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

第一章:心理卫生概述

1心理:也可称为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可人为分成心理状况、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上大部分。(了解这三部分包含的内容,这个曾经作为填空题考过)2心理卫生:包含两重含义,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影响因素),其二是指一门学科心理卫生学,也有人称为心理辅导(曾作为多选题出现)。3保持心理卫生的原则(4点):自我意识良好(核心是自知和自爱,自知是自爱的基础)、社会功能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真诚鼓励和赞美、团结的愿望和善意的批评、尊重他人接纳他人)、积极劳动实践。4.在西方,心理卫生思想可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中找到;在我国管仲的著作最早出现5.世界心理卫生运动中,比尔斯1908年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即康奈狄克州心理卫生协会,目标为“保持健康,防止心理疾病”。6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首次开设了心理学课,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叫《心理》7.心理卫生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卫生对于防治心理疾病有意义(注意导致儿童与青少年问题的原因:发育因素、神经活动类型因素、躯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2)心理卫生对于防止躯体疾病有意义(心身疾病: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8.学校心理卫生对中小学生发展的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发展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注意这一点下的两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

第二章: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WHO对健康的定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2.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心理的外部表现即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

3.健康和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界线,从正常到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4健康心理的标准为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认知能力是一个人认识、评价事物的能力,判断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方法:求知欲、探索精神和能动性、智力发展与同龄人比较、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采用智力测验的方法,一般智商达60分以上正常,低于60为智力低下)2)情绪正常、健康。(两个表现:心情愉快,情绪的产生及强度、持续时间、表现方式均有一定能够原因。中小学生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自身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状态)3)意志健康(中小学生的意志健全表现在:个体的活动有一定自觉的目的)4)心理与行为的协调与一致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且受到人的意志支配。5)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及健全的个性。6)人际交往正常,人际关系和谐7)较强的适应能力。5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包含两类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第5点和7点有点像大题的特色)6生物学因素包含:遗传因素、体质因素、性别和年龄因素、器质性因素。7心理社会因素包含: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A.亲子关系研究表明,一些神经症患者的父母与正常人的父母相比,表现出对子女较少的情感温暖,较多拒绝或过度保护。 B.父母的教养思想、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专制性教养态度与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子女。民主性教养家庭中孩子具有较强独立性,个性发展全面 C.父母的文化修养及个性 D.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气氛的影响2)冲突、挫折及防御机制 A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是相反的或相互排斥的冲动、欲望或取向同时出现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状态,基本心理冲突包含:趋趋冲突、避避冲突、趋避冲突B.挫折与心理防御机制 挫折是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或干扰,以致其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会产生消极反应,具体包含产生攻击行为及出现冷漠、焦虑、进展等消极情绪。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防御机制是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极端防御机制会形成神经症或精神病症状。3)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应激是由应激源(紧张刺激物)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和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应激源包含躯体性、心理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社会性应激源指造成个体生活风格上变化或要求与之相适应和生活状态。适度的心理应激可以维持人的正常功能。

