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经济系 0812348 孙歌珊

题记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他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他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他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1848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那天起,世界经历三次(也有认为是四次)巨大的变化,每次变化都对旧有的世界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创造了一个新世界,隐藏在这些变化之后的是那些存在于资本主义根本上的逻辑核心。

一.19世纪——一个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界

19世纪世界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化,由蒸汽机的全面应用,进而产生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并深刻的影响了世界的格局,更加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的生产工具大量出现;新的交通工具如火车、蒸汽轮船使得世界第一次真正的“变小”;以机器为主的工厂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工场;一大批新的工业城市迅速崛起,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们的家庭生活、交往、观念也颠覆了传统的模式。但全世界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西欧和北美刚刚起步,亚洲大部分地区还是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全世界呈现出一种互不相同的多元化。

发生了如此多,如此剧烈的变化,那么资本主义是否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同以前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中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他们会如何发展;如何在这些纷乱复杂的表象下,仍能把握住资本主义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三章描述了工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历程,工厂生产方式,以及他们的内在特点。透过当时各国的不平衡性和工业革命的历史资料,马克思通过对比分析,更好的透过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在大工业中,生产方式的变革就是从机器(劳动资料)的应用开始的,因此,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要从机器这种生产力的性质入手。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因此,首先应该研究劳动资料如何从工具转化为机器,或者说机器和手工业工具有什么区别。”“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

在大工业的起点上,马克思准确的看到新的工作机的发明引起的变化,工作机(如珍妮纺纱机)的效率增加需要新的动力机,进而推动了动力机(蒸汽机)的诞生,进而推动了整个工业革命。之后分析了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之间的区别,“在这里,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又出现了,但这种协作现在表现为各个局部工作机的结合。各种局部工人的专门工具,……现在转化为各种专门化的工作机的工具,而每台工作机又在结合的工具机构的体系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器官,执行一种特殊的职能。”马克思认为机器只不过是替代了原来手工工场中工人的地位,原有的分工与协作依然存在,本质上的生产方式与之前的手工工场没有本质区别。“机器,只有通过直接社会化的或共同的劳动才发生作用。因此,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这种与原先分工相同的生产方式,也体现在工业革命的传播上。工业革命首先在最早诞生新的工作机的纺织业发生,然后通过互相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生产方式传递到几乎全部的工业部门。“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生产部门生产方式的变化……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的革命。同样,另一方面,棉纺业的革命又引起分离棉花纤维和棉籽的轧棉机的发明,由于这一发明,棉花生产才有可能按目前所需要的巨大规模进行。但是,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手段的革命成为必要。……交通运输业是逐渐靠内河轮船、铁路、远洋轮船和电报的体系而适应了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但是,现在要对巨大的铁块进行锻冶、焊接、切削和成型,有需要有庞大的机器……”

但机器生产与工场手工业不同的是,机器体系构成的分工是按照科学技术的客观要求安排的,而工场手工业中,则是按照工人技能的要求来安排的。这也为机器排斥工人提供了可能性。

在机器工业发展对产品价值造成的影响上,马克思敏锐的观察到,“机器产品中,由劳动资料转来的价值组成部分相对地说是增大了,但绝对地说是减少了。这就是说,它的绝对量是减少了,但它同产品(如一磅棉纱)的总价值比较的量是增大了。”无论采用何种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价值的最终来源都是劳动,而资本家的最终利润来源都是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这种本质的关系并不因采用了何种技术而发生改变。他发现机器转移的价值与劳动产品中的新价值之间的技术经济关系在于机器能够节省产品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因而机器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反映了使用机器的节省程度。因此,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的程度来衡量的。”从而改变了许多人一厢情愿的看法,即资本家一直以来都追求新的技术,来获得超额利润,由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论证道“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么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可是对资本说来,这个界限表现得更为狭窄” ;“因为资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劳动,而是所使用的劳动力价值,所以,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 这解释了为什么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机器都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从而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和德国因采用新技术迅速崛起,而英国不愿采用新技术衰落的原因。

在机器对工人及其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上,马克思认为机器生产首先降低了传统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对补充劳动力即妇女儿童劳动的占有,儿童不再有用于游戏和学习的时间,而且也夺去了家庭本身惯常需要的、在家庭范围内从事自由劳动的时间。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新生儿和儿童的高死亡率与高文盲率。另外,机器生产造成了工作日的延长:“如果说机器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的手段,那么,它作为资本的承担者,首先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中,成为把工业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一方面,它创造了新条件,使资本能够任意发展自己这种一贯的倾向,另一方面,他创造了新动机,使资本增强了对他人劳动的贪欲。”当然工作时间无法无限制的延长,它受到人体自然能力的限制,从而会引起社会的反抗来要求缩短工作时间。但这种情况加剧了机器生产的第三种影响,也是最普遍的影响——劳动的强化。“资本手中的机器所造成的工作日的无限度的延长,使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威胁,结果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引起了社会的反应,从而产生了受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在正常工作日的基础上,我们前面已经看到劳动强化现象,就获得了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工作日缩短的第一个结果,是基于一个显而易见的规律,即劳动力的活动能力同它的活动时间成反比。因此,在一定的限度内,力的作的持续时间上的损失,可由力的作用程度来弥补。资本也会通过付酬的办法,设法使工人在实际上付出更多的劳动力。”劳动的强化弥补缩短的劳动时间,从而使单位时间内的劳动加大许多,马克思预言了这种代替方式的发展趋势:“当法律使资本永远不能延长工作日时,资本就力图不断提高 劳动强度不定期补偿,并且把机器的每一改进变成一种加紧吮吸劳动力的手段,资本的这种趋势很快又必定达到一个转折点,使劳动时间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缩短。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资本主义经历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但它的变化依然延续着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与协作方式,它对于价值的生产与对于工人的剥削并不因为技术的改变而改变其内在的规律。

