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资源所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地理资源所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
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4-06-20|】【打印】【关闭访问次数255
由中国科学院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以及宁夏发改委、内蒙古阿拉善盟行署、新疆科技厅、中科院新疆分院、甘肃省张掖市委等丝绸之路沿线地方政府合作主办,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蒙古科学院、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等共同协办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于615-16日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17个国家和联合国机构、国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校、重要政府部门代表200余人参加本次大会。其中,国外专家学者50余人。格鲁吉亚、巴基斯坦、阿联酋、伊拉克、阿曼苏丹国等国驻华使馆分别委派大使和参赞出席大会。参会中方专家150余人,主要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等部门主要领导、国际友好组织部门和我国西部省份领导与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等新闻媒体参加了本次会议。
大会共同主席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大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所长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大会外方主席、俄罗斯联邦议会议员兼议长助理、俄罗斯科学院ArnoldK.Tulokhonov院士、中国外交部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先生等分别在开幕式做了重要讲话。大会围绕丝绸之路历史变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模式创新、气候变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响及其响应、丝绸之路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共享国际合作模式等科学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其宗旨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丝绸之路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新模式,促进丝绸之路地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中外40多位专家做了大会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坚持科学精神、开放合作的原则,畅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新近研究成果。孙鸿烈院士指出,丝绸之路也是科技交流之路,丝路复兴仍然面临全球变化、生态恶化、资源危机、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难题,需要科技界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跟踪研究。作为大会的发起人之一,孙九林院士,建议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为丝绸之路复兴提供思想库支撑和决策服务。大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在报告中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与经济格局,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八个国际科学问题和创新模式。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葛全胜所长建议通过大会,各国科学家建立更为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尽快做出一系列高水平的合作研究成果。大会共同主席、俄罗斯联邦议会议员兼议长助理ArnoldK.Tulokhonov院士认为,全球化背景下,

大丝绸之路的建立连接了欧亚非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希望科学家们借此次会议共享研究成果,创造我们更美好的未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PeterBaklanov探讨了欧亚北部地区跨大陆板块交通经济带开发的设想。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Igor.S.Zonn则提出,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日益短缺,伟大的丝绸之路正在转变为伟大的油气贸易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能源资源与技术的互补性使这一转变成为现实。哈萨克斯坦国家地理研究所所长MedeuAkhmetkal院士提出,哈萨克斯坦成为欧亚贸易枢纽不仅需要为基础设施改建提供技术条件,而且需要创造产生贸易流的经济政治环境。中国财政部国际司副巡视员梁子谦提出,中亚地区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环节,他介绍了正在筹建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学院的定位、运行机制、法律地位及其在促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国家外国专家局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项目开发部部长王立社分析了人才和科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跨国人才与科技合作的基本路径。来自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张掖市、俄罗斯阿尔泰地区、远东地区、贝加尔湖地区、中亚里海等地区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科学家团队在指导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必要性。616日下午,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圆桌会议”圆满召开。圆桌会议由大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主持,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葛全胜到会讲话,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13个国家30多家研究机构代表、百余位科学家参会,30余位科学家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作为会议成果,大会发布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倡议,近百位科学家在倡议书上签字,倡议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科学家联盟”,建议将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并主张将该研讨会定期举行,团结、发展、集合各国科学家的力量,倡导推行可持续的交流方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想库支撑。
“丝绸之路”自古就是东西方文化、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和桥梁,现代更是连接亚、欧、非大陆的战略大通道,其所在各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贸易、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愿望强烈。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我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顺应国际潮流,面向未来,为全面扩大我国对外开放,加强我国同中亚、中东、欧洲、北非和南亚、东南亚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造福沿线各国人民,推动世界经济繁荣所做的重大战略部署。长期以来,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丝绸之路区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与沿线各国的科技交流频繁,特别是2005年以来已在中亚地区组织过7次综合科学考察,与中亚五国10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依托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大项目“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2005年以来在俄罗斯和蒙古已组织10余次综合科学考察和多次学术交流活动,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签订合作研究协议20余份,正在出版10多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建立了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基础科学信息数据库。依托国家科技基础专项重大项目“大香格里拉与湄公河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牵头,2010年以来对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展开了多次科学考察。通过以上国际学术活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已经收集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区

域的极具价值的生态环境本底资料。并围绕该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东北亚、中亚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东北亚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数据库平台、东北亚科研信息化研究网络、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数据共享网络等科技基础设施。以上基础工作数据汇集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将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跨国合作研究与交流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和支撑。此次国际会议为加强丝绸之路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大会,各国科学家相互增进了友谊,建立起了更为坚实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会议现场(一)

《地理资源所成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