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观察分析

本讲座有四个内容:

一、 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二、 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三、 如何去观察儿童?

四、 如何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的目的:

观察→了解幼儿的第一步→对观察记录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评估→真正了解幼儿

记录:

45岁: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56岁: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问题一: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就具有的六个方面基本专业能力(是决定教育质量最养分的能力,在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应重点关注)

1、 观察能力

2、 作品分析能力

3、 课程设计能力

4、 活动组织能力

5、 评价能力 

☆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教师差异研究,二者最明显的差异——

1、 观察的能力

2、 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能力

幼儿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读的作品,理解很不容易,而观察就是读懂这部作品的必由之路。

观察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不会观察的教师是绝对不称职的。

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眼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儿童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儿童最殷切的需要——蒙台梭利

幼儿的真实表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因为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然地轻松地、由衷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我们可以真实地了解幼儿的兴趣、想法、特点和实际能力。

观察的态度:宽容、耐心、尊重、研究、欣赏

问题二:为什么要观察儿童?

1、 了解儿童的行为和行为变化

2、 评价儿童的发展状态

3、 探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4、 理解儿童的内部需要,与儿童交流

5、 因人施教

6、 有助于与家长沟通

7、 创设和调控教育环境

8、 设计和调整教育活动计划

9、 支持儿童的学习

10、 促成儿童达到发展的目标

例:观察背景:娃娃家

观察对象:滔滔、峰峰(45岁)

☆两个男孩一起玩娃娃家,峰峰是爸爸、滔滔是哥哥。

☆滔滔将一根彩链的一头压在小床的枕头下面,另一头连结在玩具橱内的筐里、完事后、他心满足地离开家,走向“超市”

☆滔滔回来了,发现彩链被扔在一边,又仔细地连接好,没有其它表示。

☆师:“哥哥,这是什么?”

☆滔滔:“电热毯。”

☆师:“为什么用电热毯?”

☆滔滔:“这样娃娃就不冷了。”

☆师:“你真关心娃娃,你家里人知道么?”

☆滔滔没有回答。

分析:——

滔滔已经获得关于“电热毯”局部外形和功能的经验。

滔滔能使用替代物——一根彩链来表现物品的原形电线的特征。

两个幼儿尚不具备合作意识,缺乏交往,独自游戏。

滔滔只是满足于个人的象征,并不与人协商、共享。

观察背景: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明(35岁)

小明在建构区搭积木,他搭的是一个塔,已经搭了五层,当他快搭到顶尖时,他拿着一块积木迟疑地望了我一眼,我瞬间的判断是他缺乏勇气,需要鼓励,于是我立刻发射了一个赞赏的眼神和微笑。幼儿从我的反应中似乎得到了对自己的和信心,他笑了一下,便开始将手中的积木小心翼翼地放在已搭成的“塔”的顶上,小明高兴地叫起来:啊成功了!我迅速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说:再试试,你还会搭得更高!

问题三:如何去观察儿童?

要有目的地观察

要有重点地观察

要会客观地记录

要问开放性问题

要以观察为依据

观察策略一:要有明确的观察目标

1、 带着目的去观察

2、 我们需要很清楚地知道——“我想了解什么?”才能有效地记录到与观察目标有关的幼儿行为表现。

案例

观察目的:了解语言交流和社会交往情况

观察对象:辰辰(4岁半)

观察记录:

☆南德(4岁半)对辰辰(4岁半)说:“你生了两个宝宝。”接着拿起一个玩具熊,问辰辰:“这是谁的?”辰辰说:“这是我们俩的宝宝”

☆南德站起来说:“我的宝宝。”然后走到屋外,辰辰蹲在地上接着说:“我要打个电话,进屋去。”马上,南德进到屋里说:“我到屋里打个电话。”

☆于是,他坐在辰辰旁边,拿起手机说:“喂,是我,同事。”然后南德放下电话对辰辰说:“我今天要去看房,九点才回来呢。”

☆辰辰说:“你先去吧,我现在把小熊放在那等你。”

☆没等辰辰说完,南德抢着说:“我夜里才能回来,你先睡个觉吧!”

