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制度练习

1.(2014·吉林长春三模·26)“唐代科举考试的范围从经文到时事政治、经济、制度、军事、法律、盐政、漕运、历史、数学、文字学,不仅考儒家的东西,还考道家的东西,使学校教育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从元至清,科举考试的内容几百年一贯制地局限于儒家经典,命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制……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上述材料说明了(  )

A.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

C.科举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制约和导向作用

D.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2015·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19)平等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机会均等,就是否定任何特权,大家有相等的机会自由竞争;结果平等,就是平均分配各种价值,按照人头分配或按需分配。关于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英国重视结果平等 B.斯大林时期强调了机会均等

C.今天美国体现了机会均等和结果平等的调和 D.科举制度重视的是结果平等

3.(2014·广东肇庆二模·12)侯建新指出:“科举制度后来曾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但就其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评价,符合侯建新观点的是(  )

A.改变了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度                B.带来师门裙带关系和官场腐败

C.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

4.(2014·浙江余姚高三冲刺模拟·13)打破特权和垄断,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是(  )

A.战国实行军功爵制                                B.汉代盐铁专营

C.隋唐实行科举制                                    D.孔子创办私学

5.(2014·湖北武汉高三五月供题训练三·25)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6.(2014·江西九江三模·24)钱穆《国史大纲》中谈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制                B.客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7.(2014·福建厦门二模·16)唐代曾开办“算学馆”,一度把数学纳人科举范围,但算学科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到了晚唐,算学科考试停止了。算学科的最终命运反映了唐朝(  )

A.科技发展的停滞                                    B.科举制度的衰落

C.官僚政治的腐败                                    D.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

8.

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魏晋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

9.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刺史制度            B.科举制                 C.编户制                D.察举制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下列制度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11.北京大学出台自主招生政策,拒招不孝敬长辈的学生。这不禁让人们想到了古代的“孝廉”。以孝廉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汉代,在东汉成为求仕者的必由之途。这种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12.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13.(2015·四川宜宾高三7月调研·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  )

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B.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14.(2014·福建龙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使人们热衷于当官……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隋朝创立的(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科举制度            D.刺史制度

15.(2014·湖南张家界高一第一学期期末·4)《唐摭言》中记载:一次唐太宗走到殿后端门时,见到新取的进士们一个个排着队,规规矩矩地走出去,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意谓天下英雄都落入我的圈套了)此记载能够体现出的中心含义是(  )

A.唐朝是英雄辈出的封建社会鼎盛时期B.唐太宗是尊师重教的典范

C.知识分子们在当时是社会的主流人物D.科举制是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16.(2013·江苏学业水平·4)《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7.(2015·湖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24)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即“免于编氓之役,不受侵于里胥”。此规定(  )

A.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                B.是广大农民乐于接受的税收方式

C.有利于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                D.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

18.(2015·贵州遵义高三第一次联考·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是(  )

A.征召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禄制

19.(2015·广东湛江高三10月调研·1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之途,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20.·宁夏学业水平·1)中国古代不少统治者强调以“孝”治国,特别强调这一标准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四川学业水平·2)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主要赞赏中国的(  )

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2.(2010·天津学业水平·2)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

A.繁荣儒家文化    B.防范地方割据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23.(2015·四川绵阳一模·5)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  )

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

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

24.清代诗人龚自珍诗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中的“人才”在当时的中国凋零的直接原因是(  )

A.程朱理学束缚                                        B.僵化的科举制

C.中西文化不交流                                    D.专制政治

25.《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名著的共同点包括(  )

①章回体短篇小说集  ②反映明清社会的危机  ③批判现实的力作  ④以科举制度的批判为重要内容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以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强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情。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韫才毓行者,咸了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分)

(4)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面一幅图片: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9.(2014·广东汕头高一期末·25)(16分)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三中宋代登科人数较唐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相对于材料一、二中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作答】

30.(2014·福建福州二模·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法,以八股制义取士,实不足据。况有司故事奉行,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以去,此人才所以日下也。

——林寿彝《射鹰楼诗话》

道光帝1841年上谕道:“近来士习未醇,往往怀挟入场,冀图抄袭。本科会试,经王大臣搜出十余名之多。”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23

