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

政治--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儒家思想为核心。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道教、佛教、法家思想共同维护统治。

社会结构--开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清王朝后期的总体状况:

(1)政治:政治腐败

(2)经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战争)

(3)文化:厉行专制主义(思想禁锢、文字狱)

(4)军事:军备松弛、武器落后

(5)外交:闭关锁国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操纵外交、把持海关、勾结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宗教渗透和侵略、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大肆宣扬“种族优劣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领域: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力量

中国封建势力与西方侵略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经济领域:自然经济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依然保持,阻碍中国现代化和民主化

新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产生,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发展缓慢,具有两面性(软弱妥协)

社会领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极度不平衡,地方割据势力存在,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在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农民日益破坏,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

特点:三重压迫,毫无政治权力,革命性最强

人少但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

来源于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近代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矛盾:

外部: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内部: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受侵略时,为避免亡国灭种,各阶级能暂时团结,民族矛盾上升主要地位

外国与封建相勾结时,共同镇压中国革命,阶级矛盾上升主要矛盾

当内战威胁两大势力时,外国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这时两大势力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区别: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着重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联系: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

太平天国

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政治: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经济: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提出设新闻官、新闻馆;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主张同世界多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门谤国法。

通篇未涉及农民和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天朝天亩制度

内容: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9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赚钱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评价:

好: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更深刻一步。

坏: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追求的理想天国,是建立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尽管给腐朽的封建制度以严重的冲击,却难以建立起足以替代腐朽制度的新的社会制度。

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

3. 严厉批判了孔子及儒家经典,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 它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两个文件

5.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和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

2. 缺乏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

3. 对外国资本主义缺乏理性的认识,受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洋务运动新政举办的事业:

1. 兴办近代企业。最早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2. 建立新式海陆军。北洋水师

3.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 本身具有封建性

2. 管理具有腐朽性

3.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1. 要不要变法

2.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4.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管一次正面交锋

戊戌维新运动的内容:

政治:改革行政机构,裁撤冗员,允许上书言事

经济:设立工商总局,开办实业,改革财政

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

诏令中,只字未提“君主立宪”,没有触动清朝统治根基,改革是很不彻底的。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对内: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外: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平均地权。申报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胜利告终,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资产阶级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三权分立: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

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帝斗争)

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进行彻底的反封建斗争)

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对内意义:政治: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经济: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对外意义:国际: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纲领: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主力: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领导:没有建立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革命的果实被以袁士凯为领导的北洋军阀窃取,资产阶级革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救不了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表现:

在政治上,建立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剥夺人民权力。破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在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兼并土地。控制铁路和银行。

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定孔教为国教,企图用封建思想遏制人民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护其反动统治。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是一场由民主主义知识分子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的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局限性:

理论深度: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

改造对象: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脱离了群众

方式方法: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形式主义偏向严重。

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一场真正的群众性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三次论战: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1. 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

2. 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

3. 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工作: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2. 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 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 沟通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联系

4. 毛总结: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新三民主义

民族: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民族独立

民权: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

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

1. 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加仑-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

2. 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3. 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4. 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了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有军事战略战术。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敌我力量悬殊,反革命力量十分强大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国民党右派蒋、汪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主观原因:陈独秀为首的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国共合作大革命的意义(三年)

1. 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

2. 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3. 扩大了中共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4. 中共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的标志:

19282月,宁、汉合流,新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1229日发出通告,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政治。

国民党所被告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体现:

军事:建立庞大的军队

政治:建立密布全国的特务系统

社会: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文化: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1.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2. 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3. 以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4. 企业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5. 和外国垄断资本、本国官僚资本以及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理论探索:毛泽东的四本著作

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双半社会

客观:国民革命的影响

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

主观:相当力量的红军的存在

党强有力的领导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

新民主主义土地政策:

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反围剿失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2.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3. 成为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长征精神:

即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须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的伟大意义:

1.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 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 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极为宝贵的精华。

4. 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抗日战争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日双方的四个特点:

敌小我大,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弱国与强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我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前途:不能速胜,不能亡国。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内容:

政治: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

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员、非党左派、中间党派

经济:土地政策,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发展生产,发动大生产运动“发展生产,保障供给”

文化:创办学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

科学研究,延安自然科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原因:

意义:

1 彻底粉碎了日本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等领土,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彻底洗刷了控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耻辱。

2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3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胜利的原因:

1 爱主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 世界爱好和平和正式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2. 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减轻了其它战场的压力

3. 亚太地区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和战略物资

4.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 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做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 当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时。民主党派大多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 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共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为此流血牺牲。李公朴、闻一多。

4. 1948年,各民主党派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起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人民民主专政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关于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总之,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领导力量: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为了推翻三座大山。

国际支持: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 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两个联盟)

2. 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 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共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力量,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对新民取得胜利

4. 起着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的成立

意义:

1.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政治上翻身做主,建立了属于人民的共和国。

3. 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文化等建设的时期到来。

4. 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向社主的过渡,创造了政治前提。

5. 中共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完成,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军事:能不能保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国民党残余)

经济: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外交: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执政党: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坚苦奋斗的作风。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体翼的路线,即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

1. 随着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标志

2. 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总之,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的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建设:着重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大力发展同民生国计密切相关的轻工业 、农业。并且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沿海与内地两方面的建设积极性。

政治建设: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被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的方针。

文化建设:“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论十大关系,成为了八大的指导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内容:

1 全党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 加强党的领导机构,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 从现在起就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重要议程上来

历史意义:

1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

3 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

4 放的序幕。

5 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四项基本原则:

1.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十三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2.20世纪末,使国民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21世纪中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十大成就

(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2)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3)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出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作全面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