口,又见于使子路问津焉(《论语》)、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文,无人问津”“指点迷津”“位居要津等常用词语也都保留了字的这一义项。从这个例子可看出,理解和识记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对我们准确地理解现代汉语中一些常用词的意思也大有裨益。因此,这类文言实词也往往成为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考査的重点。

5题旨在考査学生对通假字的识别能力。通假字是古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常见的语言现象。也就是用读音或字形相同〔相近)而意义上没有什么关系的字来代替本来的字,被替代的字叫本字,借用的字就是通假字。如例句中的字通字,邀请的意思,其中字是本字字则是通假字(或借字)。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通假字应读本字的读音,如例句中的应读“yao(一声)”而不能读成“yao(四声)。通假字的一般考査要求是:

辨别并找出文言句子中的通假字,指出其本字,解释其在文言句子中的意思。如A项中的,智慧的意思;B项中的,没有的意思;D项中的,嘱咐的意思。而C顼中的是多音多义字,读xian(三声),少的意思,不属于通假字。第6题旨在考査学生对古今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的掌握情况。一些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意义发生了变化,遍成了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理解古今异义词,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有些学生不了解这一特点,常常会把文言文中邻近的两个单音词误当做现代汉语的某个双I词,导致对文言语句意思的理解出现偏差。如率妻子昌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本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意思是妻子儿女,如果把它们理解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妻子,即男子的配偶,就似是而非了。仔细推敲一下,便觉得不合情理。桃源人的先世进入桃源时怎么会只携带老婆而抛弃儿女呢?本题中的其他几个加点的词语,用法也大都类似于妻子,要注意辨析。

7题旨在考査学生对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代汉语中极为普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居多,且同汇量比较有限,而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丰富的,用有限的词汇表达无限丰富的意思,这就必然造成一词多义的现象。因此,理解一词多义也是文言文阅读考査的重点之一。正确无误地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平时积累、整理和熟记常见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第二,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为多义词选择恰当的义项。如字,便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在会天大雨,道不通一句中是道路的意思,在伐无道,诛秦一句中是道德的意思,在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中是思想的意思,不足为外人道也的义项应是述说取道的义项应是道路

8题旨在考査学生对词类活用现象的掌握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实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原来所属于的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第

1)题中,例句中的字一般作名词,但在该句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做标记。选项A中的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打涧。选项B中的字本来是名词,指北斗星,但在该句中用在形容词之前,又不充当主语,只是对起修饰作用,意思是像北斗一样曲折,这种词类活用属于名词作状语。该句中的字与字的用法相同。选项C中的宾客一词本来也是名词,但在句中它后面带有宾语其父宾客其父的意思是将他的父亲看做宾客,这种活用现象叫做名词的意动用法。选项D中的箕畚一词本来也是名词,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且不充当其主语,而是表示所凭借的工具,意思是用箕畚(运),从语法功能上看,也属于名词作状语。在第

(2)题中,例句和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都属于形容词的活用。其中例句的C项中的含有以(之)为异以(我)为美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中的充当谓语动词的宾语,具有了名词的功能,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坚固的盔甲B项中的字用在名词形(身体)之前,含有使身体劳累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字一般做形容词,在语法上,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但在该句中字后面带有宾语口技,因此,字便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属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擅长

三、专题精练

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

(选自《礼记,学记》)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不知其旨也.(2)虽有至道.(3)知困.(4)教学相长也.

2.翻译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故曰:

教学相长也。

3.《教学相长》集中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说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八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

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4.解释文中加点词。

才与绢数尺.农夫涕泣.不取直而归.遂殴宦官.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6.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四讲 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