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www.ks5u.com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D.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答案】D

考点:刺史制度。本题考点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两大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调用知识的能力。汉武帝设立刺史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题干中提到的主要是刺史对豪强大族经济上的监督,以便中央加强对“田宅逾制”者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限制土地兼并。故选D

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考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这是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属于“精耕细作”范围,故D项正确。

3.唐太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鉴,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这表明

A.商人的经济地位优越 B.商人的行为违反社会良俗

C.抑商观念仍未得到改观 D.商人仍未获得自由民的政治地位

【答案】C

考点:古代的经济政策。从材料“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可以看出对商人骑马的行为非常的不满,体现了当时的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根本改观,故选C

4.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

【答案】C

考点:程朱理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唐朝时期属于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思想开放的时期,而宋朝时由于程朱理学的盛行人们的思想 也不再自由开放,在服饰上就表现为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5.据考证,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再铸过钱,但成都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白银成为主流货币 B.铜钱取代铁钱

C.民间发行交子,对铁钱的依赖降低 D.经济萧条,对铁钱的需求减少

【答案】C

考点: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宋初年,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成都出现和流通是铁钱铸造停止但市场仍然正常运转的原因,这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公元994年”、“公元1005年”、“成都”、“铸钱就停止”以及“没有出现钱荒”相吻合,所以答案C选项,A B D三项不符合史实。

6.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废除宰相 B.削弱相权 C.君相并立 D.限制君权

【答案】D

考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描述、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叙述了:如果宰相存在就能对君主进行劝谏。符合这一内容的为A项“限制君权”。

7.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D

考点:古代农业的商品化。从材料“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已经和市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D

8. 某历史读物写道:“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该观点是

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答案】D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是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因此题干观点是错误的,它夸大了历史的偶然性,忽视了历史的必然性,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9. 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的解说词中这样说道:“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说明

A.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B.罗马法导致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影响,从材料“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可以看到罗马法的进步性,从材料“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可以看到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所以答案选A

10晚晴民国时期,将不受约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推动中国现代化,就是众多先贤的“中国梦”。为此他们

A.颁布《资政新篇》 B.发布《钦定宪法大纲》

C.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制定《中华民国约法》

【答案】C

考点: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主国家法制框架,”可知,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标是建立民主共和国家,所以C正确。

11.费正清在《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中这样评价辛亥革命:“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由此可知,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

A.结束专制统治 B.引发军阀割据 C.强化中央集权 D.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B

考点:辛亥革命。从材料“革命的主要目标一直是推翻中央集权,它的方式本身(指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就是反中央集权的”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造成了地方权力过大的现象,容易引起军阀割据,故选B

12. 1885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从材料 “厘金”的增加说明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说法错误;C与题干无关。故应选D

13.晚晴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A.社会生活的角度 B.现代化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社会群体的角度

【答案】D

考点:史学常识·史学研究的角度。社会变迁只适合于《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现代化无从体现,社会思潮只适合于《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而材料中涉及到了知识分子、绅商、学生、军人包含了不同的社会群体,所以选D

14.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同时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二战期间我国工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发展艰难,故C项错误;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封建文化都没有进行系统批判,故D 项错误。

15.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答案】A

考点:由“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判断这一时期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接着,由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大多数设在湖南”、“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可见这种选择完全是出于国防的考虑,在抗日战争中,这些工厂保证了军需物资的供应,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选择A项正确。

16. 《吕正操(原东北军将领,后为八路军高级将领)回忆录》记载:“我第一次出席这样庄严、隆重的大会。……听了毛主席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听了朱德同志《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周恩来同志《论统一战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及彭德怀、陈毅、聂荣臻、陈云、刘伯承、李富春、叶剑英等同志的发言,深受教益。”文中的“大会”是指

A.中共瓦窑堡会议 B.中共洛川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C

考点:中共七大。此题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瓦窑堡会议主要是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洛川会议主要是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七大主要是制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确定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由材料“修改党章”,可以判断答案为C

17.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院校的英语科系,德语、法语等语种也被缩减;1953—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及综合性大学俄语系人数却大幅增加到12477人。出现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化建设基础薄弱,人才需求增加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独立 D.“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D

考点:根据文化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这一哲学原理,建国初期学习俄文人数激增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中苏友好。

