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区域经济不平衡理论在山东省的实践

浅论区域经济不平衡理论在山东省的实践

【摘要】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出现重大的转折,形成了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支柱的区域经济理论,本文从主导产业理论、优区位开发理论几个方面分析了山东省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山东省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出现重大的转折。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而突出经济效益,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步伐,努力缩小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则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以不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多种区域开发模式,其中主要有主导产业理论,优区位势和城市中心论等开发模式。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太行山以东,黄海、渤海之滨,处于黄河三角洲的入海龙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连接东北、西部以及南部长三角、珠三角的枢纽地带。2008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万亿,增长12.1%,继广东之后成为内地第二个经济总量超台湾地区的省份。和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以及珠三角的广东等多年来一直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列,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本文以山东省经济发展情况为例探讨各个不平衡理论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运用。

1.主导产业理论

1.1理论基础

地区产业主导理论是在地方利益得到强化,地方政府追求经济扩张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认为,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应以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基础,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原则,构筑以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为核心,以关联产业相配套、以基础产业作保障的产业体系。

1.2理论实践

山东省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具有产业优势的集群带:济南电子通信信息产业集群、青岛-日照家电制造业产业集群、淄博-东营化工医药产业集群、烟台-威海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产业集群以及潍坊-即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优势互补,降低交易成本和吸引投资;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获取学习经济”;有利于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此外,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以及机械化和专业化促使区域在宏观经济水平上出现递增收益,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而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不够密集,相互协作和促进作用不明显,影响了本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本地区内部经济的紧密合作和协调发展。

《浅论区域经济不平衡理论在山东省的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