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中健国银

   2017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

2012年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要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到2020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7%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第一大产业。以健康产业总占比最大的医疗卫生产业为例,美国2014年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达17.1%,法国、德国、瑞典等国家这一数字也超过了10%,但在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近年来虽略有上涨,但2014年该比例仅有5.6%。随着人口老龄化、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精准医疗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支出占GDP 比重远高于中国

    根据财政部数据,20161-9月我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含计划生育)约1.02亿元,同比增长21.14%,同期公共财政支出约13.60亿元,同比增长12.67%,医疗卫生支出增速高出整体公共财政支出5.79PCTs2010年至20169月,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公共财政占比已由5.30%提升至7.48%,提升了2.18PCTs,医疗健康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0年至今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及占比稳步提升

2010年至今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亿元)及增速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同期据财政部公布的2016 年中央财政预明细,2016 年国内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数为124.29 亿元,相比2015 年执行数增加39.87 亿元,同比增幅为47.2%,远超其他行业,表明了国家自上而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心以及财政支持落地的不断加速。

2016 年财政支出预算数比2015 年执行数同比增长

    2016年我国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明细来看,医疗保障和公立医院的财政预算数最高,分别达到50.51亿元(40.62%)和34.31亿元(27.61%)。从预算数额的增幅角度,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和中医药幅度最高,分别为297.7%49.0%32.8%,预示着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医保统筹水平,加强推进分级诊疗及传统中医药建设。

2016 年我国中央本级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明细

    2016 年我国新一轮医改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拓展和延伸,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等多个方面不断巩固改革深度,阶段性成果明显。

    1、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由100 个扩大到200 个,同时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新增试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严控不合理检查检验费用;

    2、在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

    3力争到2016 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实现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4、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推广两票制、营改增进一步压缩流通环节,推动行业整合升级;

    5、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巩固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及商保制度建设,推进两保合一等。

我国2016年深化医改重点

    尽管我国医改已取得多项阶段性成果,但目前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优质医疗资源的错配和供需失衡问题依然严峻,同时城镇化、老龄化及疾病谱的改变进一步加大了对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从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及生育服务、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等八个方面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其中医改是满足健康需求的根本性手段。我们认为,健康中国的持续推进有助于系统性降低医改阻力、突破医改瓶颈,而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又能为健康中国提供有效动力,二者需系统配套、全面推进,从而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传统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医药、医疗器械等与疾病直接相关的领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健康相关的如养老产业、保健食品、健身用品等概念也正不断被赋予大健康产业新的内涵。目前,大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20163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独立章节被正式写入十三五规划,2016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李克强总理会上也提出要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健康中国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升级。

    20161025日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史上首个且最高规格的健康产业规划,从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等六大任务出发对未来15年的健康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中医药、家庭医生及分级诊疗、康复与养老、药品器械的创新及供应保障、“互联网+医疗”以及ICL、医疗影像、血透等新兴业态成为关注重点,医疗健康产业迎来全面利好。

“健康中国”六大任务及核心要点

健康中国相关政策及事件

    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在2020 年将超8 万亿,2030 年达16 万亿,并指出我国要在:①2020 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②2030 年全民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健康公平,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③2050 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同时纲要亦提出到2030 年要实现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 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30%,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降低至25%等具体指标。考虑到主要健康指标将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指标,并进行问责,因此未来健康中国建设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可能性大,相关配套政策有望逐步落地。

    即将与20161121-24日在沪召开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健康促进会议,此次大会的主题定为“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2015年作为联合国“千年目标”收官年,同时也是开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起点,接棒“千年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从经济、社会、健康、环境等多个维度巩固了健康产业的基础,同时显示了跨部门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即将推出的《上海宣言》有望成为全球健康促进新纲领。

    老龄化、生活方式转变带来了慢病患病率的上升,健康促进的理念本身与慢病预防、慢病管理的治疗模式相匹配,是提高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期寿命的有效途径。目前上海市已展示了上海市卫生援疆“三降”项目、上海市健康自我管理小组、上海市推进区域性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工程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等多项健康促进相关案例展示,我们判断“基层医疗”、“中医药”、“慢病”、“早筛”、“政府主导”等将成为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或执行模式。

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海案例

    2016819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1025日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遵循“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发展原则。通过对健康中国执政新纲要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健康中国的战略内涵逐步丰富,健康观念再度升级,预防、康复与保健被提升到了与治疗同等的战略高度。

