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与思考

 

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与思考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份开宗明义地指出:“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由此可见“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经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存在着不少误区。

一、            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误区

1、缺乏明确目的性

  例如在教学“几加几”时,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师生植树图。)此情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可事实上,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从简单的入手。当一个学生提出有人在跑步时,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其他学生就会抢着回答:我发现了有人在捡垃圾,有人在跳绳……甚至有些学生会提出“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等与数学无关的问题。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会使课堂教学陷入“问题千个,离题千里”、看起来热闹,目标却达不到的局面。此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

2、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表现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仍是陌生的,不可能唤起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也就无法让学生借助情境有效地学习。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常常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股票的走向图,要学生观察花花绿绿的曲线,学生往往看得糊里糊涂,什么也说不上来。其实,这并不奇怪,股票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陌生,就算是教师,一般也不太熟悉。

3、脱离教学内容的“外包装”

教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黑猫警长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黑猫警长头像+复习题,其次是猫警长头像+例题,再次是黑猫警长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黑猫警长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黑猫警长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实在牵强附会。这种所谓的“情境”成了一种形式,脱离了教学内容,脱离了课堂的实际需要。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

4、脱离不同年龄需要

主要表现在创设的教学情境针对性不强,有些教师不顾不同年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无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样或类似的教学情境在低年级、高年级频频使用,效果是可想而知。例如,“小猴分桃”在不同年级多次出现,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是失去了新鲜感,没有了吸引力。

二、            两点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

以上出现种种现象,问题绝不是出自偶然。从表面看,是教师挖掘教材深度不够,导致创设情景流于形式。实质上,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情景”,再钓鱼式地引出了问题,然后就将“情景”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教中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以上分析看出,“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儿童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上述现象的出现,也正是教者追求形式化,忽略这一基本需要的缘故。如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注意哪些问题?

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几

点:

(1)    要有“针对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任务和思维目标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稳定下来,就会围绕目标展开思维。如前例教学“几加几”,笔者认为,当教师出示主题图,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后,待学生思考一会儿,就可补充一个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问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也可在出示主题图后就直接抛出。)这样的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对所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几加几”这一主题展开。

(2)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谓贴近生活实际,也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可以理解的,能够沟通学生经验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数学有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地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起到触类旁通、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前例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可先投影出示某位病人体温记录统计图,教师问:“看统计图,你看到什么了?病人身体有无好转?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你在哪里见过这种统计图?”此时学生会把自己在报纸、电视、杂志、医院等所见说出来,使学生感觉到折线统计图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很广泛,并不感到陌生,从而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3)要有“有效性”

本着创设学习情境为教学所用的目的,我们一定要考虑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赶时髦,每位教师都要关注课堂教学实际需要,要克服创设教学情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搞形式主义,力求画龙点睛地发挥情境的积极作用,达到创设情境教学的目的。如在《羊圈中的数学问题》一课中演示情境后,学生围绕“栅栏够还是不够?够怎么设计形状?不够又要添多少栅栏?”展开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思路打开,思维十分活跃:有的学生认为不够,需要添(4+5)×2-(4+2)×2=6(米)栅栏,或再添(2+10)×2-(4+2)×2=12(米),或者再添3.7米设计成圆形羊圈,也有学生认为只要1米就够,设计成一面靠墙,即7+3×2-(4+2)×2=1(米)。受他的启发,还有学生认为不要买,光已有的栅栏就多了,两面靠墙,即6×6=36(平方米),张大伯还能再买16只羊呢!正是因为教师课前预测到这一情境在实施中的效果,因此而创设。

(4)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

创设教学情境,要依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要使得教学情境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具体需要,提高教学实效。《数学课程标准》就对1—3年级和4—6年级作了不同要求。提出:1—3年级以“生动有趣的情境”为主,可运用讲故事、直观演示、做游戏、模拟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整数连续退位减”时,可创设情境:小红用1元钱买一支8分钱的铅笔,会找回多少钱?此种情境低年级学生较熟悉,通过模拟表演,学生学得生动活泼;4—6年级要创设与学习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要具有更高的思维价值和内涵。可创设一些反映时事、有利于想象、思维含量高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情境,进行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教学活动。如“圆环的面积计算”,可出示2008年奥运会会标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提出其中下方奥运会五环标志时,引入课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探索求圆环面积的学习活动之中。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要本着服务于每一个学生,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宗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理解学习内容,使教学情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载体。

《关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误区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