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有的问题及对策

作为新课程所积极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模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交往水平所以,它成为当前在课堂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实际课堂教学中它的实施却存有很多弊端。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场面

课堂上,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思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些什么。

这是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一个掠影,但从中我们却能发现很多问题,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想一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现象呢?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合作学习存有着以下几方面不足

首先,问题的随意性太强。有些教师随便提出一个问题,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是否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就大张旗鼓的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能够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有些问题浅显直白、答案一目了然,也让学生在一起围坐讨论,给人一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结果因为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欲望,缺乏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使合作学习费时费力而不见成效。

其次,活动的展开随意性太强。有很多教师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展开教学,活动的展开完全由自己主观决定,只要老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实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紧张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不过止。老师成了合作学习的指挥棒,这样的合作学习不可能收到实效。

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同学不会合作学习有的小组为谁先发言争吵不休;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只顾自己说,谁也不倾听别人的发言;有的小组为挑选临时组长你推我让;有的小组学生趁机偷懒,小组成为他们的避风港;还有的小组组员洗耳恭听“小领导”的慷慨陈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之所以会这样混乱,是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而不参与学生“学”的全过程,对小组学习的过程缺乏指导。也有很多教师在桌间巡视,或参与到小组学习之中,但只注意询问问题的答案、学习的结果,却没有注意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以至于小组学习无组织,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不足之三没有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个点从上面课例学生的汇报中就能够发现,学生在汇报时注重的仍然是“我怎么怎么样”“我怎么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我们小组怎么认为”。由此可见,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小组合作的意识,虽然几个人也在一起研究了,但结论、观点还是自己的,是“我的”而不是“我们的”,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的合作交流并没有深入展开,还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不足之四只注重合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培养。

教学中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很多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便匆忙进入到合作之中,结果只能是“不知所措”或“人云亦云”。这样就出现了小组内个别学生侃侃而谈,多数学生说不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只好当陪客做听众;或者多数学生在发言但都是偏离主题、漫无边际的闲扯;或者是抛开重要话题,仅做浅层次交流等现象。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具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

不足之五没有保证充足的合作时间。

时间是合作学习的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学生才能充分地思考讨论,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教学中一些教师提供的极短的时间让一切变得匆匆忙忙,匆忙的讨论后又匆忙的交流,这极短的时间无形中就决定了这次合作交流只能是走过场。

那么,怎样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实落细呢?针对上面的不足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灵活地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所以,科学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便成了展开好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适合我们使用的分组方法通常有“异质联合”和“同质联合”两种。

我们通常用的是异质联合的方法,就是按全班学生的学业成绩分组,每组都有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平均成绩大致相同。这样分组有利于小组成员的互助合作,成绩好一些的同学能够协助差一些的同学。但因为小组成员水平不同,极容易出现一、两个优生“独霸讲坛”的现象。这样,小组内成员参与机会不均等,使得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两极分化,这样的合作名不符实。

另一种分组方法“同质联合”就是学习水平接近,爱好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这样分组因为小组成员水平相当,所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有利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但因为小组之间学生的水平不同,这种组织形式容易使小组之间的差别增大,不利于通过组间竞争促动合作。

过度析,我们发现两种分组方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宜长期固定采用某一种组织形式,我们能够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些情况下,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打破组与组之间的界限,同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学习伙伴主动交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之间的这种平等自然的沟通与合作,多给他们创造自由合作的机会,并恰当地对他们的学习给予鼓励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地选择合作的形式。

2准确把握合作时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果随便提出个问题就让学生思考,或者不管需不需要、合不合适就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费时费力,还对教学没有协助所以,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准备,在备课时就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一个评估,想一想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是否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般,出现下列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

1)出现新知识,需要新水平是,让学生讨论交流。

2)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让学生合作探究。

3)当意见不同且有必要争辩时,让学生共同探讨。

合作学习不但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且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所以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不能大事小事必合作,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3、注重学习过程,促动个性发展。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内成员们不同的思想实行优化整合,把个别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解决问题,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的过程。如果没有个别学习这个前提,合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能够这样比喻如果说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就是不可缺少的“水分”。所以,教师要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实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要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看法,有自己的见解,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只有这样,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实行的小组讨论才会碰撞出个性的火花。

另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通过仔细地听一听,认真地问一问,热烈地说一说等方法即时了解和掌握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即时的肯定和鼓励。在注重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留心看一看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看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有没有主动与同伴合作,是否理解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想法,会不会与人合作学习。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对合作的方法予以指导。同时,还要持续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4、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时我们要根据问题的难易水准为学生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读文,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有充分的时间实行优化整合。有了时间的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实实在在地实行

合作学习的内涵是深刻的,绝不是我们从表面看到的简简单单的围坐和热热闹闹的讨论,它对教师的指导水平、组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学生主动合作的想法只能是一种幻想,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须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和积极的课堂组织和监控。合作交流也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和指导。教学中我们要把合作学习落实落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补、互动、互相启发、共同提升,不能让它只成为课堂教学的插花和点缀。