二.21世纪——又一个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代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再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有人称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他的技术基础最主要的方面是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与大规模应用。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都与19世纪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时代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厂实现了大规模的自动化,亲自从事体力工作的工人数量大量减少;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大规模提高与工作时间的缩短使这些国家看上去十分诱人;全球化的进程迅速推进,使得世界逐步成为一体,也有人称之为世界的“平坦化”;众多的新职业、新行业诞生……这一切看上去是如此充满希望与生机,许多人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许多理论已经完全属于上个世纪了,不在适用于这个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时代。

然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在迅速变化的时代,许多人会被眼前众多前所未见的新事物蒙蔽,思维也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时代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变化的时代十分相似,我们也应该冷静的分析这些变化后面所掩盖着的本质性的问题。

社会的分工与协作依然延续着上一期的变化,并进一步的深化。如果说在马克思的时代局部工作机的结合体现了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分工协作;那么在新的信息时代,任何工作都可以依照一定的方式分解,交给不同的人或组织去完成,这些局部的工作通过互联网分别独立完成,最后进行整合。分工协作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将工厂里的传送带改为网络;工人或工作机可以不同时存在于一个专门的工作地点;旧工厂里的按一定客观顺序进行的生产现在被标准化的模块化生产取代,借助发达的交通通信设施,可以同时生产部分产品,然后再一起组装。然而这些表面现象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不同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加强了,相互依赖的程度也加强了,虽然在时间上很少受到其他分工的制约,但一旦其中一个模块生产出现问题,其他模块将成为无用物。

另外,资本在价值生产上依然最大限度的占有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同样在今天,只有在新技术和它所替代的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差额,资本家才会使用新技术。并且由于交通通信的极为发达,资本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外包。作为制造业外包基地的中国,与作为服务业外包基地的印度近年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加强,正是资本的这种选择新技术的标准所带来的。

同样,资本在新的时代对剩余劳动力的占有更加普遍,同样由于强大的通信能力,个人即便是在家里也可以完成许多工作。这样,大量的老年人与许多未成年人就成为了新的劳动力,他们的价值大大低于已有劳动力,使得已有劳动力价值进一步下降。例如:成立于1999年的美国捷蓝航空公司,它将整个机票预定工作“家包”给犹他州的家庭主妇,其中大部分是退休的老人。2004年《洛杉矶时报》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公司雇员中有2350万人都有部分时间在家办公,相当于美国劳动力的16%,另外还有2340万的在家中工作的自由职业者。

家包和外包的共同特点就是:哪里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资本就会去那里。这种基于新技术的生产形式造成了更多的失业压力和劳动力价值的更大程度的降低,使得隐性的工作时间加强,并且劳动强度更大。如果所有劳动都已所耗时间来计量的话,许多人自动的选择加班或者是兼职,来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资本家可占有的剩余价值更加丰厚。相较于马克思的那个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这些状况掩盖在各种神奇的技术和玄妙的说辞之下而不易被察觉。

这些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新技术给劳动力所带来的,从本质上依然符合马克思一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因为资本主义的制度下,一切行为都是资本的化身。它的本质不会发生改变,无论它的外在形式发生多么奇特的变化。

三.结语

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写于19世纪末那个出满激烈变化与冲突的时代,在那个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开始确立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开始充分暴露。马克思透过细致的观察研究与逻辑思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各种经济范畴的本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原因、动力和趋势。那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的早期,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比现在明显,马克思揭示了这些规律。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附着在这些规律上的衍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很多学者无法透过这些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因而他们提出的许多理论只能是应时应事之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的问题,而到了另外一个时期或另外一种情况则被完全颠覆。凯恩斯的革命是因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无法解释非完全竞争市场;而凯恩斯主义在遇到其无法解释的“滞胀”问题后也被严重颠覆;相似的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经济学领域内流派纷呈,而没有谁能完全阐释资本主义的问题。

有学者说:“世界将成为不受各国边界限制的全球市场,马克思是最早预见到这一点的人物之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描述了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发生改变的因素,并且预见了这些因素令世界不断变平的方式。”可见马克思的理论具有充分的预见性。正是因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入剖析,并不拘泥于表面的现象变化,才能使资本论成为一部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伟大作品。

参考资料

1. 《资本论·第一卷》,卡尔·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4

2. 《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 《西方经济学说史》,尹伯成,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业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