☆辰辰说:“好!”

☆南德边起身离开,边说:“你帮我看会儿宝宝,我星期一就回来了。”

☆南德打开篱笆门,辰辰快步走到门口,准备把小熊放在门口,似乎想说什么,这时南德抢着说:“没准我还要出差一趟呢。”

☆辰辰说:“它、它、它在这等着你,等着你。”说完转身回到屋子里。南德说:“行。”南德在篱笆门外刚走,又转身回头说:“我还会回来的,你等我再回来。”

分析:

1、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语言目标: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2、 愿意与他人交谈(语言目标: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3、 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社会目标:愿意与人交往)

4、 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社会目标: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观察的目的性有两种情况:

1、 我们由于不了解幼儿的某些情况而要观察。

2、 我们看到了幼儿的某些情况,预测可能还会有其它的情况(假定)而要观察。

策略二:要有重点地观察

1、 观察全班幼儿的整体情况。

2、 观察个体幼儿的发展现状。

1、 观察全班幼儿的整体情况

·可选取《指南》中某一方面的目标作为观察的重点

·如了解中班幼儿动作发展情况——

·可以集中提供相应的多种活动,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观察他们每个人的表现。

例:观察内容:小班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情况。

观察背景:

日常生活:

·吃饭时拿勺情况

·起床穿衣服扣扣子

区域活动:

·操作区:串珠子

·美工区:画画、拿剪刀,手工制作等

·建构区:搭积木

·切忌:采用测查的方式,让幼儿一个一个的过关。

·而是要让幼儿自己感觉到和平常一样在玩,不是在完成一个明确的任务。

2、观察个体幼儿的发展现状

☆观察的重点应基于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确定。

☆如我们注意到某个大班幼儿经常在活动中与别人发生冲突,这反映了其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一定需要,需要了解其中的原因。

案例:

观察对象:小山(5岁半)

观察记录:在今天的户外活动中,小博在玩滚轮胎,这时小山跑过来就抢,小博急得大哭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轮胎?小山回答道:“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小博不服气地说:“我还没玩够呢!你为什么抢?”小山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这时,一个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说:“老师,小博和小山打架了。”我看他俩争执不下,走到他们面前,心平气和地说:“小山,你为什么抢小博的玩具?”小山见我先让他解释理由,就得意地说:“老师,你看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玩。”我接着问:“你和他商量了吗?”小山低下头,声音很低说:“没有。”我顺势问小博:“如果小山和你商量,你能和他一块玩吗?”小博点了点头,就这样,两个孩子都消了气,一块玩了起来。

分析:

小山认为自己抢小博的轮胎是对的,因为他的理由是“老师说了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老师,你看小博玩得头上都出汗了,还不让我玩”。

说明可能小山对“轮流玩”的意义没有完全理解,而且他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缺乏与他人商量的意识和技巧。

思考:

1、 是不是他每次发生冲突的原因?

2、 需要多次观察他发生冲突的情景,才能判断其真正的原因,然后进行有效的帮助。

策略三:要会客观地记录

客观地记录与描述

客观记录要求——

1、 记下实际发生的事件。

2、 是描述性的笔记。

3、 是拍记录片

4、 观察笔记尽量不受自己价值观或者固有偏见的影响。

5、 将观察笔记与解释、评价分开。

案例

观察对象:令西(45个月)

观察记录:今天晨会时令西表现很差,不注意听讲,从头到尾都坐不住。还总挑逗旁边的小朋友,我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坐在我腿上。

分析:典型性的解释和判断性的记录

很差:不同人对很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觉得是“打人”,有人觉得是“没有听讲”、有人觉得是“插嘴”

从头到尾:概括性很强的词汇

挑逗:有多种的解释,如抓别人、靠在别人身上、踢别人……

修改后的案例:

观察对象:令西(45个月)

