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4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 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 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令”实施的作用。

2. 了解汉武帝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从“史料实证”“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

3. 结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独尊儒术”的实质目的。

4. 搜集有关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

1)建立:公元前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

3)地方体制

①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一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结果 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7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2. “文景之治”

1)原因

2)举措:减轻赋税、 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3)意义: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知识点2·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1. 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2)经济上

3)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 地位确立。

2. 开拓疆域

1)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①任用卫青、 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 、张掖、敦煌4郡。

2)出使西域,开通 :募遣 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 P22 “史料阅读”:分析“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试答:

2.阅读教材 P23 的“思考点”: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试答:

3.阅读教材 P23 “历史纵横”:为何有“汉之号令班西域矣”之说?

试答:

4.阅读教材 P23 “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目的。

试答:

5.阅读教材 P26 “学思之窗”: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试答:

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3)经营东南和西南:汉对 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知识点3·东汉的兴衰

1. 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为 ,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年, 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 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3. 东汉衰败过意舒土出

1)社会危机

2)黄巾起义

知识点4·两汉的文化

1. 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 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2. 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 ,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 、生动,传播广泛。

3. 科技成就

1)医学

2)数学: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教材剖析

1. 阅读“西汉驷马安车”(见教材P22

信息解读:“驷马”指驾一车之四马,“安车”是古时的一种坐乘车。西汉初年经济凋敝,“驷马安车”充分体现了地位显赫。

2阅读“卫青墓”和“霍去病墓”(见教材P24

▲卫青墓 ▲霍去病墓

信息解读:在汉武帝时代,卫青和霍去病为平定匈奴北犯边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后,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开拓和稳固。

3.阅读“丝绸之路线路图”(见教材P24

信息解读:“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4.阅读“东汉集市画像砖”(见教材P25

信息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



探究一 汉武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史论要点

1. “大一统”的内涵

“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包含四个方面:在主权统一方面,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入侵;在民族统一方面,主张民族统一;在疆域统一方面,维护疆域统一;在思想方面,主张统一思想。

2. 汉武帝的“大一统”举措及意义

1)对内:实行大一统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颁布“推恩令”。

②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③思想: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2)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加强中外联系,基本奠定中华疆域,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①北伐匈奴,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

②经营西域,设置河西四郡。

③经营西南夷,促进民族交融。

④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对点训练

1. 下图为汉武帝晚年的郡国形势图,灰色区域代表当时的封国。此图表明

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

B.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

C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

D.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

2. 右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汉归义羌长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联姻国



探究二 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史论要点

1. 全面理解汉初的“黄老思想”

1)含义:“黄”指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指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2)特点:“无为而治”。

3)认识:黄老思想主要就是汉初的统治思想,即“休养生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 多元视角认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1)背景:汉武帝时期,中央与地方藩王势力矛盾激化越来越严重,统治者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想来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董仲舒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意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对点训练

1. 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2.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探究三 (核心素养)两汉衰亡的原因

素养解读

1.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汉衰亡的原因

西汉后期朝政腐败,政治黑暗,土地兼并剧烈,赋税徭役沉重,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纷起义。

2.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

史料 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解读 材料意思是:做人太过刚直,最后只能死在路边。如果做人懂得迂回,最终却能封侯。这反映了当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任用亲信,排除异己,正直官员受排挤的现状。

对点训练

1. 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礼乐制度破坏 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以“柔道”治天下 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2. 阅读“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回答问题。

东汉后期10位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地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史料反映了东汉皇帝继位的什么特点?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革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 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 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知识点1·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的形成

1220年, 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

3)孙权称帝,定都 ,国号吴。

2. 西晋

1)建立:266年, 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 贵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

长的分裂时期。

知识点2·东晋与南朝

1. 东晋

1)东晋建立:317年,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2. 南朝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0“思考点”: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试答:

2.阅读教材P31“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

试答:

1.阅读教材“三国蜀墓彩绘陶屋”(见教材P29

信息解读:图片反映了三国时期蜀地彩绘艺术和建筑艺术的发展。

3. 江南开发

1)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3)影响:促进了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交融。

4. 南北对峙

1)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 南岸附近。

2)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

处于明显劣势。

知识点3·十六国与北朝

1. 十六国

1)十六国出现: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 ,合称“十六国”。

2)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民族隔阂:4世纪下半叶, 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后来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2. 北朝

1)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 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①时间:5世纪后期

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 ;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政权更替

教材剖析

2.阅读教材“‘晋归义羌侯’印”(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图片是晋朝颁发给内迁少数表现长期定居,互木民族首长的印章,是研究当时民族关系的实物见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阅读教材“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见教材P30

信息解读:上图表明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并同汉族人交错杂居在一起。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交流。

4.阅读教材“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及祝文”(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从“史料实证角度证明: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鲜卑拓跋部“石室”祖庙。



探究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史论要点

多元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角度

内容

内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战争因素的影响,统治政策的强力推进。

表现

1)北方农民为逃避战乱,迁居南方。

2)东汉魏晋时,“五胡”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和汉族长期定居,互相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对点训练

1. 下列各项中,概括表述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含义最佳的一项是

A.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B.共同反抗阶级和民族压迫

C.物质、文化交流不断

D.迁移、杂居、共处、通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

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社会生活的逼迫



探究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论要点

1.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 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2.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对点训练

1. 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 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社会动荡不安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丝绸之路开辟



探究三 (核心素养)北魏孝文帝改革



素养解读

1.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史料 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解读:孝文帝改革中提倡说汉话,有利于民族交融日常化。

2. 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对点训练

1.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2.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