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
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 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


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 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 的酒杯。 注释 ⑴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 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 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 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
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

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 。鉴赏

此选自《杜工部集》 ,是杜甫公元 767 年(大历二年) 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 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 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


《杜
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 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
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 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
高气爽, 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 峡中不断传来 “高 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
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 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
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 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 上句“天”对“风” ,“高”对“急” ;下句“沙”对“渚
白”对“清” ,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 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 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 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 (《唐诗别裁》 )的赞语。
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 尽谢斧凿”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


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 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 “不尽”,
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 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
“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 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 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 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
“悲秋”
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 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 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 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
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 年”和上一联的“无边” “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 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
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 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 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加进离乡万里、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


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 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
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 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夕


卜”(《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
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
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 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 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 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
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 腹好象“无意于对” 句之中,字字皆律”
” ,胸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
“皆古今人必不敢道, 决不能道者”

(均见胡应麟《诗薮》 )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 分悲凉;清清河洲, 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咼看到的景象,构成 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 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

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 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 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 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 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
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
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 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 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 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 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 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 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 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
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 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 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 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
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 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
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 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 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 疾病,八可悲。 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意”,即八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
怎奈潦倒, 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 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 狈失意。 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 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 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 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 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 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 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创作背景作者: 佚名这首作于公元 767 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 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 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 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 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 不好。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 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 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 激起意中所触; 萧瑟的秋江景色, 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 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杜甫
杜甫( 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
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 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 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 ,为了

1400 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 诗艺精湛,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 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 堂纪念。家庭成员

作者:佚名 祖父
杜甫的祖父为唐初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
傲世。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唐高宗 咸亨元年 670)擢进士第,为隰城尉。后转洛阳丞。武后
圣历元年( 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却在此时得罪同事
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杜 不死,被武则天召入京师。又因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 官至膳部员外郎。后因勾结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 不久又被诏回。 甫的叔叔杜并年

父母
,刺杀周季重,事震朝野。杜审言因此
杜甫的父亲为杜审言长子杜闲,生母为清河东武城人,
但在其出生后不久就去世,父亲续娶卢氏。杜甫由其姑母抚 养长大。杜甫有兄长,早夭,三个同父异母弟及一同父异母 妹,杜甫在诗中常提及他们。但杜甫极少提到继母。 妻子
杜甫于 30 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
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 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 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
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为爱妻 立传,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多处提及她。 儿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
生平
作者:佚名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
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 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 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 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

九岁时, 他出游郇瑕(今
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 年(735 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四年在洛阳参加进
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 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 744 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 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为梁宋之游。之后,杜甫又到齐


州(今山东济南) 。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 同寻仙访道, 诗论文, 结下了 “醉眠秋共被, 携手日同行” 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 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
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 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 但都无结果。他客居 长安
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
[5]
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
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 ,得 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 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
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 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
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 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

月, 杜甫往奉先省家, 年的感受和沿途
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

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
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 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 是为肃宗。
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 说了肃宗即位,立即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 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但因官 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 757 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
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 陕西凤翔 投奔肃宗, 五月十六日, 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故世 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 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复任左拾 遗。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六月至乾元二年 759 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 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 ,负责祭祀、 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
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 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 、《早秋苦热 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 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


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 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
州试进士策问五首》 ,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 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


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
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 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 公元 758 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 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 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 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 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 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 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 公元 759 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 《夏日叹》和《夏夜叹》 ,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
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 州司功任内,共作诗 30 多首。
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

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


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
宗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 小船中。
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 年间, 他虽过着 “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书法成就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从记载来 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 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 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 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 他的“书贵瘦硬”说更
...

典故:愤斥奢靡无耻的皇亲国戚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当政时期的唐王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无 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但就在这表面上看起来仍然强大 的王国里, 因上下其手等诸多原因, 业已孳生着崩溃的征兆。 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 崇、宋璟、张九龄、韩休等忠心爱国者为丞相,大力整顿相 应弊政,社会经济得到 ...


文学成就 文学作品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 ,早佚。北宋宝元二年
1039 年)王洙辑有 1405 篇,编为 18 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 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 所感触,上悯国难, 下痛民穷, 随意立题, 尽脱去前人窠臼” 诗... 出身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个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 有名的酷吏杜周。他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 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 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的祖为唐 初诗人杜审言。杜审言很有才华,但恃才傲世。少与李峤、 崔融、苏味道合称“文
...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