18.2014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这将是中共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事实上,“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方略确立于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答案】C

考点:依法治国。此题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依法治国作为党的基本的治国方略是在中共十五大上做出的,故选CA项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B项是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项是把三个代表的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19.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答案】C

考点:工业革命,材料体现的是由于各种工具的改进和使用,造成了各种新问题,这是由于工业革命造成的,大量的工厂的建立,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等。故选C

20.牛顿说:“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是一种不诚实的行为,是出于人性的懦弱”。材料反映了牛顿

A.强调对上帝要诚实 B.思考人生的价值

C.质疑上帝的作用 D.洋溢着人文主义光芒

 【答案】D

考点:文艺复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作出正确解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人文主义反对一切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扬人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向中世纪的教会统治和宗教教义提出了挑战。它突破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在思想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主张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根据材料信息“企图仅以祷告祈求上帝的祝福,来取代自己所该付出的努力”,这与人文主义主张的: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主张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一致,其间洋溢着人文主义的光芒    故,正确答案选DABC均不正确。

21.《美国宪政里程》指出:“美国法治的中心内容是政府是自由的,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不存在天然的政治权威。”这一思想源于

A.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B.伏尔泰的天赋人权

C.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 D.西塞罗的自然法思想

【答案】A

考点:启蒙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学生对材料正确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政府是是具有道德的人们自愿同意的人为产物,是人们达成及契约的产物。卢梭的中心思想有两点: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民通过契约这一形式自由协议的产物,国家必须保障这一自由;国家主权在民,推行民主政治,也就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这两个理论,所以A正确。

22.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为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强调历史研究应

A.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历史 D.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考点:文史常识·史学常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观点是人们不要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的将原因归结于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单一的原因、归结于一个、一种价值判断,意思就是要.多角度地认识、考察史实。

23.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D

考点:十月革命的过程。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由材料中的“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分析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D符合题意,而ABC的表述均不合题意。

24.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其创作风格是

A.古典主义   B.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C

考点: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文学流派展现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体现浪漫主义,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2526分,2626分,共52分)

25.26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湾;在社会的纷争中,家是你永恒的坚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经济目的。(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并扼要说明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

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民主政治运动对封建大家庭观念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动摇了传统大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西方文明思想的传播影响了传统大家族观念等。(8分,每点2分)

3)因素:工厂的发展,导致家庭生活模式的改变。(2分)

积极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3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4)基本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变革;政策的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等(4分,每点1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但不能超过本问总分)

关系: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分,表述不明确“关系”的不给分)

考点:古今家庭变革。(1)根据材料信息“六世同居”“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同耕共食”“男耕女织,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 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再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分析主要目的: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材料信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 “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指出挑战。注意材料中时间“20世纪初”,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原因: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封建专制的冲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文明的影响。(3)注意材料中信息“工厂”,是工业革命时代工业化的产物,由此得出机器大工厂的出现和发展,再结合材料信息“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 得出生产劳动和家庭分离。结合所学知识,社会发展如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等推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等等。(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家庭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6.26分)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是一部各个地区相互联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这两个事件某种程度上把世界上相距遥远的部分连结在一起,使它们能互通有无,增加彼此的快乐,促进彼此的工业,因此,它们的总体趋势似乎是有益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  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遑论全球统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以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作者评述历史问题的角度。(2分)并归纳两人在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上的异同。(6分)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1763年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简述欧洲是如何成为“全球主人”的。(10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世界市场形成过程对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答案】

3)影响: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手工业者破产,为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洋务运动中的“官办企业”和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工业逐步成长;由于受资金、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中国近代工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而且发展相当缓慢。(8分,每点2分,其它表述合理也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等。(1)本题注重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综合运用,强调对考生的比较思维、辩证评价思维和因果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要求回答看待新航路开辟问题的异同。材料一、二都认为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人类走向统一的起点。但材料一侧重于对世界的有益影响,材料二认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间有了冲突,而欧洲占支配地位。(2)根据所学回答“1763年至1914年”欧洲成为全球主人的原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如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两次工业革命进行,最终实现了实现了工业化;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科学革命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通过殖民扩张建立起世界殖民体系等。

3)影响:可根据所学回答,所学知识中有明确的阐释,需要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客观上开始近代化。

《广东省珠海一中等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