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主义风格与现代风格浑然一体,在其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看似格格不入的音乐元素,例如大小调体系中多样的调式、浪漫主义情怀及其他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元素,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却被神奇地融合在了一起。笔者通过对拉氏的《升c小调前奏曲》与《降B大调前奏曲》的研究,分析本体和构成形式,并对拉氏前奏曲的基本内容知识和具体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文化、所处的社会以及体现的美学、哲学等音乐内涵进行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68-02

  26首题为“前奏曲”的钢琴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一生所创作的众多钢琴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这26首曲子分别是《幻想小品集》(Op.3)中的第2首、被编号为Op.2310首、Op.32编号的13首和没有被编号的两首。其中只有没有被编号的两首前奏曲不在不同的调上,其他24首曲子均恰好分布在24个不同的调上。虽然拉式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凉沉郁的氛围,其中小调方式也应用最多。然而无论处在什么时期创作出来的前奏曲,却都能严格遵循和体现肖邦和巴赫的传统曲调风格。对拉氏的《降B大调前奏曲》和《升c小调前奏曲》这两首前奏曲笔者要着重进行讲解。

  一、拉赫玛尼诺夫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论述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2),出生于俄罗斯诺夫哥罗德的奥涅加,是一名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家境富裕,有充足的金钱可以满足他的愿望。他接触钢琴的年龄为4岁,1883年,他考入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开始系统学习作曲和钢琴。在他的一生中,创作过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其中被人们熟知并且拥有高度评价的是《升C小调前奏曲》。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去世,《回忆伟大的艺术家》这部钢琴三重奏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为纪念柴可夫斯基而创作的。但是《第一交响曲》被人们抨击为“不成功之作”,这导致拉赫玛尼诺夫得了数年的抑郁并且常年卧病。他在后来创作了两部优秀的作品,分别为《第二交响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并给他带来了美誉。俄国革命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在1917年到了瑞士,之后又来到了美国,并于1918年定居。他在美国依然坚持着他的创作,在创作之余以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的身份出席一些钢琴演奏活动,代表作品有《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1943 3 28日,拉赫玛尼诺夫在加利福尼亚去世,享年70岁。他的作品囊括了交响诗《第三钢琴协奏曲》《死亡岛》以及钢琴独奏曲如练习曲、艺术歌曲和等。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旋律、饱满的和声与复调织体,表现手法和音乐语言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

  拉氏钢琴及交响乐演奏的主要代表作是四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狂想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也闻名于世,然而《帕格尼尼狂想曲》这部经典之作多次成为电影的背景音乐。在他的钢琴独奏作品中最被称赞的要数《升 c 小调前奏曲》了。像巴哈的前奏曲这样的钢琴独奏曲是由古典音乐改编而来的,这样的作品也占不少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乐》和《第三交响乐》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部交响乐,虽然在他的眼里《第一交响乐》是失败的,但是《第一交响乐》的乐谱在其死后被发现由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收藏,并在其五周年纪念活动中作了第二次公演。《死亡岛》《波西米亚随想曲》和《悬崖》等作品也是他众多交响乐作品中的一部分。

  二、《降B大调前奏曲》分析

  (一)曲式分析

  《降B大调前奏曲》为单三部曲式,这是十首中拥有最复杂的织体、绚丽的色彩的一首前奏曲。其中描述了其母国节庆的喜庆气氛,主段的气势和豪迈与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有着相似之处。左手分解和弦的一泻千里的气势配上庄严威武的右手主题,把演奏时的气势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中段色彩比较暗淡,旋律穿插于内声部之中。但是再现段音乐又以强大的冲击力继续前进。最后以不可阻挡的辉煌气势作结尾。下图为《降B大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

  A段为主题呈示部。乐曲的前两小节是为了引出主题,左手部分为降B大调的主和弦,由八度琶音构成,第3小节的第4拍右手六连音以FF的强度突出全曲激情的部分。第56小节重复了第34小节,只是在第六小节处,以6连音的形式改变了一下节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全曲更加紧凑。第78小节在原有的34句基础上,向上方构成三度模进,使音乐气氛更加磅礴。第二乐句a1a乐句的变化重复,第一拍右手的八度低音和弦与左手遥相呼应,是整个乐句更加丰满。第15小节处的节奏由左右手三连音与五连音一气呵成,最终终止在降B大调的主和弦上。