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的两种定义模式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2.辅导对象(非患者)被认为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任务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3心理辅导工作包含三点特征:首先,心理辅导是建立在特殊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特点是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其次,这个工作是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专门工作;第三,这个工作是辅导人员通过言语等手段对当事人给予指导帮助的过程。 4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心理辅导的特征1) 主要着重于正常人; (2) 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3) 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4) 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5) 研究个人在制定总目标、计划以及扮演社会角色方面的个性差异(6) 充分考虑情境和环境的因素,强调人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以及必要时改变环境。4教育和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5.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大中小学生。6注意一个论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心理辅导就是学校心理辅导。要从两点进行论述,这是因为:1.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职能上看,它较好地体现了心理辅导的教育和发展两大基本职能,教育和发展是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内容。2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对象来看,它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学生时代是每个现代人完成社会化,走向成年的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但由于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脆弱,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则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很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较好地完成自我发展的任务,以一个比较完善的个体形象步人社会。也就是说,学校心理辅导是在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3从学校心理辅导的效能看,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全日制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动荡和不稳定时期,学生群体是一个大的群体,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大量的。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也是大量而经常的伴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必须实行全过程的监护指导。由于学校的管理比较集中、规范、系统、正规,学校心理辅导通过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也成为一项较为正规、规范和系统的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能和作用。至于学校心理辅导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7.学校心理辅导的广义和狭义概念简要而言,广义即是针对学校各类人群开展的心理辅导,而狭义仅针对前来求助的学生,并且,广义的几乎没有实践模式。8.学校心理辅导的类型适应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适应性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适应性辅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辅导的对象是身心发展正常,但带有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说,“在适应方面发生困难的正常人”。2心理辅导所着重处理或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正常需要与其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工作是在辅导对象的认识水平上加以帮助。3强调教育的原则,重视辅导对象理性的作用。辅导人员并不是要亲自帮助辅导对象直接去解决问题,满足其需要,而是帮助他分析情况,提出合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强调发掘、利用其潜在积极因素,自己解决问题。对于环境的改善,也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 4 适应性辅导的工作侧重于学习指导、交往指导、生活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方面,主要解决学生在这些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涉及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5 适应性辅导伴随学生学校生涯的整个过程,关注他们的身心状况,支持和帮助他们适应各阶段的学校生活,指导他们完成各年龄段的自我发展任务。发展性辅导主要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白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发展性辅导的特点为1辅导的对象是心理健康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但在发展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心理素质尚待完善。2心理辅导所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开发因为更具有突破自我认识局限性的特征,往往使学生在能力发展、信心重建等方面,实现一定的飞跃,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的发展。3强调发展的原则,发展性辅导虽然也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指导与帮助,但更侧重在“发展”方面,即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它对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包括指导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改善精神状态、建立自我信心等,都是以学生能够更好、更充分地发展为目标的。4发展性辅导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纳人到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实施过程中,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成才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发展性辅导按预先制定的教育计划,安排一定的课程,学习有关知识,参加有关训练,以此有目的地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9适应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的关系:适应性辅导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发展性辅导致力于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侧重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10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任务都要改变人,工作的形式一般也都借助于语言的影响等等。这使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有着某种一致性。这种联系和一致性,表现在学校教育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因而就显得更加典型和突出。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二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学校心理辅导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它们都是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服务。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行使着自己的职能,担当着各自的任务、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的话,那么心理辅导则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都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育人的总任务下有机地统一在一起。2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职能上是互相衔接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新人,而健康的心理既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心理辅导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促进学生的成长。3学校心理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自私自利和强烈的自我中心思想,从而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造成人际敏感问题;有的学生正是因为缺乏长远的人生奋斗目标,当近期目标得以实现时,很快陷人空虚无聊和抑郁状态等等。因此,只有把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差异性表现在: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心理辅导解决成长问题,思想教育解决人生观问题,)、工作角色不同(心理辅导地位平等,思想教育地位不平等)、工作方法不同。11心理辅导的目标的特征:立足于未来,保证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多层面性。1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品质的培养;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改变。13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通过学校有意识的知道和帮助,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14学校心理辅导的具体目标:1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学会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矫正其不良认知。2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3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4 .指导和帮助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5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适应学校各阶段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6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7 .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增加职业知识,了解自我职业兴趣和能力特点,为升学和就业做好准备。8 .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行为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调适,以提高其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简要而言,认知发展、情绪稳定、意志优化、个性完善、学习适应、人际和谐、职业适应、心理障碍预防等。)15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学校心理辅导各种模式、方法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整体性)、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自助)、活动性原则、个别对待(关注个体差异)与面向全体(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相结合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16.学校心理辅导的三个关键期:首先,个体心理未定型、可塑性较大期;其次,社会处境不利且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学生,以及自我期望值偏高而屡遭挫折的学生;最后,对于正常学生进行抗挫折辅导,提高适应变化能力。17.学校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辅导课(讲授+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具体方法有三点:以心理素质统领各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贯彻心理辅导的原则、挖掘各科教学中蕴含的心理辅导内容或素材)、个别心理辅导、小组辅导(针对小组成员的共性问题或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18.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专门素质要求: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殊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特殊的智能结构、健全的人格。(这个根据问题的大小进行阐述,若是简答,回答以上要点即可,若是论述之类,需要大家对每个要点进行解释 一、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是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需的重要工作。承担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事业心与高度的责任感,作为内部动机对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激励作用是持久、稳定、有力的。在这种止确的内部动机驭使下,学校心理辅导人员不仅热心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而且专心于心理辅导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质量与成效。为此,学校在确定心理辅导人员时,特别要注意对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个人意识倾向性的考察;心理辅导人员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及正确的工作动机的激发。二、特殊的职业道德 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是面向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展开的,是关系到一代新人素质的重要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是建立在特殊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工作。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内容有些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基于上述种种理由,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具备并遵循一些特殊的道德准则。(一)全心全意地为中小学生及来访者服务全心全意为中小学生服务,为来访者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二)尊重中小学生及来访者 学校心理捕导工作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相互尊重、信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必须平等地对待中小学生及来访者,尊重他们的人格三)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辅导人员与辅导对象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还应与辅导对象保持一定的感情距离三、特殊的智能结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对辅导人员的智能结构要求较为全面,既有一般的知识素养和基本能力方面的要求,又有专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四、健全的人格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必须健全,必须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辅导人员自身的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辅导工作所需要的。