材料二 (1841年两广总督祁埙上疏)须就武备开取士之途……微寓变通考选之制。如文试第三场策问五道,请定五门发题:曰博通史鉴,曰精熟韬钤,曰制器远算,曰洞知阴阳占候,曰熟谙舆图情形……若兵书上祥(详)水战之阵法,图志则通外域之夷情,并足裕远谟而操胜算。

——《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42

材料三 各省学臣于岁(注:1888年)科试时,生监中有报考算学者……赴总理衙门,试以格物、测算、及机器制造、水陆军法、船炮水雷、或公法条约、各国史事诸题,择其明通者,录送顺天乡试……与通场士子一同试以诗、文、策论……此项人员若于会试中试后,得用享职。

——《醇亲王奕譞等奏折》

材料四 (1898年6月23日光绪帝下谕)着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光绪朝东华录》

(1)材料一反映清中期科举制度存在着哪些弊端?(4分)

(2)材料二中祁埙的科举改革建议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什么样的改革宗旨?(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清中后期科举改革的历程及其特点。(14分)

(4)综上所答,说明教育变革与时代变迁的关系。(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对官员文化素质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科举考试范围的变化,应该是体现科举的没落,而不是完善,故B项错误;解读题干可知科举考试内容会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不是讲科举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机会均等强调的是竞争(一次分配)平等,主要代表是自由资本主义,19世纪中期英国属于自由资本主义,应为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故A项错误;结果平等强调的是再次分配的平等,主要代表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属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应为结果平等而非机会均等,故B项错误;今天的美国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强调的是干预与自由相结合,体现了两种平等的调和,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的制度,强调的是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引起近代西方贤达的关注”并不是改变了西方的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官场腐败”材料中没有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从选官的是指角度阐述,故C项错误;材料中“实质而言毫无现代概念”说明科举制仍为封建制度服务,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军功爵制是按照军功授予爵位,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故A项错误;盐铁专营属于政府对盐和铁进行专卖,属于垄断商业经营,故B项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做官,打破世家大族对选官的控制,故C项错误;孔子创办私学,开创学在民间,打破贵族垄断教学的局面,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并不等同于做官,故不能说明当时存在冗官,故A项错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做官资格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科举选官方式,故B项正确;选官制度不等于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尽管选官制度存在弊病,但事实上宋朝以后官僚政治仍在不断发展繁荣。

6.【答案】C 【解析】从“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可知打破了军功受爵制度,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客卿制是重用有才学的人为卿,与题干“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不符,故B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察举制以孝廉为标准进行考核,合格后授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科举制虽符合“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但是在察举制之后,与题干“自此以往…政权逐步解放”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明清以前中国科技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唐代科技发展还不会停滞,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是在隋唐创立,故B项错误;算学科考试停止是因为算学科考出身的官员官阶很低,所以应试的人很少,这反映的是社会价值取向功利化,故C项错误,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增大,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因此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有关,D项说法错误。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孝廉”即可判断这是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注意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该制度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一条路,让社会来掌握政治等。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都是体现的政府对地方或者中央权力的分割,属于政府内部权力分配,不能打通与社会的联系。而科举制,通过科举考试,让社会上的人士参与国家管理当中,从而在政府与社会之间架起了连接渠道。

11.【答案】B 【解析】以孝廉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盛行于两汉时期。

12.【答案】B 【解析】通过科举制,大批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社会有用人才涌现,为中华民族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故选B。A项错在“完全”;C项错在“彻底”;D项错在太笼统,“古代”时间太宽泛,在科举制之前的选官形式有门第、孝廉等,皆排除。

13.【答案】C 【解析】题干中智力精英指的是知识分子,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表述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科举制度“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即把知识分子纳入到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世官制以血缘为基础,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不符合材料中“培植全国人民的政治兴味”, 故A项错误;察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实际上是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从而“培植全国人民的政治兴味”,同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故C项正确;刺史制度只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的一种措施,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新取得进士们”结合所学可知是指唐代的科举制,无法体现英雄辈出和鼎盛,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到唐太宗利用科举制选举人才,无法体现尊师重教,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参加科举,并不能体现是当时的主流人物,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可见唐太宗高兴的是科举制选才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题目“《汉书》记载”、“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说明是汉代开始实行的察举制。A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之前的选官制度;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科举制是隋唐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1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代规定儒生按照不同的品级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说明从经济方面支持了科举制度,故A项正确;可免除不同的丁、粮和杂役的对象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不同品级的儒生,不是广大农民,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没有废除了封建人身和劳役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征召制是一种不通过推荐试用而由皇帝直接下诏,指名直接聘请某人来做官;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选官依据是孝和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选官依据是才学;世禄制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题干材料强调“孝廉”,符合察举制的特征,B项正确。

