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7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

西湖的雪景 晚秋初冬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无奈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

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大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

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说:“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到手表的滴答声了。”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任凭你使尽蛮力都不得其章法都不能参透其奥妙。其实这个时候不妨换个角度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对待或许能更快理清其复杂关系轻松取得解决方法。

一、字音识记

雪(jì) (ěr) 笠(suō)

衣(cuì) 游(áo) (hànɡ)(dànɡ)

倒(qī) (jù) (páo)(xiào)

(chuán) 起(zhà) 然(zhòu)

(jiá)

二、字形辨认

597c79171dc637ce901108b42d187cdc.png  149849af4ee39e095c5ca3a3246c8e0a.png

7f58afe3ed280819518c1459f63a3003.png e0f1588a3aa5c9bc7aacc1fce3bdb0c6.png

ded9fd0e895a7d10584eaffdb355adc4.png  f8dd9c852a1fb6e14b5444bd2246b70d.png

21eaa6582152dbecf1c35d96d88e5538.png ba2aeba606b50de9dd79715021d27a4b.png

三、词语辨析

1.遽·繁乱

繁遽:杂乱窘急。

繁乱:(事情)多而杂乱也作“烦乱”。

例句:①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暂时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这样的文章总给人一种繁乱无绪之感使读者读后不知所云。

2.兀立·矗立

兀立:直立。矗立:高耸直立。后者有“高大”之意。

例句:①孤山和对面诸山及上下的楼亭房屋都白了头在风雪中兀立着。

盘古已经变成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间。

3.寂静·幽静

寂静”侧重“寂”寂然无声。

幽静”侧重“幽”寂静幽雅。

例句:①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却打破了夜的寂静此时的我只有音乐和那本书作陪。

对窗读书周围悄无人声虽身居都市亦觉得异常幽静

4.装点·点缀

装点:指装饰点缀侧重物质对象多指好的。

点缀:多指衬托或装饰适用对象广泛中性。

例句:①少一份污染多一份美丽低碳从身边做起将不再是一句空话用鲜花装点生活用爱心关怀家园也将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美好生活旋律。

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四、词语释义

1.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2.策蹇:驱赶毛驴。蹇:指驴也指驽马。

3.淅沥: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4.骨瘦形销:形容身体极其消瘦文中指树叶落尽。

5.参差斑驳: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颜色杂乱。

6.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7.至高无上:最高没有更高的。

1.走近作者

(1)

钟敬文(1903—2002)广东海丰人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民间文学、民俗学的研究和创作工作贡献卓著是我国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大师、现代散文作家。少年聪颖勤奋爱好诗文。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1927年起在中山大学工作与顾颉刚等组织了民俗学会从事编辑了《民间文艺》和《民俗》等刊物。1928年在浙江大学工作,1934年到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1936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49年在香港的达德学院任教。194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担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2)

德富芦花(1868—1927)本名健次郎日本近代著名社会派小说家。1898年3月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青山白云》而正式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他尊重自然,主张人类和平,宣扬人道主义,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是189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如归》。在这部作品中他愤怒地控诉了封建伦理道德对日本妇女的戕害。1898年发表随笔集《自然与人生》。之后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回忆》《黑潮》针砭时弊、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和批判封建道德。1906年造访了仰慕已久的托尔斯泰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写下自传体小说《富士》四卷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2.资料链接

(1)《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先生青年时代的名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以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为对象,风格幽静、清淡,加上他在古典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那种沉淀在他血脉中的诗情使得这篇游记散文古韵灵动,卓然不群。

(2)《晚秋初冬》选自德富芦花的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自然与人生》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范。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多写于19世纪80年代末陆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并在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其作品中敏感的细微的观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1.作者在《西湖的雪景》一文中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并对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全文引用为什么要引用这篇小品文?

【点拨】 《湖心亭看雪》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的是一种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而这样的情致与钟敬文的散文可谓意趣相投。

2.文章除对西湖雪景作了绘形绘色的细致描摹外还大量引用了古人描写西湖的诗句试结合语境说说它们的效果。

【点拨】 作者引用描写西湖的诗句表现西湖的美丽景色引发读者兴趣调动读者的经验引发共鸣。

文中所引诗文名句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描摹画境、平添情趣。如“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玉堕冰柯沾衣生湿”等分别写出夏冬季节的西湖风物情趣迥异令人生怀古之幽情。作者巧妙地引用表现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熟悉以及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第二类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如写湖心亭引张岱小品文写雪湖不染纤尘、恍若仙境而能欣赏者有几人呢? 表现了与数百年的前人心意相通得其真趣的情怀;写韬光庵道中的修竹引古代有关“听雪敲竹”的名目再抒文人终老林泉的高雅情致;还有王渔洋的诗分明觅得雪中三昧。至于结尾引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的诗句则揭示雪天中尖锐的阶级矛盾:一面是达官贵人穷奢极欲一面是穷人在风狂雪乱中惯受寒冷哀号恸哭。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身处乱世的良心。