第四章:学校心理辅导的操作过程

1心理辅导是一项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工作。2心理辅导包含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指导和帮助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每个阶段所包含的任务和需要的注意点如下所示:1)开始阶段任务一:建立辅导关系:建立信任、真诚、接纳的辅导关系是心理辅导的起点和基础,积极咨访关系的建立对辅导员有四点要(l) 在初次会谈时,即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也可以用微笑或一个引导学生坐下的手势等形式开始辅导(2) 在初次会谈时,辅导人员可以就辅导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做出解释(3) 对来访者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4) 要建立并保持积极的辅导关系,还需要辅导人员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同情和真诚任务二:掌握来访者的材料: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认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分析诊断确定心理辅导目标的基础)任务三:进行分析诊断:包含三个内容,即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决定辅导的适应性;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寻求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含一半原因和深层原因)。注:*一般原因从发展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和健康状况来分析;深层原因会依据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心理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无疑是矛盾冲突,注重童年期经历;行为主义:分析行为,发现原因;认知理论:强调来访者的非理性认知是产生问题的根源;人本主义:认为问题来自于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从选择题的角度来考) *一般而言,如果碰到案例分析题,大家可以按照一般原因和深层原因的模式进行分析,抓得分点。2)指导和帮助阶段任务一:指定辅导目标:咨访双方共同制定目标(注意两点:要求咨访双方在心理问题的把握和原因分析上取得一致意见,鼓励引导来访者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要求);保证心理辅导目标的针对性;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潜能的充分发掘和人格的完善)辅导目标具体可行。任务二:选择辅导方案任务三:实施指导帮助3)巩固和结束阶段:巩固和结束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这个曾经作为选择题考过)任务一:巩固效果,这个过程要完成三项工作:辅导员向来访者指出已经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说明已基本达到既定的辅导目标;辅导员与来访者一同就心理问题和辅导过程做一个回顾和总结;知道来访者巩固已有进步,将获得的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使之独立地适应环境。任务二:追踪调查,一般在辅导基本结束后的半年至一年间进行。三种方式:填写心理反馈表、定期面谈、访问他人。三种结果:辅导效果显著(结束心理辅导);辅导有效(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辅导效果不大(问题基本没有解决)。逐渐结束有两种方式:拉长两次会谈时间、减少每次会谈时间。3学校心理辅导,尤其是个别心理辅导采取的基本方法是会谈。4.学校心理辅导主要会采用倾听、影响和观察三种技术。5倾听的技术:基本技术,支持作用(记住每种倾听技术的概念)。1) 非言语关注: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空间距离、沉默等方式。让来访者又被关注感,同时辅导员给予非言语反馈。2重复: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的内容再向起做全部或部分地复述。重复的作用:验证内容、鼓舞来访者、明确主题、帮助来访者自我审视。重复的注意事项:辅导员可以使用自己的话,但是某些敏感性词汇仍以来访者为主;不要增加或减少来访者的思想;尽量避免专业词汇,口语化;不要过度使用。3重读: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内容中认为重要的字获此以强调性语气进行重复。作用在于:引导来访者注意其忽略或未说清楚部分;表明对来访者谈话中关键词的注意。4询问:包含开放式询问(70%,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封闭式询问(30%,即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信息量小、资料准确)5摘要:辅导人员把来访者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并以提纲的方式表达出来。摘要可有辅导人员或者来访者做出。6情感反应:辅导人员对来访者所表达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与反应。作用:促进辅导双方情感的沟通、有助于来访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有助于检验辅导人员对来访者理解的准确性。6影响的技术(记住各种影响技术的定义)1指导:辅导人员直截了当的知识来访者做什么和说什么,或者如何说如何做。包含一般性指导和特异性指导(依据某一理论派别)2解释:为来访者提供关于现实世界的某种看法,或者说,是辅导人员依据某一理论架构或个人经验,对来访者的问题、困扰作出合理化的说明,从而使来访者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自己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变其思想、观念与行为。三点注意:解释要与来访者的思想方式相符合;最好的解释是来访者的自我解释;解释的运用适度(一次咨询2-3个合理解释便可)3自我开放:又称自我暴露或自我揭示,是指辅导人员说出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及生活等与来访者共同分担或风险。原因在于:让来访者感到辅导员是普通人,咨访双方地位平等;辅导员的适度自我开放可以增加来访者的自我开放。自我开放包含两类:辅导员自己对来访者的体验和感受;辅导员向来访者谈与辅导内容有关的个人经验。4影响性摘要:辅导人员将自己所谈的主题、观点、意见等信息,经整理组织后,以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作用:使来访者系统清晰地了解辅导人员的意见建议;为辅导人员增加新的意见或建议;按时一个会谈阶段或一个主题的结束。7.观察的技术:咨访双方的交流包含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两种。1目光注视:对方面部,在其嘴、头顶、两侧面颊范围内活动为好。了解不同目光的含义(如敏感话题的回避反应,内向来访者不敢注视他人,不喜欢他人注视自己等)2面部表情: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促进来访者的自我表达。皱眉传达两个意思:不赞成,不了解。3身体语言4声音特征:音调是热情的指针。5空间距离:咨访双方的距离以符合辅导关系的建立,彼此感到适宜为原则。我国认为 一米左右为宜。6)沉默:创造性沉默(来访者对自己刚刚说的话、刚刚发生的感受的一种内省反应)、自发性沉(源于不知下面该说什么好)和冲突性沉默(可能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而引起、也许是内心正经历着某种抉择)——注:沉默的技术在心理咨询中很重要,掌握面对各种沉默的处理方式,详见大纲70-71页。若沉默是由辅导员引起的,则有三个原因:辅导人员本身对辅导缺乏热心,会谈中也很少主动以言语来与来访者沟通;辅导人员在会谈中,尚未理清自己的思路;经过辅导员考虑后有计划主动发起的沉默。

