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统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责任编辑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

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作者为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责任编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一核心理念(一)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

比如: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

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初中阶段计划选编古诗文125篇/首(包括阅读单元和“课外古诗词诵读”),除课标推荐的61篇/首外,还选入《卖油翁》《〈世说新语〉两则》《狼》《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等62篇古诗文。古诗文篇目数(125篇/首)约占总篇目数(238/首)的52.5%。另外,在“综合性学习”栏目专门设计了一系列“传统文化” 类活动,如《有朋自远方来》 《家国天下》《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等。

统编教材坚持在初中学生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拟选入30篇。这些文章,有的是领袖人物的诗词、文章,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纪念白求恩》《沁园春·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有些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向往光明、讴歌祖国、怀念故土家园的情怀,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光未然的《黄河颂》、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等;还有一些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领军人物为祖国建设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杨利伟的《太空一日》;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也选入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等。

统编教材还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优秀的选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树立领土和领海主权意识。如七年级所选的《观沧海》《黄河颂》《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文章,都能在这方面发挥功用。

(二)语文素养

课标提出语文素养的概念,为教材编写和语文教学提供了更高的视野。新教材着力于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思维能力发展等;同时,重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得到提升,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科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在教读课文后设置了“积累与拓展”栏目,通过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等题目,引导学生一点一滴积累言语材料;写作中专门设置了“文从字顺”“语言简明”等专题,引导学生把握习作语言的基本要求;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语文生活”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言语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半径;课后补白系统,将学生的言语经验上升为理性总结,强调学以致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读读写写”栏目,聚焦识字写字,更是夯实学生语言根基的重要板块。 教科书编写把思维能力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比如,七年级教科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专门设立了一个以“联想与想象”为主题的单元(七上第六单元),选取一些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作品《皇帝的新装》、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神话演绎作品《女娲造人》等,并配合阅读单元,设计了写作专题“发挥联想与想象”,其中的一些题目,旨在引导学生畅想未来,自由驰骋想象力。在其他单元中,也选入了一些切合青少年丰富想象的文章,如刘慈欣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等。 除此之外,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方面,统编教科书都非常重视,以各种方式做了有针对性的落实。

(三)阅读体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当下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读书少,除了课本、教辅很少读课外书。本套教材的阅读部分,以各单元课文的学习为主,辅之以课外篇目推荐、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 “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以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 教读是基础,是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准备;自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是教读的延伸,是教读课所学语文知识、阅读策略的操练场;课外阅读,包括单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又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课外阅读,有的融会在课文学习中,是从课文生发的阅读,包括同主题阅读、同风格阅读、比较阅读等;有的以独立栏目的形式存在,自成系统,拓展古典诗词阅读视野,或构建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在新教材中,课外阅读不是单元教学的附庸,而是整个阅读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四)多方共建

新版教科书延续了人教版教科书严谨、科学的编写风格,调动各方面力量,精细打磨教材,使新版教科书呈现出崭新的风貌。教材编者、责任编辑严把质量关,从文本选择、导读撰写、练习拟制、活动设计、插图绘制,到推敲语言、规范注释、统一体例, 从宏观到微观,都锱铢必较,不放过任何一个修正完善的机会。比如,每篇课文的注释,涉及课文出处、作者介绍、文题解释等内容,孰先孰后,教科书编者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出处力求最权威注本;作者生卒年、籍贯、评价等,均依据《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做注。 编写组还在教育部支持下,充分调动各方面专家学者,参与教材建设。先后参与七年级教材审稿的专家、教研员和教师达200余人次。仅古诗文注释一项,就邀请了张联荣、柳士镇、张双棣等数十位古汉语专家把关;编者语言,也专门请教材副主编、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润色修改。二主要特点

(一)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

统编教科书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刻意突出人文性或工具性,也不把两者割裂开来,因此采取人文主题和阅读能力培养双线组元的方式。

语文教材以 “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有利于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对社会、对他人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总之,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但纯以人文主题组元,往往忽视语文课程内在的逻辑性,呈现出课程内容的无序性,无法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难易序列,最终无助于学生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选取能力培养这条线索与人文主题相配合,既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又能使学生减少语文学习的盲目性,切实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其必备的语文能力,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 双线组元的方式可能会带来两条线索互相掣肘的情形,对此编写时也做了有针对性的处理,力求保证两条线索的协调配合,统筹兼顾。七年级是九年义务教育 “七—九年级”学段的起始阶段,基于该年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们选择的单元主题都是一些感性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不涉及高深的人文话题,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之类的主题,均取自学生身边,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据此选择的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可读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保证阅读策略的各个点均衡排布、体现循序渐进原则的前提下,我们会根据单元课文的共同特点,设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 “四季美景”,所选课文均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最适合朗读。所以我们将阅读策略定位于朗读,试图引导学生通过调配语气和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汉语之美。可以说人文主题和能力培养做到了协调配合。

(二)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度开发新选文

本套教材将经典性作为选文的重要标准。选文以经典为主,可以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以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语文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比如,七年级教材所选的 《春》《济南的冬天》《散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白求恩》《猫》《背影》《最后一课》等,都是经典篇目,久经教学的考验。这些作品是多民族、多国家、多地区的,是不同思想、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它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突破原先狭小的心灵圈子,放眼国际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悟言语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和提升精神境界。 经典文章需要经过时间的淘沥,虽然其传达的人文精神并不过时,但时代可能与学生有些距离。为此,本套教材也特别注重时代性,下大力气开发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的高质量的新课文。像七年级上册所选的 《植树的牧羊人》,赞颂了一个默默植树的心灵高贵的牧羊人,在全球环境恶化的今天,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善一个区域环境的精神, 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再如七年级下册的《带上她的眼睛》,是当代科幻名家刘慈欣的名作,编写组专门请他本人适应教材的篇幅做了改写,文字优美,内容感人。初步统计,新课文开发量占全部课文的30%以上。如果再加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栏目新选的古诗词、练习中提供的课外阅读篇目,比例会更高。