3.分析《晚秋初冬》景物描写的特点。

【点拨】 (1)作者是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的。(2)动静结合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3)色彩运用全面体现出秋的绚丽多彩、善于变化。

4.通过对《晚秋初冬》这篇文章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点拨】 (1)手法上:情景交融《晚秋初冬》的片段就像一首首的绝句景与情已经无法分辨真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动静结合就拿第三部分来看静的是栗、银杏、桑、枫、朴等树木落叶满地树影和我孤独的心而动的则是升起的炊烟飘香的茶花敲打落叶的阵雨。

(2)色彩上:如“银杏、红叶、金云、黄蝶、月夜、炊烟”等等使人感觉到了秋天的绚丽多彩感觉到了善于变化的秋景。

1.《西湖的雪景》是钟敬文老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雪中西湖的赏玩描绘清寒的湖景展示了雪湖独特的清幽和纯美营造出一方超逸尘俗的天地同时在看似闲适的情思中暗含了一名进步文人对艰难时世的深切忧思。

2.在《晚秋初冬》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真实地展现了一幅凄美的晚秋初冬图景。作者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用时间的转换来反映同一环境中景物的变化,逼真地描绘出晚秋初冬的自然景象。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景(shènɡ)       销金(zhànɡ)

茶(pēnɡ) 花(chī)

B.暖(hé) (huo)

(jiǎn) 西桥(línɡ)

C.互(xiānɡ) 面(xiànɡ)

倒(qī) 塔(shù)

D.(jiān) 或(jiān)

起(zhà) 唧声(jī)

解析:选B。A项,“樨”读xi;C项,“”读chù;D项,“间”读jià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________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那永恒的静寂________的地方才有青苔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________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________的思考。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B.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C.不着边际 荒无人烟 亘古不变 雪泥鸿爪

D.无边无际 人迹罕至 颠扑不破 痛定思痛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无边无际:形容范围极为广阔。不着边际:意思是挨不上边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离题太远。“不着边际”不合语境。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荒无人烟:形容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荒无人烟”语意太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义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颠扑不破”不能修饰“消息”。雪泥鸿爪:意思是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痛定思痛: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再回想当时所遭受的痛苦。指吸取教训,警惕未来。“痛定思痛”与语境不符。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  

B.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C.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D.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

解析:选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一句“世事变化只是表象”下一句相对格式应该是“……才是真实”据此排除B项、D项;根据整个句子的表达意图排除A项。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极度紧张的人与实践之关系。

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解析:选A。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与”,在“那股将生命”前加介词“与”,排除B项、C项;第二处用词不当将“发展”改为“展现”排除D项。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晚秋初冬》一文完成5~7题。

5.第一部分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落叶的?请简要说明。

答:                                    

                                    

                                    

答案:①时间、空间的角度来写落叶。②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想起雨景;晨起——满庭皆落叶。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6.第二部分作者是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来写静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依据并加以阐述。

答:                                    

                                    

                                    

答案:(1)以动衬静。(2)“两三只麻雀飞到院里觅食……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发出沙沙的声响。”连苍蝇在格子门上的爬动的沙沙声都能听见那就足以显示周围的寂静了。通过动态的描写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以动写静,则静愈甚。

7.作者为什么说“夜里人声顿绝仿佛可以听到一种至高无上的音响”?

答:                                    

                                    

                                    

答案:这种“至高无上的声音”是作者心中的天籁之音,是由作者对自然的最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而产生的一种幻觉。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高处的灿烂

关 瑞

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的野菊正在绽放一只蚂蚁在草的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证明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8.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答:                                    

                                    

                                    

答案:(1)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以路边那株向日葵为中心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了景物的生机与活力;②抓住景物的色彩描写景物的神韵;③动静结合。

(2)突出了以向日葵为主体的景物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的蓬勃热烈的特点。

9.文章第四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段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用第三段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剧与第四段中真正向日葵自由的盛开作对比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

10.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请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答:                                    

                                    

                                    

答案:①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证明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②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③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

11.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答:                                    

                                    

                                    

答案:①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②原野中的向日葵是作者释放内心情感的一个“出口”;③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语用创新

12.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据调查与空巢老人相比与子女同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提高了40%生活满意度可能性也大幅度提高了。与同父母分开居住的成年子女相比,与父母同住的成年女性就业可能性增加23%女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9.42小时男性就业者每周工作时间增加6.23小时;与父母同住女性自评健康良好的可能性上升为19.8%。

答:                                    

                                    

答案:子女与老人同住模式对老人及其成年子女是双赢选择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字绘出的图画7西湖的雪景晚秋初冬学案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