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籍保护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古籍保护的思考
作者:朱
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05
关键词:古籍;古籍保护;问题;措施
要:本文从修复古籍、编制书目、出版古籍、数字化古籍等方面回顾建国以来国家古籍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古籍保护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经费紧张、专业人员缺乏、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005-0131-03目前,从整体上看,全国的古籍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古籍存藏的状况比较好,但是其他大部分馆的古籍存藏状况令人堪忧。
1建国以来古籍保护的成就
建国以来,国家围绕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11初建古籍保存体系,修复一批重要古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便组织人力和资金,广泛征集散落民间的古籍善本,初步建立起以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为主要收藏单位的古籍保存体系。同时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建成一批古籍书库,修复了敦煌遗书、西夏文献、《赵城金藏》、《永乐大典》等系列大型古籍,使一大批珍贵善本得到有效保护。1.2制成一批缩微型古籍文献
为抢救图书馆珍稀古籍文献,19851月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成立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该中心具体规划和组织了全国公共图书馆所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古旧文献的拍摄抢救工作。这些文献包括报纸、期刊、古籍善本、旧平装书、普通古籍及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其他文献典籍。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和少数藏量丰富的市级图书馆计37个。该项工作自1986年正式开始,历时10年。截至1995年底,通过缩微复制手段而得以抢救的各种珍贵文献达37000余种,其中古籍善本就有23000余种,1106万余拍。1.3编制一批古籍馆藏目录及善本书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为便于管理和利用各类古籍,图书馆编制了大批古籍馆藏目录及善本书目,内部编纂和公开出版兼而有之,有的还多次补编或续编。如20世纪5060年代编有《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四川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等;8090年代编有《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图书目录》、《武汉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山西省图书馆普通线装书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善本书目》等;进入21世纪后,现已编纂出版有《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等。另外,图书馆界还相互协作,编制了一批大型联合目录,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家谱总目》等。这些书目的编制,为学术界利用古籍提供了便利。1.4点校、影印、编纂、翻译出版一批古籍文献
古籍整理出版是对古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为了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统一部署,国务院于1958年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先后制订了《整理和出版古籍十年规划(1962-1972》、《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1982-1990》、《古籍整理出版十年规(1991-2000》。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陆续整理出版了《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资治通鉴》、《清实录》、历代纪事本末、历代会要会典、《历代史料笔记丛刊》等大型史部古籍;整理出版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词》、《全宋文》、《全辽文》、《金文最》、《全元文》、《全明文》、《六十种曲》、《清文海》等大型集部文献;另外还整理出版了《中华大藏经》、《甲骨文合集》、《敦煌文献合集》、《中华律令集成》、《中国兵书集成》、《古本小说集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格萨尔王传》等特色文献。据《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统计,期间全国共整理出版古籍6581种。截至2002年,新中国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总计已逾1万种。
1.5研制一批书目型或全文型的古籍数据库
20世纪80年代初,台湾中央图书馆即着手为本馆所藏善本编制了机读目录,并于1998年建成台湾地区善本古籍联合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则陆续建成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斯年图书馆珍藏图籍书目资料库等多个古籍数据库。台湾故宫博物院也建有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数据库家族谱牒文献数据库善本古籍资料库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自1988年起,逐步建成古籍资料库。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与北京书同文数字化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联合制作了电子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大陆地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由东北师大古籍所率先运用计算机进行古籍目录检索。随后南京、辽宁、浙江、山东、山西、大连等一批省市公共图书馆分别建立了古籍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建成了收录款目近13万条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将馆藏善本古籍的全文数据以图像形式录入光盘。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作了更深入的探索,编写了《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并参与制定了《CALIS古籍联机合作编目规则》,建成了普通古籍书目数据库善本书目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较著名的有北京大学研发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及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学宝典。当前,古籍数字化浪潮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2建国以来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2.1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各级政府对古籍管理与保护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经费的投入上也严重不足。