(三)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

统编教材丰富了作业系统的层次,每个教读课文文前有“预习”,文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思考探究” 题,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情感,思考作品主题,解决疑难问题。“积累拓展”题,又分“积累”题和“拓展”题,前者重在品味语句,积累文笔精华;后者侧重拓展延伸,或仿写、续写、改写,或课外实践,或讨论话题,或比较阅读。“读读写写”中提供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有些词语当中有要求掌握的生字)。 这样的作业系统贯穿整套教科书始终, 从课前预习到课后练习,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文理解到语言积累,再到课外拓展,多层次,多途径,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配合课文的精读,培养和建构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 从题型上看,本套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思路更为灵活,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以往教材的课后习题忽视学生感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要求学生调动抽象思维,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的题目较多。本套教材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设计了相当多的题目,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说出自己的感觉。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篇课文中几乎都有这样的题目:

课文读起来有点儿童话的味道,清新, 活泼。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如果有,试找出一些语句或段落作为例子,跟同学、老师分享你的体会。(《春》“思考探究”第二题)课文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很细腻,读起来很新鲜,能唤起读者对事物的细微感觉。试举一二例,说说这些语句引发你怎样的感觉。(《济南的冬天》“思考探究”第二题)

四季的雨,有着不同的个性。你最喜欢作者笔下哪个季节的雨?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跟同学分享你的感受。(《雨的四季》 “思考探究”第一题)

发挥想象,描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 帆悬” (《次北固山下》)所展现的情景。(《古代诗歌五首》“思考探究”第三题)

《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想象画面呈现的情景,假设你身处画中,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古代诗歌五首》 “思考探究”第四题)

(四)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

首先,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细分,使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会记事”, 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 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了两个点指导学生:一个是事情要写清楚、 写明白,一个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 其次,写作专题的设计强调调动学生兴趣。比如七上第一单元的写作,题目是 “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其实就是一节 “激趣”课,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即生活,从第一次写作开始就要丢开畏难情绪,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七上第一单元中我们设计了 一个小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妈妈是如何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一天的,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这些细节,很多学生可能真的想不出,他就会到生活中去有意识观察,无形之中提升了他的观察能力,也可能帮他找到了 一个写作的素材。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 “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了一个小活动,饶有趣味,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意识:故事接龙。小组同学围坐一圈,由第一 个同学开始写一句话作为故事的开头,比如:“那一天,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其他同学依次写下去。再次,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写作教材的编写注意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 “写作指导”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从课文中寻找写作的指引。 最后,写作实践加强了指导性。每课的“写作实践”题下都设计有“提示”,短的三两条,长的四五条,旨在构建支架,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作 “思路要清晰”第二题的 “提示”:

1. 文章强调的是 “回家晚了”。为什么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样的情况?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2. 记叙事情时,思路要清晰。可以用顺叙,先写自己遇到的事情,再写回家晚了的结果;也可以用倒叙,先写回家晚了的结果,再交代之前发生的事情。

3. 立意不同,写作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强调导致 “回家晚了”的原因, 则回家后的情况可略写甚至不写;如果要强调 “回家晚了”的后果,则原因可以略写。

这个“提示”较为详尽,既帮助学生将话题展开,提示写作的内容,又附有简要的写作提示,给了学生写作足够的辅助。

(五)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是语文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它体现为一种学习方式,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读写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其开放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本套教材的综合性学习,缩减了活动数量,每册书仅安排3个,使学生有充分活动的时间;目标设定上,由过去宽泛的打通课堂内外、沟通各学科内容,限制为学习传统文化、语文生活和综合实践三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我们改变了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过去的综合性学习,教材重在提供学习内容和大致方式;活动交由学生自主选择,自行设计,教材并不关注过程。带来的结果就是有些活动天马行空,大而不当, 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每个子活动,各组各行其是,采取不同的活动方式,教师很难协调统一。本套教材把大多数综合性学习整合成 一个大的活动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分出活动步骤,条分缕析。实施中,学生分组,以辅助活动形式分步骤实施,完成各自任务,最终归结到主要活动中来。 在行文上,则给出活动的具体建议。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个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主要活动是组织成立文学社团,分为三步骤实施:(1)读书写作交流会;(2)布置读书角;(3)创立班刊。在第一个步骤,教材给出了详尽的活动建议,包括筹备工作的具体事项、筹建小组的分工等内容,活动时,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拟成立社团的实际情况,将工作具体化或增补遗漏事项即可。 可以说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大为加强。 此外,在综合性学习中引入多种文本的阅读,也是教材的一个创新点。这主要在 “综合实践”类活动的“资料夹”中体现。 比如七上 “少年正是读书时”,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讨论当下阅读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教材附了三个文本,要求活动过程中作为参照。资料一、资料二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料三是两则连续性文本。资料一,提供了近六年来国民阅读调查的相关指标,主要是国民阅读率指标和阅读量指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图表数据,并能对照指标,反思自己的阅读情况。 资料二,提供了一份个人阅读状况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填写问卷,了解自己的阅读状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资料三,提供了两篇名家谈读书的文章,要求学生在讨论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的过程中进行借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