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复习专题


一、掌握一些重点词、句的翻译和一些文言语法现象
1.重点句: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当权者策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间:参与。 谋:谋划。
  2)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说:“高官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入(宫殿)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肉食者:高官厚禄,此指当权者。 鄙:浅陋,无知。 乃:于是,就。
  以:用,凭,靠。 远谋:深谋远虑。
  3)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汇报。”
   牺牲,猪、牛、羊等祭品。 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4)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必:一定。 以:根据。 情:实情。 察:明察。
  5)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了。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鲁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
  7)“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低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作:振作。再:第二次。 衰:衰减。 竭:尽。
  8)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对方的士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国。齐国是大国,很难估测,我害怕他们有埋伏。
  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克:战胜。 测:估计。 惧:担心。伏:埋伏。

2.重点词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献身)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译: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古义:类 今译:同一家族的人)
  通假字
  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

一词多义
   1 故:公问其故:原因 2)从:民弗从:服从,顺从
   故逐之:所以 战则请从:跟随
   3)其:其乡人曰:他的,指曹刿
   公问其故:其中的
   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
   4)以:何以战:凭借
   必以信:按照
  5)请:曹刿请见:请求
   战则请从:请允许我

二、了解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段:叙述站前曹刿要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一层(从开头——“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段末)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写曹刿战后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分析文章内容
  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一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一一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一一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四、正确评价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说明他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五、阅读训练
  一、阅读文段,完成38—43题。(15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8.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时的语音停顿,并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乘。战 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长勺_____________ 公将_____________

公将_____________ 逐齐师_____________

40. 下列句子“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公与 B. 公将鼓 C. 公将驰 D. 登轼而望

41. 选段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通过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3分)

42.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3. 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2分)

答:

答案:38. /与之乘 /于长勺(1分) 鲁庄公与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齐鲁两军)在长勺交战。(2分) 39. 击鼓 驱车(追赶) 于是 40. B 41. 记叙 语言、动作 42. 长勺之战 鲁庄公十年 长勺 43. 例如: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答到一点即给2分)

二、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9——12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叶。”公曰:“小大之,虽不能查,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9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福: 狱:

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1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分)

1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答案:9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 (各1分,共2分)10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分)11政治上取信于民 2分)1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17.参与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18. 19.从战前、战时和战后三方面回答

四、(一)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二)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①者胜,上下同欲②者胜,以虞③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④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

注:①用:使用。 ②同欲:目标一致。 ③虞:戒备,准备。 ④将能而君不御:将帅有才能,国君不干涉。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鼓: 2)既克,公问其故 克: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9.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2分)

20.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语段(二)中的一些说法,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17.(1)击鼓(1分) 2)战胜(1分) (共2分)18.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2分)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一问1分。共2分)20.①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可谓“将能而君不御” ②鲁国君臣一心,可谓“上下同欲” ③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的时机上审时度势,可谓“知己知彼”(答出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若从其他角度回答,能言之有理也可。2分)

五、[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公伐原①,令②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③而去之。谍④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⑤,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⑥也,不可失也。”乃去之,及孟门⑦,而原请降。(《国语·文公伐原》)(12分)

【注释】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又何焉( 2)公令疏军而之(

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可以一战 何以使人 B.得原而失信 登轼而望之

C.其乡人曰 门人弟子填其室 D.令以三日之粮 闻寡人之耳者

10.翻译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段理解。(6分)(1)甲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 ”和鲁庄公的“ ”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甲乙两文都是写战争的,但从战争阶段的角度来看有所不同,甲文写的是 ,乙文写的是

3)甲乙两文都强调政治上 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都有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如甲文中的画线句,乙文中的“ ”这一句。

参考答案(一)8.(1)参与 2)离开,离去。(2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9B2分)

10.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以实情判断。(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2分。直译或意译均可,酌情评分。) 11.(1)远谋 2)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战争过程(或:战争经过及结果) 3)取信于民(意近即可) 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或答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或将两句齐答,均可)(6分。每空1分。)

六、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

(1)弗敢( ) (2)忠之( ) (3)齐师( ) (4)阻而( )

13.翻译下面句子。(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

答案:12(4)(1)独自专有(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

13 (2)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

14(2)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七、【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乙】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 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 )范兵不

公将鼓 )范令军中褥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参考答案20.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就

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2分)

《曹刿论战比较阅读(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