一些较大的藏书单位,如省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由于认识比较到位、领导比较重视,经费的投入相对要多一些,而且是固定的投入,所以古籍存藏的条件也好一些。但相对于其他投资和国外同级的图书馆经费投入而言,我们对古籍管理与保护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仅够维持而已。市一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相对要少一些,特别是在古籍的管理和保护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不足道,古籍存藏的条件相对较差,书柜书架陈旧老化,数量不足,有的书库狭小,没有开辟单独存放古籍的地方,古籍与其它书籍混放在一起,既不便于保管查阅,也存在安全隐患。大多数县(区)谈不上对古籍管理与保护的经费投入,而是与其他项目混合拨款,如有的图书馆与购买新书混合,有的与文物保护混合,有的与图书馆建设混合等等,唯独没有古籍管理与保护的专项经费,所以,古籍存藏的条件相当差,有的房屋年久失修,有的书架散落倾倒,大多数古籍既无函套保护,又无足够的书柜盛放,有的干脆将古籍如同简装书籍一样竖立于书架上,任其折弯散装。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保管不善,古籍上落满灰尘,加上水浸烟薰、虫蛀鼠咬,粘贴霉烂、窟窿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有他们责任心较差、工作主动性不够的原因,但长期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条件太差,是古籍缺乏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
22存藏单位管理制度缺失
较大的藏书单位,历史上就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古籍的管理与保护工作做的比较好。但大多数古籍存藏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不配专职的古籍管理人员,不设专柜保存古籍,没有保护古籍的科学措施,没有形成严格的借阅制度,甚至没作任何古籍登记著录工作,而是将古籍乱堆在一起,使其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作用。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所以责任目标就不明确。或由于古籍稀少,或由于无人查阅,或由于领导不够重视,大多数藏书单位采取古籍管理的兼职化,不配备专职人员,造成责任不明确,目标跟不上,加上闭塞封闭式管理,无人过问,无人利用,形成死水一潭,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古籍的丢失和损毁,使记载中华优秀文化的古籍,没有充分发挥其传播知识、宣扬文化的作用,也使古籍图书仅成为流于形式可有可无的花瓶。
23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专业人才
据了解,不少古籍存藏单位的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业务素质偏低,大多为无专业认识、无专业知识、无专业学历三无人员。尤其市、县地方图书馆工作没有压力,工资又有保障,所以都想挤进来,以致形成图书馆的三多现象:有背景的多、老同志多、女同志多。这些名义上的管理人员,实际上对于古籍的管理和保护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不自觉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书、不自觉学习、不参加培训、不掌握常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缺乏一种管理和保护国宝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既不懂如何保护古籍,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管理,更不懂如何修复古籍,应掌握哪些必须的技术,甚至对于古籍的数量、品种、价值等一问三不知,完全丧失了一位管理人员的职能和操守,但由于政府及领导的不重视、不过问、不追究,这些不称职的人员仍然占据着这些重要的职位,形成了不能做事的居有其位,想要做事的没有职位的奇异现象。相对庞大的古籍存量及破损的普遍状况,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情况进一步加剧。据估算,全国待修复的古籍有1000余万册,而专业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以每人每天1册的修复速度计算,尚需持续工作800年。
24缺乏联网的古籍普查、共享平台
全国范围的古籍普查,没有一个全国联网的古籍普查系统,甚至地方区域联网的普查系统也没有。目前已经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图书馆,都是各自为政,埋头填写电子表格,形成的数据不能为其他普查单位共享。而本来普查的目的之一是要形成全国古籍联合目录,但分散的普查登记数据要汇总将又是一件繁琐和重复的工作。其实可以借鉴联机编目的运行模式,使古籍普查可以在联机的模式下运行,古籍的信息及书影都能即时上传和检索浏览。25馆外民间古籍资源普查困难
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不但要普查本馆古籍,也有义务对民间古籍普查,民间古籍概况本来就无据可查,再关系到个人财产隐私问题,更增加了民间古籍普查的难度,因此,做好民间古籍普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26缺乏长效的古籍管理机制
信息时代许多图书馆都把工作重点转向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对传统的古籍收藏、保护和利用逐渐冷落,无论是人才的引进还是经费的配置,都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机制;还有很多图书馆的古籍没有特殊的馆舍,基本和普通图书一样保管,管理人员更是青黄不接,往往经验丰富的古籍管理人员到快退休都还没有合适的接替人选,这都为古籍管理增加不少困难。
加强古籍保护的建议
3.1加强舆论宣传,健全古籍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舆论宣传,让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古籍保护工作。应该参照现有的古籍保护条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省地理文化环境的有效保护措施。只有健全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古籍的库藏安全,才能确保其他具体的保护措施得以实施。尤其政府投入要到位,还需要持续的投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2建立完善古籍保护的有效机制
成立古籍保护的相应工作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工作机制,这是我们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措施。应由政府主管部门出面,牵头成立全省古籍调查、保护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制定、组织和实施全面调查乃至保护工作。在对全省古籍现状全面准确调查的基础上,配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规划和接受其业务指导,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全省各级图书馆的古籍调查、培训、保护和修复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普查和保护工作。加强协调,充分调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建立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共同开创古籍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3.3加强同行间的信息共享与联系