第五章:学校心理辅导的评估技术

1.心理评估是心理辅导的前提和基础,是心理辅导取得成效的保证。2心理评估主要是指评估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技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心理问题进行描述、分类、鉴别和评定的过程。4.心理评估的价值:表现在对学生适应性问题、发展性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的辅导有重要价值。5.心理评估的过程:确定评估目标(了解评估用途、方式、逻辑起点)、收集资料、实施测量、综合评定。6.心理评估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已具备评估者的客观心里事实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估,防治主观臆断,更不允许猜测虚构。辅导员要注意:心理评估目标或指标要客观、尊重来访者的客观心理需求、运用适当的心理评估工具、评估过程按标准进行、结果分析部分对各种事实进行综合分析。2)整体性原则在心理评估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观点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整合研究,同时对被评估的心理现象进行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分析。辅导员注意:从内在心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被评估现象的构成及其作用。3)动态性原则辅导员要运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力求做动态的考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和外部影响的脉络,防治讲话的评估模式对评估工作的干扰。为什么了解动态性原则?两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处于变化期;问题本身有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辅导员注意:探索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对来访者的影响;了解来访者成长早期的心理活动变化;访谈员要分析当前心理特点,同时以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和控制。4)综合性原则在心理评估中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外,还需要结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取得最佳的评估结果。5)指导性原则知道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评估后,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更好的促进其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健康的发展。6)保密性原则(特例:意外事件的处理)是辅导员最基本的道德水准和从事评估的最基本要求,是鼓励来访者正是提供材料的基础,也是对来访者的人格和隐私权的最大尊重。包括:对来访者姓名、心理问题的内容,拒绝关于来访者情况的调查,尊重来访者的合理要求。7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个案法等。8.观察法1)概念: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访者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及日常生活等进行观察的方法。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客观性、广泛性等。2优缺点1观察法的优点表现为:1)观察法是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进行直接的观察,因而能获得较详尽的第一手资料。2)观察法是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研究,被研究的现象很少受环境的干扰,因而观察的结果真实、可靠,更接近于现实。3)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进行的,因而能对观察对象有比较系统的认识。观察法的缺点1)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时可能不出现所研究的现象,这样容易使辅导员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现象的出现,花费的时间也较多。2)在自然观察条件下,由于影响被观察现象或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它们又很难按相同的方式出现,因而,对被观察的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对观察的结果也难以验证。3)由于在观察过程中影响被观察现象的因素复杂不易控制,因而对观察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4 观察结果容易受个人的知识经验、情绪倾向、态度、期望、心理定势等主观心理因素及观察技能的影响。5)观察法主要是通过直接观测被观察对象的外部表现来进行研究的,它往往仅能很好说明现象,而不能很好地解释机制规律。因而,由观察法发现或搜集到的问题需要用其他方法做进一步评估。。3)观察法的步骤:明确观察目的和现象、选择使用适当的观察类型和方法(结构观察 VS. 非结构观察;完全参与观察VS. 不完群参与观察)5)运用观察法的要求:观察者应有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预备观察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决定者观察结果的真实程度;尽量避免主观心理效应的不良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对所要观察的问题的假设已有相当的已知度,有可能根据对问题的预期答案带有主观的温和与研究的期望,是假设得以验证;被观察者效应:观察者的期望被观察者知觉后,做出故意投合研究者的意图或是故意为被研究者希望的行为反应);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观察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9.谈话法1概念:辅导员根据心理评估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与来访者面对面的交谈方式,直接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2优点:灵活性大、回答率高、能有效控制调查环境、有利于渗入塔楼内问题、资料真实、可解除来访者顾虑、不收来访者书面能力限制、适合收集有关态度意见等方面的资料。 缺点:时间长、难以作出定量分析、谈话要求高、易使来访者产生警戒心理、不适用于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人。3步骤:制定谈话计划(准备目的、主题和内容、方式、措辞、备用方案、记录、工作进度)、准备谈话工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效率(开门见山法、间接法、迂回法)、有效记录谈话内容(当场记录和事后记录)10.问卷法1概念:通过书面的形式,以设计的项目或问题为中介收集评估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2优缺点问卷法的优点 (1) 运用问卷法可以在同一时问内调查许多对象,省时、省力、省经费,并且简单易行。(2) 由于不与来访者面对面接触,相对来说对评估对象的行为及心理影响较小。3) 问卷法可以进行一致性的控制,结果易于统计,适于量化研究。(4) 用问卷法可以搜集到对评估对象不能进行长期直接观察或观察不到的东西。尤其是调查来访者生活史上的一些态度、事实、体验等。(5) 问卷法不受时间、地点及情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形式也比较灵活。(6) 采用问卷法搜集资料,可使来访者有充分考虑的时间,因此,可获得较充实的资料。问卷法的缺点:1) 编制问卷中的问题难度很大,稍有含糊不清,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回答。(2) 回答问题的人常有故意说谎的情况,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定完全可靠。3) 采用问卷所搜集的材料或事实,真假难以分辨或核实。因此,根据问卷材料所得的结论往往不能做出最后的定论。(4) 问卷中的问题太多,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不认真做答;问题太少,所得的数据又不能说明问题。这是问卷编制中的两难问题,不好把握。步骤:选择问卷类型:开放型、封闭型(是否式、选择式、排列式、填充式、尺度式)、图画型。问卷编制:归纳问卷设计的注意事项,详见课本89页。问卷评价:信度和效度评价。问卷施测:包含评估对象的选择和问卷的收集(个别回答式、团体回答式和邮寄式)11心理测量: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们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12心理测验:通过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分析的科学手段。特点:间接性(测量的是心理行为,而非心理现象)、典型性、系统性(保证测量结果的客观、不同测验成绩的比较交流,便于反复使用)、科学性。13.心理测验的独特价值:可以客观地收集到心理评估所需的资料;有利于对来访者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心理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高心理评估的工作效率。14.心理测验的分类:按照功能、对象、材料、应用类型的不同分类,详见92-93页。15常见心理测验:这一部分内容要与第三章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相结合,详见课本93-95。在实际运用中,若碰到相关问题诊断部分,可运用此部分内容,比如:智能测验:可用于认知发展辅导(比纳和西蒙变质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是一套非文字型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用于情绪稳定性和个性完善辅导。其中,艾森克人格测验包含:内外倾性、情绪性和心理变态倾向三个维度。学习测验可用于学习适应辅导。心理健康综合测验可用于心理障碍检测。职业心理测验可用于职业适应辅导。16.使用心理测验的一般原则:正确认识心理测验;保护测验内容,防治滥用测验;做一名合格的测验者,维护心理测验的声誉;根据测验的目的与对象特点,选用适宜的心理测验;慎重地解释与使用心理测验结果(注意:心理测验测的是典型的行为模式;正确对待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测验结果仅是某个侧面现象的反映;全面分析;防治贴标签;分析各种不同的心理特质)。17.心理测验使用的一般技术:做好测验的组织与准备;建立与来访者间协调的关系(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不同对待);标准化实施测验(呈现指导与测试题目;按要求准确计时,清楚来访者反应);全面、科学地分析心理测验结果。