     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顺应健康观念升级大势,未来医药板块的投资机会更多的会体现在全科医生和传统中医药引领的基层市场:1)作为居民健康和医疗体系的守门人,全科医生完美契合了新型健康观的内涵,在政策的支持和需求的提升下正逐渐崛起,基层诊所、ICLPOCT和慢病管理等行业将迎来结构性发展良机,重点推荐乐普医疗、通化东宝、迪安诊断和安图生物;2)凭借在基层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调养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群众基础,叠加中药饮片和传统中药在OTC市场的繁荣,传统中医药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板块有望于2017年迎来业绩反弹,重点推荐同仁堂、云南白药等,关注东阿阿胶

    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是指接受全科医学训练、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连续、综合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并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由于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路径不清晰、薪酬回报没有吸引力等原因,近20 多年间,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进展较慢。截止到2015 年,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方面,较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不足(仅有5%不到的医学院学生将全科医生作为首选职业),我国的全科医生学历普遍不高。在慢性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专科医生已无法满足居民全部医疗需求的背景下,我国的全科医生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

各国每千人口全科医生数量

各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比例

    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患病结构的改变,我国慢性病人数已超过3亿,慢病死亡人数约占我国疾病死亡人数的80%以上,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严重消耗了我国的卫生经费(约70%左右)。同时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料将逐年提升。全科医生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的医疗服务模式,与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续服药、定期复查、长期检测体征数据的医疗诉求相匹配,在慢病预防和管理方面大有可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家庭医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行为和血糖、血压的控制情况。我们认为随着慢性病患者数量的井喷,全科医生的需求量料将迅速增加。

    全科医生制度有望成为分级诊疗的突破口。我们认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的首要环节是实现基层首诊,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医疗费用不是就医选择时的核心考量,通过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报销比例引导患者在基层就诊恐不是最好的办法,实现基层首诊的前提应首先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作为基层医疗资源的核心要素,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在绝对数量(每千人口0.14人)还是相对比例(占医生总人数6%)方面,较发达国家都具有显著的提升空间。随着慢性病患者人口的井喷和基层就医需求的增加,我国医生群体中全科医生比例的结构性提升是未来确定性的趋势,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料将成为分级诊疗改革的突破口和必由之路。

    为了解决我国全科医生人才匮乏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推动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201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则是国务院第一个全面部署我国全科医师制度建设的专项文件,从目标、人才培养、执业方式、激励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提出指导建议,并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的长期目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全科医生相关政策的出台的频率明显加快,并首次明确了近几年的发展目标。20166月,《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发布,提出了2016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重点人群覆盖率)分别达到15%30%)和30%60%)的硬性指标;2016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战略发展重点得到再一次强化。

    增量调节、存量转化,解决人才储备问题。政策从长期的增量培养和短期的存量转化两个方面入手。长期培养方面,全科医生培养将逐步规范为“5+3”模式。“5+3”的模式规范了培养标准,提高了全科医生的准入门槛,有助于解决我国初级卫生保健人才学历背景和医技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长期有助于提升居民对于全科医生的信任。同时,政策也提出了3+2模式、医师转岗等多种存量转化的过渡办法,以在短期内尽快补足全科医生的需求缺口。

    提高薪酬回报,增强职业吸引力。上海市浦东新区在确定全科医生绩效的时候,将执业地区的偏远程度纳入考核指标,2014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暂行办法》。政策实施一年以来,偏远农村地区绩效优秀的全科医生年收入接近17万元。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更是通过对于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大幅上调全科医生薪酬,使其收入可以达到30/35/40万元以上等几个档次,高于全市医生的平均收入。

    职业路径改革打开成长空间。2015年、2016年国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与《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我们判断国家和各省市未来将会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全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随着成长空间的打开,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料将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每万人全科医生数目为1.38人,较2012年的0.81人增加约70%,占医生群体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4.2%上升至2015年的6.2%,虽然与政策提出的2020年达到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按照2020年我国人口14亿人估算,我国需要约28-42万名全科医生)相比,还有9-23万人的差距。但考虑到“5+3”培养模式提出至今仅有5年,而全科医生的培养周期较长,因此很多全科医学专业的医学院学生尚未走出校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仅有35%的全科医生经历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其他主要由内科等科室转岗而来)。我们认为随着“5+3”培养模式效果的逐步体现,全科医生的人数有望稳步提升。

我国全科医生人数逐年增长

全科医生占医生群体比例逐年提升

    认为随着全科医生的崛起,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市场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较低,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中学历在大学及大学以上的人员占比仅26%9.6%。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最核心的供给方,未来几年其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有望大幅增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居民对于基层医疗的信任程度,促使医疗市场向基层转移。

我国2014 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科室构成

2015年我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学 历水平 

    2015 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43.4 亿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为56.4%。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政策目标,2017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达到65%以上,具有显著的提升空间。