19.【答案】A 【解析】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项表述虽然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项错误。

20.【答案】B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B 【解析】“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没有是自由报名,有一定限制的,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注意题干的时代背景处于清朝时期,此时的人才埋头苦读四书五经,擅长写作八股文,一心追求通过科举仕途做官,因此不算是适应近代发展的人才。

25.【答案】B

26.【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唐以诗取士”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唐代科举考试中增加考诗赋的规定后,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诗人大量涌现,极大地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

27.【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任答两点2分)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分)

(3)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2分)

(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4分)(考生答案只要言有理即可给分)

28.【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29.【答案】(1)制度:材料一是察举制,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2分)

依据:察举制是品行,九品中正制是门第声望 (2分)

(2)原因:吸取前朝教训,避免武将专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2分)

特点:选官标准从门第出身转变为通过考试选官;选官权收归中央。【任答1点得满分2分】

意义: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任答1点得满分2分】

(3)背景:①政治:内忧外患(或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面临着危机);

②经济:近代工业发展后对传统经济结构(小农经济)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或小农经济解体;近代工业产生发展);

③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对传统纲常名教的冲击;或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促进思想解放)。【每方面2分,共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即可,“郡国举孝廉”说明是察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明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第一小问结合北宋初年面临的困境和变革回答;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教材回答,即选拔标准发生改变、选官权发生改变;第三小问结合科举制作用回答即可。

(3)科举制的废除与当时清朝内忧外患的状况有关、与工业化的发展急缺现代化科技人才有关、与西方思想的冲击有关。

30.【答案】(1)弊端: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才智;科场舞弊严重。

(2)背景:鸦片战争正在进行,中国战局不利,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入侵(4分);科举弊端严重;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清政府部分开明人士开始“睁眼看世界”(4分,任答其中2点即可)

宗旨:立足现实需要,选拔博通中西方情况、兵法、武器制造的真实人才,抵抗外来侵略。(4分)

(3)历程:鸦片战争时期,出现了面向现实,要求改革科举的呼声;洋务运动时期,首开算学科,出现中西学同考;戊戌变法期间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废除科举制。(8分)

特点:随着外来的入侵与统治危机而被迫改革;与西学东渐相伴随,逐渐接受西方的文化;以“中体西用”为指导;采用自上而下的渐变方式。(6分,任答其中3点即可)

(4)关系:时代变迁要求教育必须进行相适应的变革;教育变革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时代的发展。(6分)

【解析】(1)此题考察对材料的归纳,“以八股制义取士,实不足据”、“ 士子以腐烂时文互相弋取功名以去,此人才所以日下也”说明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才智,“近来士习未醇,往往怀挟入场,冀图抄袭”说明科场舞弊严重。

(2)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材料二的时间1841年回答背景,首先考虑政治因素,1841年正值鸦片战争,中国战局不利,中国面临着西方的入侵,其次考虑思想因素,包括清初“经世致用”的影响、部分开明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以及科举制自身的弊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归纳即可,需要涉及的要点包括:要选拔“博通史鉴、精熟韬钤、制器远算、洞知阴阳占候、熟谙舆图情形”,即熟悉中西方情况的适用人才以应对外来侵略。

(3)概括历程需要根据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注意四个时间点:1841年、1888年、1898年和1905年,分别对应清中后期科举改革的四个阶段,即: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即可;对改革历程特点的归纳,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四则材料概括,首先需要看到晚清的科举改革是被迫的改革,是民族危机下的产物,其次可以从内容上看,改革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中体西用”是其指导思想,最后还可以从改革的形式看,是自上而下和渐进性的改革。

(4)教育变革和时代变迁具有相互作用,时代变迁需要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推动时代发展。

《选官制度练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