由于每个图书馆古籍藏书数量各不相同,多的上百万册,少的不到千册,图书馆古籍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配备也各有不同,一般古籍藏书量大的图书馆都配备专业的古籍管理人员,但有些图书馆就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力量,但古籍工作在每个有古籍的图书馆或地域都要开展,所以应加强古籍管理同行间的沟通与联系,遇到问题应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加强同行间的信息共享一是数据共享,二是古籍普查经验共享,三是古籍研究专家智慧的资源共享。3.4加强民间古籍普查
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者不但要对本馆古籍做详尽的普查工作,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对民间古籍收藏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据业内专家秦杰指出我国现有藏书家300人左右,在宋元孤本的收藏上,已经超过了历代藏书家,有些精品甚至超过国家收藏。况且还有许多学者、教授、书香世家等收藏的古籍数量和质量无法估量,所以民间古籍收藏状况不可轻视。然而民间收藏古籍属于私人财产范畴,普查工作不容易开展。3.5改善古籍的保管条件
古籍对周围环境的湿度、温度、空气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均十分敏感。严格来讲,古籍应存于远离大气污染、光福射且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各古籍存放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定规模的古籍特藏库,健全古籍书库的建设标准和技术标准,重点解决恒温恒湿,改善保管条件,完善安全措施,保障古籍安全。
3.6加强古籍的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
古籍保护一般分为原本保护和再生保护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对古籍原本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后者是对古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转移保存和再揭示。原生性保护,各收藏单位应集中资金,有计划的展开对破损古籍的修复,建立修复档案,按照有关技术标准修复并确保质量。再生性保护,就是要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保护的进程,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宏远目标,解决古籍保护与读者使用之间的矛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3.7加强古籍人才培养与可持续发展
加强古籍从业队伍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古籍保护事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培养问题已迫在眉睫。古籍文献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要培养热爱古籍文献保护与修复的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年龄及知识结构要合理,能够形成梯队,一专多能,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人才,这是古籍保护整体工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规模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这一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3.8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涉及学科较多,诸如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古汉语、化学、植物、书画装潢、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所以与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高校,具有人才资源的优势,可立足自身优势近水楼台、就地取材,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有关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观摹、学习相关知识,将会起着增强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作用,想必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3.9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古籍资源
近年来,通过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古籍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使得古籍文献资源的存储与检索更为便捷。从最初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到全文数据库,用户的查阅与检索实现了电子化,古籍资源遭破坏的可能性大大减小;光盘存储技术不仅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而且还可以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古籍原件的样式设置下来存储在光盘中以增强阅读的真实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古籍文献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实现了时空的跨越,在讲求时间和效率的今天,读者只需要借助网络查找所需的古籍文献资源,各图书馆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的方式补充馆藏,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参考文献:
1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新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回顾与成绩[N].中华读书报,2003-09-10.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古籍定级标准[S].2006-08-05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务院公,2007(8:13-14.4张志清.试述图书馆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5苏品红.实施古籍保护计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57-59.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6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简报[Z].2008(11.7刘家真.中国古籍保护的问题分析与战略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4.8周立军.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探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2.9张研.论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图书馆社会职能拓展中的价值[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1.10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从古籍价值属性创新古籍保护思路J.图书馆杂志,20093.


《关于古籍保护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