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迁黔续办的11所国民革命军军校(下)-文档资料

抗战时期迁黔续办的11所国民革命军军校(下)
八年抗战期间,国民革命军的11所军校先后迁至贵州各地办学。地瘠民贫的贵州节衣缩食,倾其所有,为国家培植桢干之才、为民族蓄养浩然之气、为反攻铺筑胜利之基,真可谓坚苦卓绝,厥功至伟!不可不铭之于青史! 陆军军医学校在安顺 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前身是1902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堂,辛亥革命后易名陆军军医学校,1917年迁北京,1933再迁南京,隶属于国民政府军政部,改称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并设广州分校。1937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本校迁往广州并与广州分校合并。次年辗转内迁贵州安顺北兵营。 该校迁安顺时已属完善的5年制本科大学。有本科生8个班,均为面向全国招考的高中毕业生。其中南京本校5个班,广州分3个班,分别上课,集中管理。专科班招收初中毕业生,进修班招收各部队军医或医务管理人员。设有附属医院,地处安顺县学宫和轩辕宫,既服务于教学科研,又为当地军民疗伤治病。 迁校途中,学校人员不论官阶,不分文野,除伤病员外一律步行,省下交通工具用于搬运教具、设备和药品。从桂林至安顺,两辆美式大卡车来来回回奔跑了3个多月,物品之多,堆积如山。连供解剖所用尸体也拉来13具(经处理用铁皮包箱),显微镜每名学生一台,物资无一损失,可见校方谋事之细,学校家底之
厚。 军医学校领导为:校长蒋介石,教育长张健中将,教务长于少卿少将,总务长杨治白上校,系贵州人。特别党部书记兼政治部主任是张丰胄少将。 学生以广东、湖南、山东籍学生居多,贵州籍学生较少。每生每年发棉衣1套,单衣2套,皮鞋1双。初至安顺每人每月6元钱伙食标准吃很颇好,常有肉吃,后随货币贬值,生活越来越差,“吃菜像抢一样,很久打一次牙祭也仅有一点猪头肉。”为节省开支,蔬菜均由学生轮流上街购买。 学生毕业授予陆军中尉军衔,毕业证书盖军政部大印及和军政部长何应钦、校长蒋中正名章。毕业成绩前5名者留校,前3名者获赠“中正剑”一把。1941年,校特别党部要求全校师生填表集体加入国民党,曾遭部分师生抵制。校方对参与抵制的教师无可奈何,但对学生则以开除学籍相威胁,第29期一名学生因此被开除。 军医学校在安顺7载,蒋介石从未莅临。教育部长陈立夫、军政部长何应钦、军训部长白崇禧等曾来校视察。 因学校直属中央,办学经费无虞,故吸引了全国不少著名专家到校任教、任职,其中不少是留学德、英、美、日的博士。如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病毒学家李振翩、血液病专家杨济时、邱倬等。 有意思的是,学校在给安顺民众送来文化、科学和健康的同
《抗战时期迁黔续办的11所国民革命军军校(下)-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