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中学语文教学法

4.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应从哪些方面展开?
(富有创新精神(1)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2)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3必须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1)在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上,传统的课程环境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以学生为中心。2在学生发展的关注范围,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方向发展,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方向发展(3)学习方式,传统的课程环境是独立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合作学习。4学习态度,传统的课程环境是接受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探究式学习。5)学习反应,传统的课程环境是被动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有计划的行动(6学习活动的内容,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而新的课程环境是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的学习。7)教学的背景,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孤立的人工背景,而新的课程环境是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8)教学媒体,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一媒体,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媒体。9)信息传递,传统的课程环境是单向传递,而新的课程环境是(多向)交换。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教学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语文教师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教学的创新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运用和优化教学,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5.教师设计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包括哪些方面?
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状况是关键。
第一, 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认知状况就是他们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渴望知道什么。学习风格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以及信道等的偏爱与选择。
第二, 最近发展区。学习者已有的、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具备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水平之间的距离与空间即为最近发展区。
第三, 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在自己的团队里,他们相互交流心得与发现,共同分享快乐和资源,在合作中探究、进步。学习者共同不仅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价值的伴生性智能资源,也是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高度重视的课程教学资源。了解学生,必须了解他所在的群体。 6.对于语文教育的特点到底有哪些方面的体现?
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7.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又有哪些具体表征? 一)语文学科的审美移情性(无论从培养目标还是课程内容考察,审美是语文学科的功能之一。语言是工具,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载道的社会交际工具。让学生掌握语言的工具性,最好的途径是让他们凭借言语作品去学习,去感悟。讲解语文的工具性,应把它定位于人类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传承文化的工具。这里的工具包括人文的内容。语文教材一般都是典范的文质兼美的言语作品,这些作品又都是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通过审美移情对象化为学生的语感,培养以语感
为核心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汉语的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是潜移默化,语文学科的移情性由此而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语文学科的社会应用性(语言的运用随处可见,语文知识到处可学,语文能力随时可练。语文教学挑选典型规范的言语作品作为教材的主体,意在通过定向的规范的语文实践,让学生集中地高效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这就是“小语文”学习。社会的“大语文”与“小语文”的结合,要求中学语文教育必须突出听、说、读、写等言语实践活动,增强语文的应用性。)
(三)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中学语文学科所培养的语文能力侧重于规范的、基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语文能力向高层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生活的基础。中学语文学科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便成为学生个体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基础”。 总之,就其最终的目的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性;就其突出的个性来看,语文学科具有深刻的审美移情性;就其重要的地位来看,语文学科具有全面的基础性。) 8.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谈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认识?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它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确定的。语文考试要突出嗯课程目标的整体性,除了知识与能力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不可回避。从一份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该加强整体测试。对篇章的阅读来说,局部测试指的是立足于组成篇章的字、词、句、段的测试;而整体测试,指的是立足于篇章整体,测试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能力,如把握主旨、思路、章法、人物形象等。离开整体的语文考试,也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瞎子摸象的尴尬境地。)
(二)语文考试应加强综合性(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涉及知、情、意、行等许多不同的侧面。具体而言,大致包括听说读写的言语行为,支配这行为的智能因素,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以及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等。因此,语文考试力戒过去考试中常有的东拚西凑的倾向。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它的培养和测试离不开语言环境。以往的语文考试,尤其是知识性考试往往是脱离语言环境考孤立知识,或者以技术操作来代替学生自主的体验和感悟,所以容易走向偏题和怪题。文考试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加强语境因素。事实上,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了完成特地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因此,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主要矛盾焦点,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一般来说,具有确定答案的容易量化,比较适用于编制客观式试题,而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则可以描述过程,比较适用于编制主观式题目。从题型的角度,关键在合理的编制。客观式题目的答案是标准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主观式题目的答案是不固定的,学生可以文本进行再造想象,进行多角度解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的主观式试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较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因此,测试采用的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更应重视主观式试题,它更符合语文实践性的本质。)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学生的语言文化的积累,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看他们能否把语言文字包括文化素养转化为自己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满足社会实际(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语文学习是积累性的,一般来说不容易立竿见影,因此语文考试需要加强对经
典、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9.引导学生掌握质疑释疑策略,对培养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到主导的作用。
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个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如重要内容)作精细加工,对另一些部分(如次要细节)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进行质疑释疑正是把注意引导到为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有效。
(二)质疑释疑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学生阅读时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需要综合文章内容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阅读,缘疑而思,启动和促进各级水平和各种方式的信息加工,从而成为积极的理解和独立思维的学习者,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水平。 (三)质疑释疑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中具有良好的元认知能力,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但一般学生,尤其是差生,往往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也不知道自己阅读完之后对文章是否理解和理解程度如何。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显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状况,以便于进一步的调整阅读认知活动。因此,引导学生应用释疑质疑策略,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键。 (四)质疑释疑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从而加深对文章信息的加工。 学生在阅读中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唤醒头脑中储存的相关概念和经历,用来解释和重组所读文章的内容,使所读的内容更富有意义,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10、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使自己富有创新精神? (一)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 作为人文知识的传播者的语文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用符合时代需求的新知识来充实自己,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大趋势,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吸收人文社会学科的最新成果,与此同时,借鉴世界母语教学的先进经验,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语文教师要努力以科学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探索与建、立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要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学环境。 (三)必须推进教学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一个主动探讨、主动发现、广泛交流的学习环境,创建学生—语文—社会—世界相沟通的新型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超越时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利用现代传播媒体来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利用现代信息传播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促进中学语文的现代化教学。



《自考 中学语文教学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