第6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

1.精神分析法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2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也称下意识,平时意识不到,淡季中注意,努力思索后能回忆)、潜意识(也称无意识,个体不能知觉,由原始的冲动和本能以及出生后的多种欲望构成)。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有守门员起到稽查作用。3.人格由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三部分组成。4.精神分析中的焦虑:由于本我欲望要求和超我控制之间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常会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这就是焦虑。最主要的防御机制是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力过程的矛盾冲突是从儿童期开始矛盾的性质和强度取决于而同期的教养情况和父母的态度。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以性力(力比多)为动力的。经历以下阶段:婴幼儿性欲(口腔期和肛门期)、儿童期性欲(恋母期和恋父期)、潜伏期性欲、青春期性欲(通过正常性行为得到满足)。6.人应付紧张性刺激,维护康宁心理的手段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7.弗洛伊德理论缺陷:过分夸大无意识作用、很多原理完全出自猜测。8.阿德勒用“摆脱自卑感的补偿作用”来代替性本能。9.各精神分析学派的共同点:承认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承认人格结构论、承认人幼年期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鼓励来访者讲出自己内心的冲突和过去的创伤经验(这一点是心理辅导的基础)。10.精神分析基本原理: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是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辅导目标:使潜意识意识化,帮助来访者克服潜意识冲突。辅导关系:强调辅导员隐匿的角色。 辅导过程:准备期、预备治疗期、治疗一至三期。精神分析法适应于:癔症、强迫症、恐怖整合性变态等神经疾病。具体方法:自由联想具体做法让来访者在一个安静、光线适当的房间里或躺或坐在沙发床上,辅导员或站或坐在其后,然后让来访者打消顾虑,随意进行联想,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说出来,不要怕难为情或怕人们感到荒谬、奇怪而有意加以修改,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辅导员保证为来访者保密。在进行自由联想时要以来访者为主,辅导员不要随意打断他的话,当然在必要时,辅导员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辅导员的工作则在于帮助对方回忆从童年起所遭遇到的一切经历或精神创伤与挫折,对其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从中发现那些与病情有关的心理因素。从中找到来访者无意识中的矛盾冲突,把它带到意识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并重新建立现实性的健康心理。释梦(梦的六种规律:象征化、移植、凝缩、投射、变形、二次加工,其中,投射的概念曾经作为选择题考过)、移情(在长期的心理分析的过程中,来访者会把自己对父母、亲人等的感情和情绪依恋关系转移到辅导员身上,把它作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包含两个特征:反应的强烈性和不相适宜性,反应的持久性。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两种形式)、阻抗(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坏,有意无意地使辅导中心偏移)、阐释(症状的无意识隐义和动机揭露出来使其进入意识的一种方法,时刻复阻抗的主要方法)。11.行为主义是华生在美国首先提出来。斯金纳是当代用学习和行为理论来解释行为异常方面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本身就是活的强化刺激的手段,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条件反射构成)。新行为主义强调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中介变量(O)的意义。12行为主义基本原理:行为转变发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假定: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人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同样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辅导目标: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辅导关系:强调辅导员主动与指导的角色。辅导过程1. 了解来访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2 .确定来访者的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的主要症状表现,作为辅导的目标,即确定需要矫正的异常行为。3 .向来访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使其有所了解,从而消除因无知而产生的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阻抗,确立信心并主动配合4 .辅导员运用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或配合药物等其他治疗手段实施辅导方案5 .根据行为辅导技术的性质及来访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6 .根据来访者行为变化情况,调整辅导方法,同时让来访者本人能够掌握和使用,以巩固疗效并将疗效扩展到日常生活环境之中去。(概括而言,即了解原因、确定症状、说明方法、采取治疗、给予强化、调整方案)。适用于:神经症、习得性不良习惯、自我控制不良行为、性功能障碍、性变态、慢性分裂症和部分心身疾病等。具体方法放松法(基本步骤:选择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无干扰环境,让来访者舒服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练习。