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名称的由来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 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 唐宋为西域 元明为查哈台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地 清统一其地 其北部称回部 南部称准部 合成回疆 设伊犁将军 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 (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也称新疆) 清末设新疆省 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 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区名至今未变

2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以西夏安宁得名 唐属关内道 宋属西夏 元灭西夏以旧地设西夏行省 不久改宁夏行省 治所为宁夏路 为宁夏得名的开始 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 迁甘州路 明属陕西省 改宁夏路为宁夏卫 清改宁夏府 属甘肃省 并设宁夏将军 民国设甘边宁夏护军使 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销并入甘肃省 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 区名至今未变

3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以漠南蒙古得名 唐为突厥地 宋时出现蒙古部落 后建元朝 其地直属中书省 及岭北行政省 明分鞑靼及瓦敕 清统一蒙古 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 以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 并属理藩院 民国初分属热河 察哈尔 绥远等特别区 后均改省 建国后至今内蒙古东部设蒙古自治区 区名至今未变

4广西藏族自治区 南宁 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 唐属岭南道 宋置广南西路 简称广西路 为广西得名的开始 元设广西两江路 明置广西省 后改广西布政使司 清改广西省 民国依旧 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 区名至今未变

5西藏自治区 拉萨 以清正式定名得名 唐宋为吐蕃 元属宣政院 明称乌斯藏 设都司等 清初设卫藏 卫即前藏 藏为后藏 后正式定名为西藏 为西藏得名的开始 清设西藏办事大臣 民国初西藏地方 建国后仍之 后改西藏自治区 区名至今

6青海省 西宁 以青海湖得名 唐宋属吐蕃bo 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 明属朵甘都司 清初为卫藏地 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 又称青海办事大臣 为青海得名的开始 民国初 设青海办事长官 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 之后建青海省 省名至今

7甘肃省 甘或陇 兰州 以甘州和肃州各取一字而得名 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 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 西部属西夏 金分秦凤路为秦凤 临洮tao 庆元三路 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 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 明为陕西行都司 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 省名至今

8陕西省 陕或秦 西安 以陕原之西得名 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 宋初设陕西道为陕西得名的开始 后分设永兴军路明置陕西布政使司 请改陕西省 至今未变

9云南省 云或滇dian 昆明 以在云岭以南得名 汉即设云南县 为云南得名的开始 唐为六诏 后为南诏 宋为大理国 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 明置云南省 后改云南布政使司 清改云南省 至今未变

10贵州省 贵或 qian 贵阳 以贵山得名 宋属夔州路 元属湖广行省 明置贵州土司 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 后置贵州布政使司 请改贵州省 至今未变

11四川省 成都 以益利zikui四路得名 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 山南西道 宋设川狭路 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 再分四川路为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后分为利州东、西路) 分峡西路为 州路(改为潼州路) 州路 合成四川

12海南省 海口 以海南岛得名 唐属岭南道 宋属广南西道 元设海南海北道 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 明属广东省 清仍之 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 民国仍之 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 仍属省 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 仍属省 1988年升海南省 省名至今

13广东省 yue 广州 注:两粤分别为广东、广西) 以广南东路而得名 明置广东省 后改广东布政使司 清改广东省至今

14湖南省 长沙 湘江 在洞庭湖之南得名 明属湖广省 后改湖广布政使司 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15湖北省 武汉 以在洞庭湖北而得名 明属湖广省 后改湖广布政使司 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 省名至今未变

16河南省 郑州 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西汉即为河南郡 为河南得名的开始 ji

17山东省 济南 以在太行山之东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南道 宋设京东路 后分京东路 京西路 为山东得名的开始 元设山东东西道 明置山东省 后改山东布政使司 清改为山东省

18江西省 南昌 赣江 以江南的西部得名 唐属江南西道 后改江西观察使 为江西得名的开始 宋置江西南路 简称江西路 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 明置江西省 后改江西布政使司 请改江西省 至今未变

19福建省 福州 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而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 为福建得名的开始 宋置福建路 明置福建省 后改 福建布政使司 请改福建省 省名至今

20安徽省 合肥 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 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 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 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 后改南直隶 请改江南省 后分设安徽省 为安徽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 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 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

21浙江省 杭州 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唐属江南东道 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 宋置两浙路 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 明设浙江省 为浙江省得名的开始 后改浙江布政使司 清改浙江省 省名至今未变

22江苏省 南京 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 宋置江南东路 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 元属江东建康路 江南浙西路淮东江北道 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成为直隶 清改江南省 后分设江苏省 为江苏省得名的开始 民国仍之 建国初分设江北行署和苏南行署 后合并恢复江苏省 至今未变

23黑龙江省 哈尔滨 以黑龙江而得名 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 清末改黑龙江省 省名至今

24吉林省 长春 以吉林乌拉前两个字得名 满语中吉林乌拉为沿江 唐属东北民族地 辽属东京路 元属辽阳行省 明属奴儿干都司 清设吉林将军 清末改吉林省 省名至今未改

25辽宁省 沈阳 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唐属河北道 辽置东京道 金仍之 元置辽阳行省 明为辽东都司 后改奉天将军 再改盛京将军 清末改奉天省 1929年民国改辽宁省 为辽宁得名的开始 伪满复改奉天省 1945 收复后仍改辽宁省 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 后合并恢复辽宁省 省名至今未变

26山西省 太原 春秋时为晋地 以在太行山以西得名 唐大部分属河东道 宋设河东路 金分河东、北、南路 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 明置山西省 后改山西布政使司 清改山西省

27河北省 石家庄 以在黄河之北得名 清为直隶省 民国改河北省

重庆市 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 巴人以重庆为首都 建立了巴国 后秦灭巴国 分天下为36 巴郡为其一 极盛时期巴国疆域以重庆市为行政中心 管辖川东 陕南 鄂西 湘西北 和黔北等区域 重庆古称江州 后称巴蜀 南北朝改为楚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名为渝州 恭州

上海市 别名申 曾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 故称上海为申 公元四、五世纪时晋朝 松江(现称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 又因将流入海处为渎 因此松江下游一带称为 后改为沪

天津市 历史悠久的工商大埠 渤海湾上的东方明珠 简称津 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 别名 津沽 津门等

北京 战国时称蓟(ji 燕国的京都 辽国称燕京 金国改称京都 元朝称大都 明朝朱元璋改名为北平 永乐帝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简称京

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 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 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 全市人口1381.9万人 北有京都山 西有山西 山地占全市的62% 东南是永定河 潮白河 等河流冲击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 东经116 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为山地 东南是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 北京平原海拔20—60山地海拔为1000—1500与河北交界的东岭山海拔2303 境内五大河流为:东部的潮白河 北运河 西部的永定河 拒马河 北京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 俩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 人称北京弯 他所围绕的小平原称之为北京小平原 古人称:幽州之地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 诚天府之国 平原占38% 山地占62%

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岛 九龙 “新界”本土 离岛

澳门地区 濠澳 香山澳 别名:濠江 濠海 濠镜 马交等等

台湾省 台北 以府得名 唐宋均属化外地 元在澎湖设巡检司 兼管渔民 明为荷兰所占 明末 郑成功收复 设东宁省 及承天府 清郑氏 设府及台夏道 是为得名的开始 并正式称岛 后改台夏道为道 清末设省 后为日占 任称 民国收复 恢复省 省名至今

《各省名称的由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