    同时,广东省等地区提出要逐步降低大型医院门诊比例,鼓励大型医院逐步取消门诊。我们认为随着这一方案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和分级诊疗体系的日趋完善,就诊需求将进一步向基层医疗机构转移,预计2020 年这一比例可达70%,(2015 年我国医疗机构总就诊量为77.0 亿人次,假设保持2%的增长速度),对应2020 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诊量达59.5 亿人次,并假设人均医药费为115 元,则2020 年我国基层医疗市场规模约为6,830亿元,较2014 年(3,830 亿元)新增约3,000 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医疗机构总就诊量(亿人次)

2014年我国公立医院医疗收入占比

    从民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来讲,我们认为面向城市社区的全科连锁诊所最具发展潜力:1)由于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医疗资源和就医选择,其基层首诊率显著低于乡镇居民,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将是未来分级诊疗改革的重点区域。同时,城市居民也更愿意为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支付一定的溢价,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社区孕育着更多的发展机遇;2)诊所的连锁化将有助与统一诊疗流程和收费标准,建立品牌效应,提升诊疗水平,解决民众对于传统诊所信任感较低的问题。并通过规模化、互联网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基层诊所80%以上的民营化率也为连锁化的提升奠定了巨大的整合空间。

国城市社区和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次

2014年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民营化率 

    目前,民营诊所行业呈现规模小、连锁化率低、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局面,尚未出现具有一定市场地位的全国性连锁诊所龙头,竞争格局良好。上市公司中尚未出现以全科为主营业务、全科医生为主要执业医师的连锁诊所企业。但在中医或专科行业,相关公司借助自身在相关领域的资源与优势,通过自建、并购等方式布局各自细分领域基层诊所,如同仁堂、浙江震元、红日药业、通策医疗等。其中坐堂医凭借天然的全科属性,有望受益于基层医疗市场的扩容迎来繁荣发展的机遇期。同时,部分连锁药店公司,如益丰药房等,正积极拓展社区门诊业务,未来有望成为全科医生的重要执业场所、承接更多的社区诊疗任务,在基层医疗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随着全科医生的崛起,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料将大幅提升,患者的就医流向也向基层转移。但基层医疗机构规模较小,医疗设备缺乏是其首要难题,加上专业诊断技术和人才的缺乏,因此检验外包动力较强(2015年迪安诊断65%的客户来自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独立医学检验机构有望凭借专业和成本优势,承接不断扩容的基层医院检验市场,为全科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技术支持。同时,迅速发展的民营医疗机构具有天然的逐利和成本控制诉求,也受限于医院规模,在检验设施、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无法同大型公立医院相比,将检测业务外包成为其最佳的选择。

全科医生临床工作难处调查

不同类型机构的医疗设备缺乏情况调查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实验室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08-2014CAGR高达44%,参与者数目近两年也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趋势。据统计,2014年我国医疗机构检查收入约为2100亿元左右(假设医学检验市场规模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2015年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规模预计仅80亿元,行业渗透率预计不足4%,相对于发达国家30%以上的渗透率(2013年美国ICL市场占整体医学检验市场的比例为35%,欧洲和日本的这一比例甚至达到50%67%),我国ICL市场的渗透率较低,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未来几年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政策不断推进,我们判断2020ICL行业渗透率将达到8%左右,据此测算出我国ICL行业2020年规模超过280亿元,相对于2015年增量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2015-2020CAGR接近30%

    我国的ICL业集中度相对较高,金域、迪安、艾迪康、达安基因的等ICL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目前,我国ICL机构在省会城市和重要的二线城市都基本已有布局,向地级、县级市下沉料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长期看,ICL企业依托其专业的检测技术和人才,以诊断服务为核心支点,通过拓展健康管理业务(2B延伸到2C)或与CRO企业联手打造中心实验室等打造“诊断+”生态圈,将享有更高的发展天花板,或将成为ICL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主要独立医学检验机构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中医诊疗行业位于中药产业链最下游。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等发病率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增强的背景下,中医诊疗行业近几年快速发展。从供给端角度看,我国中医医疗资源稳步增长,2014年底,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数目达43,635个,其中中医类诊所38,386个,占所有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88%;中医类医院3,732个,占所有中医类医疗机构的比例达到8.6%2014年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达87.72万张,2010-2014复合增长率(CAGR)达12.4%,占全国医疗机构总病床数从11.5%增长到13.3%

    从需求端角度看,2014年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的就诊量达8.74亿人次,2010-2014CAGR9.3%,占总就诊量的比例从2010年的14.7%提高到15.6%2014年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2,537万人,2010-2014CAGR15.1%,占总出院人数的比例从10.3%提高到了12.5%。中医诊疗量占总就诊量和总出院人数的比例上升,体现了中医诊疗的需求旺盛、在医疗服务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

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量及其占比

我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出院人数及其占比

    认为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常见病、慢性病的预防、调养和康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顺应了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未来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017年中国大健康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预测-中健国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