观察记录:令西在今天晨会时间上下跳动,一次只能坐稳大概一分钟,然后就又跳起来,站起来或者走开,坐着时,他拍打旁边的孩子并与他讲话。我坐到令西旁边问他是否愿意坐在我腿上,他同意了,他靠着我,边吸吮着大拇指,边听我讲完故事,大约5分钟。

常见的不合适词汇和合适的表达

观察记录的形式

1、 叙事风格的记录——文字型(事件详录)

2、 表格形式的记录——表格型(行为检核)

文字型(事件详录)

1、 对某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完整过程进行原始的、真实的记录。

2、 事件详录=事例描述=叙事记录

案例

观察对象:刘睿康  男5周岁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内容:……

分析与对策:

观察内容:

当老师宣布小朋友可以去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后,他跑到玩具柜那儿,伸手从台面上取下一顶军帽戴在自己的头上,并用双手握住帽檐在头上转动了几下。接着又走到放着一筐胶粒的玩具柜边,用几个两孔的胶粒拼搭成了一个“手枪”形状的物体,并插进了自己的裤子腰带间,腹胀 右手拍了拍。当他转身要离开的时候,老师问他:“你今天玩什么游戏?刚才插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他很得意地回答老师:“枪,我玩警察,我是警察。”回答完老师的提问,就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眼睛还不停地扫视着。过了一会儿,他走到肯德基柜台前,不说一句话,自己拿起了“土豆泥”盒 子,张开嘴假装吃了一下,又放了回去,接着双拿另一盒,做了同样的动作,这样的动作他重复做了五次,然后离开又开始在场地上走来走去,直至游戏结束。

分析:

1、游戏目的——游戏前具有明确的游戏动机和目的。

2、材料选择——能选择与自己游戏主题相关的玩具。能根据游戏的需要选择游戏材料自制玩具

3、角色扮演——角色意识和角色职责较为明确,游戏中大部分行为符合“警察”这一角色

4、社会交往——游戏中缺乏与同伴的交往,处于独自游戏。

5、游戏动作——带有重复性

表格型(行为检核):

将观察的项目和行为预先列出表格,然后检查行为是否出现或行为表现的等级如何,并在所符合的条目上做上标记。

幼儿在游戏中“替代”水平观察表

幼儿在游戏中的“装扮”行为观察表

游戏观察记录

日期:    班级:     参加游戏幼儿总人数:

策略四:要问开放性问题——

是提示幼儿内心世界的窗口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

-幼儿的真实想法

-幼儿的对事物的理解

开放性的问题

·你在做什么?

·你想要做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为什么这么想?

·然后会怎么样呢?

·你加了5杯水在沙子里,水到哪里去啦?

·我看你一直在拱积木,可以讲一讲你搭的是什么吗?

案例:

观察对象:张一玲(48个月)

观察记录:一玲走到科学区,拿出眼药水瓶和三个杯子,她在桌前坐下,把眼药水瓶放入水中再拿出来,瓶子里没有水,她再次把瓶子放入水中,取出,还是没有水,试了几次,过来问我:“李老师,怎么没水呢?”

我问:“你怎么做它就会有水了呢?”她说“我想让水进去。”

我说:“对呀,那怎么让水进去呢?”“我不知道怎么让水进去,你做给我看。”我边拿过瓶子,你看到了什么?

一玲说“瓶子有一个口,还有这个黑东西。”我说:“对,你摸摸这个黑东西,有什么感觉?”

一玲说:“软的。”

我问:“你想想怎么让这个软瓶子进水呢?”