  B段为对比中部。b句一开始由降B大调的主和弦转位引出新主题,I级和弦的单线条琶音则由左手弹出,右手则是由八度和弦和三度和弦交替演奏的游离调性和声织体,结构上自由抒情。b句自第20小节开始,换调为降e小调。从降e小调的和弦转位开始,大调激情澎湃的情绪逐渐转暗淡了下来,这与呈示部形成了鲜明对比,最终结束在了降e小调I级主和弦上。

  A1段为再现部。a句在开头进行时,完全重复了主题材料。a2乐句则是同头异尾,在结尾结束处,和声布局有一些简单的变化,但最终也是终止在了降B大调的I级主和弦上。

  Code为尾声。尾声的最开始,由降B大调的I级主和弦开始,以最强ff的音效奏出,再由右手琶音高八度向下模进,行至第55小节。这使得尾声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气势。第5659小节处,有一个简短的小铺垫,进而行进至第60小节,由-V7-I完全终止,结束了整曲。

  (二)和声布局

  整首曲子大部分由降B大调构成,但在B段对比中部中,有三次转调,均由模进构成,这使得B段的调性游离在外,动荡不安,与A段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降B大调中,拉赫玛尼诺夫多用I级、III级、V级和弦等,Aa2Aa3的结尾处,均由-V7-I完全终止完结。整首曲子在很多地方使用线性和声,例如第1827小节,由模进构成转调,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点与肖邦的作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大量的和弦外音是整??曲子具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三)旋律技法

  这首曲子的节奏为4/4拍,其中穿插了一段2/4拍,全曲较为规整,音高由高音区八度进行,动力十足慷慨激昂。随后在18小节处,下行八度的进行为全曲带来了高潮,这样的进行很有动力,流畅的向前推动。在力度的运用上,强烈对比鲜明。由f-ff的强度进行上升式推动,曲子的起伏变化体现了作曲家的感情变化。受到肖邦的影响,琶音被大量使用。这使得整个曲子音域宽广,跨度相当大。

  拉赫玛尼诺夫《降B大调钢琴前奏曲》的织体具有多样性,和声比较丰富且浓郁及音响具有强大的交响性,这三大特性不仅强烈的感染了听众,还使他们体会到了深刻的美的感受。在这首作品中我们有时觉的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但有时又觉的它是一首悲痛的悲歌,那对心灵的倾诉,那翻滚前进的汹涌波涛,让我们得到了心灵的震撼。乐曲的平易真挚与浪漫深情,这是他的音乐具有悠长生命力的最大缘由。

  三、《升c小调前奏曲》分析

  升c小调前奏曲,是在1892年由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同年他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也因此用这部前奏曲献给了自己的作曲教师阿伦斯基,代表自己心中对老师的敬重和由衷的感谢。同年在莫斯科由作者亲自首演。本曲的主题被后人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命运主题。后来又被改编为二重钢琴曲,这是由两架钢琴同时演奏的。后辈又用其他乐器形式将其改编如管弦乐曲。下图为《升c小调前奏曲》的曲式结构:

  A段第114小节由a乐段和a1乐段构成,其中a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最后的和声停留在属功能上。而a1乐段是a乐段的反复,和声结束在属功能上。这段乐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由克里姆林宫的钟声而产生的灵感所创作的。

  B段是一个反复乐段,由cc11543小节两个乐段构成。c乐段是一个由4+4的两乐句组成,是一个收拢性乐段,结束在升c小调的I级主和弦上。而c2则是一个开放性乐段,也由两个乐句?M成。在B段中,为了加强主调的存在感,低音一直以主音持续。到第4445小节处,和声功能停留在属功能上,引入A段的命运主题。

  A1段由aa1两个乐段组成,是一个再现复乐段,这个乐段的力度由fff增强至ffff,给人一种震撼的音响效果。

  乐曲的最终有一个7小节的尾声,左手以主持续和声为主,以渐弱力度表现钟声的回荡,慢慢结束了全曲。

  四、结语

  作为俄国享誉全国的民族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作品中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爱国情怀。我们能感受到他离开母国后的那种思念家乡、怀念家乡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情感,还有担忧俄国人民境况的心情。不仅如此,他作品的技术层面也在大幅度提高,作品和声部分变化多样不固定,旋律更是利于歌唱。他的作品不但反映自己的生活情感和精神气息,而且也反映了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社会的文明精神文化。拉赫玛尼诺夫不仅是一位情感大师,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创作大师。他的作品在和声、音乐层次、感情和技巧上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在音乐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学习和研究价值。

《拉赫玛尼诺夫两首前奏曲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