二、学习过程重自主,但出现了放任自流的现象。

《颐和园》是一篇介绍颐和园美丽风光的课文,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同学们,现在能够上课吗?学生同意于是开始上课。“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美呢,你想读哪儿就读哪儿,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认真读起书来,多数同学找一段读了几句就开始找伙伴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嘻嬉笑笑、玩玩闹闹,欢声笑语持续。几分钟后,老师让学生汇报哪儿写得美,学生很有主见地回答“昆明湖美,因为有游船、画舫”“佛香阁美,因为琉璃瓦闪闪发光”“十七孔桥美,因为小狮子多,好玩”……听后,老师很满意,评价“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好”。此时,她已经忽略了自己刚才提的问题“哪里写得美”学生没有认真读书,只从课文中看到了几处热闹。接下来,教师又让喜欢一个景点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把学生分成“昆明湖组”“万寿山组”“长廊组”并说“你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课堂上又开始沸沸扬扬……接下来,学生开始蜻蜓点水的汇报,根本听不出有什么感悟,教师也不做引导,任由学生一个又一个地说下去。于是,学生“牵”着老师东一句西一句地说,说来说去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以前,我们不相信学生,总喜欢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学生,在那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到了系统的知识,但水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于是,我们逐渐地放开了手脚,把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翱翔。但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新课程强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如果脱离了教师的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必然会使自主学习走上错误的道路。

案例中的教师过度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定,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学习过程自己组织,学习结果自己汇报,这样做,教师的确“淡化了出场”尊重了主体,但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学生还没有读通、读顺、读熟,还没有对文章内容产生阅读兴趣,还没有自主学习的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实行学习必然会使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结果是对文章理解肤浅、缺少感悟。学生们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却迷失了方向。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了一个旁观者。至此,课堂教学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由以前教师“牵”着学生走,变成了学生“牵”着教师走。蜻蜓点水,东一句西一句杂乱无章的汇报让我们看到了缺少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的结果。这种“极端的自主”最终带来的将是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课后的“一无所获”。

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少不了教师的“导”,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呢?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从这样几方面去体现

1、落实课程目标要体现教师的主导。

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会哪些知识;掌握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怎样安排;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是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的,要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实行安排,做到心中有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教学的主导。

2、建构学习过程,要体现教师的引导。

在语文课改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建构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无疑对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是一大进步。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过程往往是随意的、盲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建构学习过程,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3注重学生差异,要体现教师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出的,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1)对学生普遍感到疑惑的问题要指导,这是教师的主要责任。

2)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教师要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品质一般的学生的发言,这些学生发言中常常会出现语言不完整或知识性的错误,教师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委婉地指出错误所在,提出纠正的方法。

当然,教师的引导也应该有个“度”,否则,就成了越俎代疱。这个“度”概括地说就是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为之。在课堂上,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结合、相互促动,既不能让“学”围绕着“教”转,也不能让“教”围绕着“学”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屁股后面走。教师应是学生的领队,需要“引导”时就站在队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在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动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三、教学手段重先进,但容易为之所困。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曾是很多教师教学生活的写照,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但在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使用存有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形式主义严重。

很多教师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包装”,于是在教学中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根本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一味地赶时髦。凡是能使用多媒体的环节都努力使用,不能使用的也想方设法添加,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多就比用少好,结果乱七八糟用了一大堆,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学生眼花缭乱,教学效果却华而不实。

2、目标定位不准。

有很多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很多精力制作课件,而往往把学科的特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等忽略了,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上成了“四不象”的课。如一位教师上《草原》一课,先借助课件介绍草原的美丽景色,看完后又让学生交流课前从书上、网络上查找的文字、图片来介绍草原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课堂上的很多时间都用来让学生浏览画面,交流资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很少,无法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文中描写的精妙,一节语文课上成了一节欣赏课,整节课中品不出语文的味道,教学目标完全偏离。

3使用不科学。

科学恰当的使用教学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升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但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恰当合理的使用教学手段,结果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有一位教师上课时让学生描绘春天的景色,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可这位老师为了给课堂加些点缀,就在这个环节播放了自己设计制作的课件,课件上用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春天来临时的美景,她的本意是给学生一点提示让他们拓展思路说得更好,结果学生们都把精力集中到课件上,都用语言来描绘课件上的图片,内容惊人的一致,谁也没说出独特的感受,谁也没走出老师无形中给他们设置的“框框”。像这样的教学在课堂上有很多,不科学地使用教学手段往往会限制或误导学生,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用好先进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科学性、实用性。

我们要准确理解多媒体这个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能搞形式,凑热闹。备课时,我们要从教学过程的整体出发,全面考察多媒体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何处使用多媒体,何时使用多媒体,做到心中有数,合理使用,切实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的优势,使之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2、注意适时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适时地使用多媒体,努力达到手段与效果的有机统一。一般情况下,当学生思维分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时,使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兴趣,振作学生精神;当教学内容重要,需要强化时,使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当学生思路受阻,学习困难时,使用多媒体能突破难点。另外,多媒体还能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情感;补充声像内容,增长学生知识;再现知识的形成,训练学生思维。

3、强调辅助性,追求实效性。

使用多媒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三者之间要妥善处理、准确定位。语文课的学习对象是语言文字,不是影视欣赏,不能把原本文质兼美、魅力无穷的课文图解成五颜六色的画面供学生观看,而忽视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个根本目的。教师要本着形式服从内容的原则,发挥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使之真正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关键是要能准确使用使用得当能够事半功倍,使用不当则会事与愿违。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多媒体的作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的特点科学合理、恰到好处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