一玲两个手指捏了两次瓶子,说:“捏就进水。”她小心地把瓶子放到水里,捏瓶子,试了几次,瓶子一次又一次地装满了水,她很高兴地说:“我成功了。”

分析:

·教师在幼儿一次次失败,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她一些开放性问题,启发幼儿思考。

·案例中一玲在自己探索失败后选择直接求助老师“你做给我看”,此时如果教师直接示范,幼儿可以通过模仿让瓶子进水,但是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问题:“仔细看看这个瓶子,你看到了什么?”“你摸摸这个黑东西,有什么感觉?” 等,启发幼儿观察和操作,将软的瓶子和捏的动作联系起来,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软的瓶子与细小进水口之间的关系,从面实现《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发展目标:在探索材料的过程中认识事物的特性,了解物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策略五

·要以观察为依据

-调整材料

-调整目标

-调整环境

-调整介入方式

·不断支持幼儿的学习

·推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观察、分析与推进的案例

中班探索性活动区:罐子乐

观察与分析:福建省直属机关幼儿园

游戏来源

·在区域活动时,发现幼儿对“百宝箱”里的易拉罐非常感兴趣,经常摆弄易拉罐,于是就投放了各种易拉罐,让幼儿自主探索易拉罐的各种玩法,发现他们经常用易拉罐搭高楼、围城墙,我以此为契机,设计了“叠高楼”的游戏。

预期目标:尝试将易拉罐叠高,探索叠高过程中保持物体平衡的方法。

游戏玩法

·尝试将易拉罐一个叠一个进行垒高,并能保持平衡不倒。

观察记录一

·区域活动开始了,森森和涵涵一起选择了易拉罐叠高楼的游戏,森森先放了一个王老吉易拉罐,然后又连续叠高了4个可乐易拉罐,第6个、第7个放了旺仔牛奶易拉罐,当他又拿了一个旺仔牛奶罐叠上去时,易拉罐倒了。

·第二次,他又把这些散落一地的易拉罐重新叠高,这回叠到了第6个就倒了。旁边的涵涵看见了说:“看我的!”他把箱子里的3个旺仔牛奶易拉罐连续叠在一起,森森递给他一个啤酒易拉罐,涵涵摇摇头说:“我不要啤酒易拉罐,他们太软了,我要旺仔牛奶易拉罐。”

·他把箱子里的所有旺仔牛奶易拉罐都叠上去了,“高楼”搭好了,而且很稳,涵涵非常得意地数了数说:“我搭了12层,你才搭6层。”

·一旁布布和宁宁看见了也加入了他们叠高楼的游戏,布布搭了3个易拉罐的时候,碰倒了宁宁的“高楼”,宁宁生气地说:“都怪你,把我的高楼弄倒了”,布布赶紧道歉:“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分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森森对搭高楼的材料是缺乏选择的,而涵涵具备了一些叠高易拉罐的经验,他发现壳硬的易拉罐比壳软的易拉罐好叠高,他懂得把同材质的易拉罐叠在一起能使“高楼”既高又稳,同时涵涵在游戏中自发地点数“高楼”有几层,这体现了数学在游戏中的运用。

·布布和宁宁的争吵暴露出由于参与游戏的幼儿太多,而导致场地的拥挤。

思考:

·材料的适宜性和数量

·如何更好地设置场地

调整一:

目标调整:1、运用点数的方法计数叠高的易拉罐数量。

3、 能与同伴进行叠高的易拉罐的高矮比较。

环境创设调整——1、把活动场地从拥挤的走廊调整到宽敞的场地。2、设置了入区游戏标记,旨在控制幼儿的游戏人数。

材料投放调整——1、整理材料,将易拉罐按照软硬分类整理,把不容易叠高的软易拉罐另外放置。2、增加旺仔牛奶、王老吉等硬的易拉罐材料数量。

游戏玩法调整——点数叠高的易拉罐数量后与同伴比较“高楼”的高矮。

观察记录二

1、 区域活动时,恒恒和宏宏都选择了叠高楼的游戏,

2、 恒恒用旺仔牛奶易拉罐叠到了13层,当他小心翼翼地想放上第14个易拉罐时发现够不着了,他使劲踮起脚尖想放上去,还是够不着,这时宏宏说:“我比你高,我来!”,高个的宏宏踮起脚尖终于把第14个易拉罐放上去了,两个孩子高兴得拍手欢呼。