注意事项请见大纲117页)、系统脱敏法(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绪,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步骤:排列焦虑等级层次表;放松训练,以全身肌肉迅速进入松弛状态为合格;系统脱敏过程,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厌恶法(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来访者须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包含物理刺激、化学刺激、想象中的厌恶刺激)、暴露法(开始即让来访者进入最使其恐惧的情境中,或让他长时间地想象恐怖的观念或直接置身于严重恐怖的环境,以加深来访者的焦虑程度,适合焦虑和恐怖倾向的辅导)、代币法(通过强化而形成某种期望出现的适应性行为的方法,当来访者出现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励,使该行为得以强化。注意确定需要改变的目标行为、确定代笔类型、选择支持代币的强化物、建立代币兑换规则)、示范法、行为契约法、生物反馈法(借助现代电子仪器将来访者体内生理机能予以描记,并转换呈声光等反馈信号,使来访者能根据这些反馈信号,有意识地学习调控自己的内脏功能和身体功能,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13.罗杰斯发表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形成个人中心法,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各种潜能的倾向,该理论核心:人都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罗杰斯提出自我概念: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他人价值标准的认识。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即“机能完善”的人有五个特征14.马斯洛人的人的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者就是“自我实现者”。15.个人中心法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好的,不应当对人性采取悲观消极的看法,二是积极态度。主要目的:帮助来访者改变其不正确的自我概念,改变其对待自己的方式。辅导关系:辅导关系胜于辅导技巧。 辅导过程:来访者求助访员说明鼓励接纳来访者成长萌动接纳接纳澄清效果扩大效果全面成长辅导结束。具体方法:三种最重要的态度: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这是使来访者人格产生建设性改变的关键条件)和移情的理解(作为填空题考过)真诚:将真正的自我表现出来,让来访者了解你也是一个人,并非只是扮演某一个角色。积极地尊重:包每个来访者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既接纳他的长处,也宽容他的短处,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让来访者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自己。移情的理解:也称共情,辅导员放下个人的参照标准,试着将自己融入来访者的感觉世界中,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把自己的体验传递给对方,让对方更深入的进行自我探讨,自我了解,产生被接纳被理解的感受。包含两个步骤:精确地感受来访者的世界,以口语的形势与来访者分享你对他的了解。16认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等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歪曲有5种形式:注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大或缩小、走极端的思维(注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不充分时便草率作出结论,如“我是无用的,因为我去买东西时商店已经关门了。”选择性概括:仅依据个别细节而不考虑其他情况便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这是一种瞎子摸象式的、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如“单位中有许多不学无术的人在工作,这是我做领导的过错。” 过度引申:或称为过度泛化,是指在单一事件的基础上做出关于能力、操作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也就是说从一个琐细事件出发引申做出结论。如“因为我不明白这个问题,所以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或“因打碎了一只碗,所以我不是一个好母亲。”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件的意义做出歪曲的评价。如因为偶然的开玩笑并无恶意地撒了一次谎,于是认为完全丧失了诚意。走极端的思维:即要么全对,要么全错,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世界,没有中间色。如没有被聘为播音员,从而就产生“我感到非常沮丧,因为没有什么地方再会聘我了;我现在连整理房间的能力也没有了,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了。”17抑郁病人的思维内容以失落感为特征。抑郁与非抑郁来访者的差异:对前途的期望、梦想内容、对想象情境的解释。18艾里斯的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A外来的激发性生活事件;B来访者内在的非理性认知系统;C出现在病人身上的不良结果。19.认知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人们的适应性或适应不良性行为和情感的类型是通过认知过程而产生;这些认知过程被一定的图式所激活。辅导员的主要角色是诊断者和教育者。20不良认知: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或非适应行为。21.认知重建法基本原理: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辅导方法的统称。具体方法:三栏目技术(基本假设: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三个步骤:训练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并记录下内心的自责思想;弄清这些思想失真的根源;联系对它们的反击,发展更加现实的自我评价系统。三栏包含:随想(自责)栏,认知失真栏,合理反应栏)、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帮助来访者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方法:找到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通过辩论,以积极提问(包含质疑式和夸张式)的方式促使来访者主动思考)、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墨兹比发展。方法:让来访者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境;要求来访者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助他把消极情绪改变为适度情绪;停止想象,要求来访者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情绪发生变化的)、合理情绪自助表艾里斯发展,先想AC,再找B,再做辩论D,最后写出E效果

