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2

品味登临诗意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选自第五单元20课《古代诗歌五首》)

【内容简析】本单元学习重点目标是托物言志,体会通过景和物寄寓自己的情思,并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作品之间的异同,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所以本课通过比较阅读《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来品味“登临诗”的诗歌意境,贯彻落实教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都是登高望远时,有感而发,都属于登临诗,存有着异同。所以,本课抓住“登临诗”的特点,以“一个视角,一种情怀”为主线,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两首诗,从中体会各自的特点,也让学生体会古人登高望远时所观之景,寄托着诗人别样的情怀,感受登临诗壮美的境界。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积累背诵。

2.通过背景、内容、意境等方面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使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

2.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两首诗歌的异同,初探“登临诗”的“视角与情怀”,体会登临诗壮美的意境,感受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

3.方法目标:发挥联想和想象赏读诗歌意境,利用电子书包微课自学并合作探究诗歌的情感哲理。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结合背景读懂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品味“登临诗”的特点;理解诗歌的哲理。

【教学过程】

1、导入及明确目标

通过“登山”的互动导入课堂,引入“登临诗”的话题,从而引出学习内容《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朗读学习诗歌的方法以及本课目标。并通过题目的比较,明确“登临诗”所处的位置共同点——高处,从而为下面的比较学习做铺垫。

[设计意图:以“登山”这个生活体验引入课题,勾起学生“登高望远”时的感受,联系生活,为体会“登临诗”的情怀作铺垫。此外,回顾方法“一读、二品、三成诵”,了解目标,能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线索,使学习思路更明确。

2、学习《登幽州台歌》

(1)一读——韵味

1、听范读:节奏、情感(引导学生抓住“怆然”“涕下”体会“悲”的主情调)

2、自由跟读:揣摩语气(利用电子书包,自由跟读)

3、小组互读:合作提升(小组合作,练习小组朗读)

4、朗读展示(个人展示——小组展示——全班齐读展示)

[设计意图:以读为基础,先理顺诗歌的内容、节奏,初步把握情感,所以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任务。1、听示读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情感;2、利用电子书包自由跟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控制进度或反复听读,此外,学生带上耳机大声跟读,每个学生的空间相对独立,能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更能放开自我,读出情感。3、小组互读,能通过小组带动个体,在相互切磋学习中,带动薄弱的同学,调动组员的积极性。4、朗读展示,以此体现学生练习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2)二品

1、知人论世:介绍陈子昂简介、创作背景以及“幽州台”。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了解陈子昂坎坷的仕途和桀骜不驯的性格、了解创作背景以及“幽州台”的历史地位,从而初步把握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2、自学感悟:提前布置预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来描述诗中的陈子昂。把 预习作业实行小组分享,推选优秀“预习作业”展示。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自学情况,让学生发挥想象代入到诗歌描述诗人的情况,以此训练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来读诗。小组分享推荐的过程,实际上是交流思想的过程。让学生推选“好”作业,实际上是合作探究哪个“情景”更符合原诗,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景的理解,发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优势。

3、欣赏意境:通过“视角与情怀”的角度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

(1)再读全诗,思考作者是用什么视角?表达怎样的情怀?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用了什么方位词表明他的视角?(明确:前、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当下为原点,目光似乎穿透历史与未来,写出悠长的时间维度。)

(3)“不见”谁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明确:像幽州王一样的贤君,引导学生抓住“不见”的失落感,为何“我”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就遇不见明君?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

(4)“念天地之悠悠”用了什么方位词表明他的视角?(明确:天地,“悠悠”表明空间广阔)

(5)“独怆不过涕下”,一个“独”字体现“我”在这广阔的天地间怎样的情怀?(引导学生体会广阔的空间是“大”的,“独”体现人之渺小,一大一小的对比,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似乎“我”被大世界抛弃,与世道格格不入,表现诗人壮志难酬、孤独悲哀的情怀)

[设计意图: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意境,体会诗人表达“悲”的特点。所以从“视角”入手,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推想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具有开阔、壮观的特点,把自己置身于悠长的历史中,浩荡的天地间,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孤独悲哀。虽然悲伤,但视角依然开阔,具有“悲壮”之美。

(3)背诵积累(学生根据思路熟读成诵)

3、学习《登飞来峰》

(1)一读——韵味

1、齐读(正字音、正节奏); 2、再齐读(抓关键词,品味情感)

[设计意图:熟读诗歌、读懂、读顺诗歌,以“读”整体把握诗歌意思、情感。

(2)二品

1、知人论世:理解王安石(重在强调他为“改革家”的经历)

2、自主学习:利用电子书包广播的微课,自主学习《登飞来峰》的诗歌背景、字词含义,学习整首诗的内容及情感。(自主操控,适当做笔记;按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体会诗歌的“视角”,感悟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电子书包微课,学生能通过自主操作选择合适的片段自主学习,如诗中“千寻”用了夸张,极言山高,“鸡鸣”用了“用典”的手法,写出所处位置之高、“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学生对以上特殊的词句,自主选择适当的内容做笔记,自主学习,提升效率。

3、欣赏意境:利用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共同探究诗歌的视角与情怀。

(1)根据诗歌我们能够得知诗人站在什么位置,以一个怎样的视角观察环境?(明确:“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本句写景,得知诗人站在高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也得知作者站在最高层,推测作者在远眺风景。)

(2)所看到的的视野如何?(明确:广阔。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得知,站在高处,超越云层,发挥想象得知视野十分开阔。)

(3)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合创作背景,你们认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怀?(学生各抒己见,大体归结为:无所畏惧、高瞻远瞩、坚定信心)

(4)通过讨论,你认为本诗的哲理句是什么?你从诗句中得出什么启发?(明确:哲理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各抒己见说启发,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第一首诗的学习,来推测学习第二首诗,体会诗人王安石以开阔的视野,写出无所畏惧、坚定信心的情怀,体会诗人豪迈的气概。

(3)三成诵(熟读背诵积累)

4、默写检测:利用电子手写板完成两道“理解默写”练习题。

[设计意图:从积累和理解角度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电子书包习题功能检测,有利于统计学生的作答提交情况,同学们在“随机互批”中发现同学的错误,也警醒自己“不犯错”。

5、比较阅读,初探特点:通过比较总结《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异同,并重在从共同点中,归纳出“登临诗”的特点。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延续课堂线索,以“视角”与“情怀”的角度,比较诗歌的异同,从中品味登临诗的壮阔磅礴之美,由此引导学生学号欣赏这种美,并在生活中,登高望远,以高瞻远瞩的气魄怀抱生活!

【板书设计】

品味:登临诗意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视角 情感

前后(时间无限) word/media/image4.gifword/media/image5.gifword/media/image6.gif

word/media/image8.gif 天地(空间无穷)word/media/image7.gif

远眺(开阔)

【教学反思】

1、利用电子书包教学,充实了学生听、读的环节,还利用电子书包微课教学,让学生更高效、更生动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提升了效率、增强了自主性。

2、互动不够充分,没有多“放”,使课堂的“资源”生成不够充分,“放”的度没有打开,提问未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课堂显得单薄。

3、时间把握前松后紧,导致最后的“比较”环节时间较紧迫,本来预设学生探究比较后展示,但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展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没放即收。所以,需要使课堂精炼,提升效率,使课堂调控水平持续提升。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