3、 我对他们说“能不能试试再放一个上去”,桓桓说“怎么放?我们不够高,够不着”,“那想想办法怎么能够得着呢?”他们想了一会,突然宏宏说“哦,我有办法了!”说着从教室里搬来一张椅子放在高楼旁,他站在椅子上对桓桓说“你帮我拿易拉罐”,就这样借助椅子的高度又叠高了3个易拉罐,俩孩子一起数:123……17!孩子们又高兴得欢呼起来。

分析:

游戏中,幼儿选择了硬壳材质的易拉罐,所以高楼搭得又高又稳。幼儿对于叠高楼的游戏有着较强挑战欲望,并且在活动中慢慢积累了较丰富的操作的经验,叠的“高楼”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幼儿自身条件(身高)阻碍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挑战,由于我恰当的引导,使幼儿想到利用椅子这样的辅助材料来继续完成挑战。

另外,中班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教师应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学习合作游戏,并尝试在游戏中解决问题。

游戏结束后,我让幼儿从桓桓和宏宏的例子思考:他们的楼为什么能搭这么高?使孩子们明白了借助椅子和桌子与同伴合作才能使楼搭得更高。

调整二

目标调整:

能借助椅子、桌子与同伴合作叠高易拉罐。

材料投放调整:增加椅子和桌子

观察记录三

区域活动中,凯凯和文文借助桌子叠了19层的高楼,凯凯对琳琳说:“我们今天搭的楼最高,有19层”,琳琳不服气说:“我昨天和诗诗还搭了20层呢”,比你们的楼高!“骗人!”凯凯不相信地说。“不信你去问老师,沈老师昨天还用手机拍了我的高楼呢”。琳琳说着向丫在一旁观察这一幕的我求助,我微笑地对凯凯点点头说:是真的,凯凯对文文说:“我们明天再搭更高的楼”。

分析:中班下期的幼儿逐渐有了和同伴竞赛的愿望,而没有记录导致了两个孩子的争吵。

思考:

1、 可以让幼儿开始学习记录。

2、 投放相关的记录表既能帮助幼儿记录一周以来的最高成果,又能让幼儿不断挑战自我和促进幼儿合作游戏能力。

调整三

目标调整:尝试点数并记录自己叠高的易拉罐数量。

材料投放调整:设置“周冠军”榜,并投放记录表供孩子们记录游戏结果。

观察记录四:

星期五的区域活动时,睿睿和涛涛用了十六分钟时间终于把高楼叠到了24层,这可是本周最高纪录,请小伙伴和老师观赏了他们的挑战成果后,两孩子配合着小心地把易拉罐一个一个拆下来放在箱子里。

涛涛问睿睿:“还要搭高楼吗?”“不搭了,我们玩别的” 睿睿回答,“玩什么?”涛涛问,“要不我们来玩打保龄球吧!” 睿睿边说着把易拉罐迅速堆在一起,涛涛也赶紧堆好,“我去拿球来”涛涛说着从教室里拿来了一个皮球,两个孩子玩起了打保龄球游戏,可是球太大了,睿睿只好用两只手抱住球把球滚向一堆易拉罐,随着易拉罐碰倒的声音,他们开心地欢呼起来,迅速吸引了周围一堆孩子来观战。

思考:易拉罐属于非结构化材料,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并不满足一种或两种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又处主生成了易拉罐的多种玩法。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自主游戏,寻找幼儿有价值的兴趣点并给予必要的支持,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得以可持续发展。

调整四

目标调整:

1、 学习滚球击物,发展手臂力量和手眼协调能力。

2、 探索如何排列易拉罐使击球命中率更高。

环境创设调整:调整活动场地,设置保龄球道、犯规线、保龄球排列区。

材料投放调整:

增加幼儿单手能拿的玩具保龄球。

游戏玩法调整:

1、 在保龄球排列区将易拉罐按照一定方阵排列整齐。

2、尝试瞄准目标并沿着球道单手滚球击中易拉罐。

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儿童行为观察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