第七章: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与方法

1.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总目标:详见大纲142页。1.一个认知能力高度发展的人,常常具备这样的特点:敏锐的观察力、较高的记忆力、稳定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密的思维能力。2.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和初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自我意识、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个性、学习、交往等七方面的内容,请注意,,没有包含职业辅导这一块儿。3.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问题: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认知方式,表现在对自身和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绝对化要求、极端化。4中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两个方面。5中小学生发展性认知问题的辅导方法1)记忆力(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保持信心、集中注意力、理解后记忆、探寻规律(四个黄金时间:清晨起床后一小时;上午8-10点;傍晚6-8点;临睡前)、运用联想、多种感官参与、不断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适当的过渡复习)、掌握记忆方法(形象、歌诀、联想、情感记忆法)2)注意力(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积极暗示、建立学习兴趣、外化心理负担、保证身体健康、避免单调、选择适宜环境、运用和合理代替法在处理重要而复杂的学习内容时,先用已经熟悉和做惯了方法或对象来消除杂念,待精神集中后,再回过头来做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适当运用渐进注意法(一般人的注意力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3思维(构成认知能力的核心):改变听课方式(给自己提出积极思维的要求、克服惰性)、作业中要有思考的内容、要有丰富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培养自己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习惯、要有一问多思的习惯、要有善于进行求异思维的习惯)6.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问题,主要是不良认知,即因认知错误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和信念、思想。7中小学生适应性认知问题表现(请注意:认知问题的辅导一般可以采用认知重构的方式,具体方法可以参加第六章内容,):1过分概括:人应该得到自己生活中每一位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2追求完美:一个人应该能力十足,在各方面都有成就;3虚拟陈述:事情应该按自己喜欢和期望的去发展,否则便是很糟糕,很可怕的;4过分担忧:危险或可怕的事情随时发生; 5无法控制: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因此我无法控制这种情绪;6走极端:对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7不敢面对: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避免对他们容易得多;8过分依赖: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比自己强的人;9无法改变:一个人往往被历史所决定,因此一切都是无法改变的;10绝对化:任何问题都能够而且应该有正确、完美的答案。

第九章:中小学生情绪卫生与辅导

1小学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的内容日益丰富;情绪体验日益深刻;情绪日益稳定;可控性增强;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道德感:评价标准由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体验范围由小到大由近到远、从浅显到深刻,其中,三年级是道德感发展的转折期;理智感:较多与具体直观事物相联系、兴趣重点在事实本身;美感:以事物外在性、真实性为美)。2初中生情绪发展特点:情绪活动丰富、情绪体验冲动、情绪活动心境化、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与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请注意每个特点的表现方式 3.要想做情绪的主人,总体而言两方面工作:努力培养起积极地情绪状态;尽量把消极情绪状态引导和调节到积极的方面。包含以下方式:1)做情绪健康的人(了解其特点,大纲186页)2)学会自我赞美(用计数器记录每天做过的积极事件,晚上检查计数器上的数字,了解白天的收获)3)自主训练法(舒尔兹):原理是“每个人都可以控制自己”,具体方法见大纲188页(好像出过简答题)4)合理宣泄法: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健康、不破坏社会道德生活的方式,把心理上积存的郁闷统统打发出来。有直接宣泄和间接宣泄两种方式。原理是长时间情绪压抑会引起心因性疾病,个性变得不够开朗,甚至出现不合理行为。5)呼吸调节法:处理情绪波动的有效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波动的情绪及时稳定下来。方法概括而言:首先,呼吸要和动作一致,在呼吸时配合身体的动作;其次,坐端正,身体放松,做深呼吸。原理:从生物学观点来看,快速呼出身体力的二氧化碳,会使中枢神经迅速做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可以起到安静情绪的作用6)表情调节法:通过改变外部表情而相应改变内部的情绪。

第十章:中小学生个性卫生与辅导

一、小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为:1.自我意识的水平不断提高,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逐渐增强、自觉纪律和群体意识不断发展,具体表现为:1)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到三年级,自我意识上升期,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三到五年级是平衡状态;五到六年级是第二个上升期2)在自我认知中,自我评价具有核心意义,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我评价具体表现:从顺从他人评价发展到有独立见解的自我评价,且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不断增高;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最自己个别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小学阶段,儿童评价处于由具体向抽象过渡。3)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一致。自尊心是自我体验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2.小学生自律性的发展:从他律自律过渡。3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意识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特点(注意:小学生对自我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加高,社会道德次之,对他人的道德要求最低)。小学生群体的形成有5个时期:独立期(一年级第一学期)、水平分化期(一二年级)、垂直分化期(二三年级)、部分集团形成期(五六年级)、集团合并期(五六年级)。二、初中生个性发展特点1.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初中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内容,它代表着个性形成的水平),表现为:1)对人的内部世界、心理品质发生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和自己的个性特点;2)开始自觉地评价自己、独立地选择学习的榜样;3)开始把自己看作成年人,对自己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自觉性;2.开始对现实形成较稳定的态度3.兴趣开始分化,理想尚不稳定(初中生特别喜欢学科的原因: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1)初中生的理想大多为具体形象,大多竭力模仿理想的具体任务及一些外部特征;2)初中生的理想只是在一些特殊长河中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常常追求理想人物的某一行动;3)较容易变化。三、小学生在不良个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依赖性强和固执性强。中学生主要表现:依赖性强、遇事犹豫不决、固执任性。中学时期,是独立倾向最为显著的阶段。健康个性的标准,(请大家注意和第二章健康心理的概念作区分)。、发展性个性卫生问题辅导,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环境(曾经考过填空题)。如何正确看待自己:接受自己、以发展为动力、不要完全以“我”为核心、不要自卑自怜、不要伤害自己七、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喜欢他人、容忍他人观点、重视他人、不要总想支配他人、不要依赖他人、借鉴他人的看法八、如何正确看待环境(如何正确看待环境标志着一个人个性的成熟):热爱生活、师姐并不是黑白分明的、体验逆境与失败、适应环境、珍惜现在。

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学习卫生与辅导

1学生以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2学习是人在生活过程中获取个体经验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与反馈调节的过程3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选择、使用、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动。4中学生有几方面的问题:学习兴趣学习习惯5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突出特点: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能够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6学习过程包含: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评价。这个过程可以优化,优化请见7-16点。7预习的作用:提高听课效率、更好地做课堂笔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8预习的方法:选择好预习时间、迅速浏览即将学习的新教材、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9听课:听课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环节。要想提高听课效果,需要:课前准备充分;准备好学习用具;抓住听课重点;以理解为主,眼耳手脑齐动员;敢于主动发言提问;适应教师的教学特点;学会记课堂笔记(记笔记是不记笔记的2倍)。10怎样记课堂笔记: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工作;要用笔记而不要依靠录音机;笔记方式多样(要点笔记、提纲笔记、图表笔记);提高书写速度;在笔记遗漏时,保持平静;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11复习的任务:查缺漏、巩固吸收、系统归纳、浓缩记忆。课堂复习有三种:准备复习、以消化为目的的准备性复习、梳理性复习。12学过的知识,过一天忘记一半以上,过两天,忘记2/3左右。课后复习安排两次(课间休息时间/在晚上)。13常用复习方法:尝试回忆法、要点法、比较法、概括法。14为什么做作业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做作业的目的是进一步消化、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知识学习三阶段: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做作业也可以检查自己课堂学习的优劣;做作业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5怎样做作业科学:先复习后作业;仔细审题;独立做题;检查修改16评价的方法:学会使用错题本;标记作业。17怎样调控学习的心理状态:增强学习信心(自信心:充分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相信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树立自信心的方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调节学习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对精神进行自我调控,主要采用自我暗示法,即在需要调节情绪时,通过言语、动作等方式来提醒自己,从而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预防学习疲劳(学习疲劳是指由于长时间从事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兴趣下降、动机减弱、身心不适的现象,可以采用形象练习法和精神松弛法);调整应试心理(方法:预想考试过程;自信训练)。18适应性学习卫生问题

第十二章:中小学生交往卫生与辅导

1、小学生的交往特点主要表现:从对师长的依赖向自主发展,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2小学三年级开始不再无条件服从和信任教师小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占较大比重。3小学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建立友谊关系六七岁儿童认为,朋友就是一起玩的伙伴,910岁的儿童认为朋友需要强调相互同情和帮助,同伴友谊呈现趋上性4初中生的同伴交往中,结朋交友,建立友谊是最重要的内容。5中学阶段的友谊特征:稳定性、亲密性、矛盾性。6我国学者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交往的新特点:交往需要的迫切性、交往观念的开放性、交往行为的自主性、交往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7小学生和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较突出的均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8人际交往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其中,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9交往的功能:信息交流(基本功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良好个性形成;获得知识的手段、人际交往对群体有协调作用。10交往的原则:平等(含义:交往双方在态度上的平等,需要正确评价自已,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尊重(尊重自己、在态度和人格上尊重同学、平等待人、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真诚(热情关心、过失相规)、互助互利(人际关系以能否满足双方需要为基础,需要乐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求助)、信用、宽容(正确对待个性差异,根据不同性格采用适当交友方式,对于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不能采取宽容态度)。11怎样保持友谊:珍视友情、运用正确的交往方式、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不良的交往行为。

第十三章:中小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与辅导

1青春期发育是以性成熟为核心,青春期的开始是以第二性征的出现为标志,以性器官的完全成熟为界2男孩比女孩晚两年进入青春期。3青春期的身体发育特点,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健全(注意:青年高血压的特点:收缩压增高、舒张压正常)、性生理发育的成熟(标志:月经初潮(女孩);首次遗精(男孩))。4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A认知能力:感觉精确性得到提高;B情感发展:从而同期依恋父母的感情转向去依靠朋友的感情;C社会性发展:青春期是从家庭转入社会的历程;D性心理变化: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是以性意识的变化为代表;E对性知识的好奇。5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心里有秘密不大表露出来,曾经考过这个)、社会性的特点。1、青春期两性心理差异表现在:交往、爱好和兴趣、时空感受、学习活动等方面。

第十四章:中小学生心理障碍辅导

1障碍性心理问题,也称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2神经症: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学校恐怖症、3神经症的共同症状1)无脑器质性病变,没有足以造成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2)精神活动能力低下,常伴有焦虑或烦恼;3)自知力良好;4)行为保持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5)有迫切治疗的愿望(与精神病最明显的区别4导致神经症的心理因素:急性精神刺激、工作生活学习负担过重、人际关系不合、暗示或自我暗示。5神经症的预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自己期望不宜过高、学会自我调控情绪、主动进行人际交往6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指同年获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基本特征: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开始发端)、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最主要特征)、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认为自己对人无任何责任、总是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行为后果有害、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7人格障碍的预防: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全面正确的印象;不要过分注意自己在一时一事中的得失,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的印象;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来培养成熟的人格8心身疾病:由于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组织或器官等生理方面的疾病9性变态:又称性欲异常,指寻求性对象和满足性欲的方式异于常态。10精神病:通常指精神病患中的一组重性精神疾病,不包含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表现:精神功能受损程度已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保持对现实的恰当接触。

《心里卫生与心理辅导复习资料0046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