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解析

《二十四史》中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

文化

三、《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夫余 挹娄 高句骊 东沃沮 三韩

原文:

武帝灭朝鲜,以高句骊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其俗淫,皆洁净自熹,暮夜辄男女群聚为倡乐。好祠鬼神、社稷、零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国东有大穴,号燧神,亦以十月迎而祭之。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自饰。大加、主簿皆著帻,如冠帻而无后;其小加著折风,形如弁。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其昏姻皆就妇家,生子长大,然后将还,便稍营送终之具。金银财币尽于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其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沃沮、东濊皆属焉。(第2813页)

阐释:

汉武帝灭掉朝鲜后,设立高句骊为县,使之属玄菟郡管辖,并赐给高句骊鼓吹乐工。

八、《梁书》梁书卷第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八 诸夷 海南诸国东夷西北诸戎

原文:

百济者,其先东夷有三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余万户,百济即其一也。后渐强大,兼诸小国。其国本与句骊在辽东之东,晋世句骊既略有辽东,百济亦据有辽西、晋平二郡地矣,自置百济郡。晋太元中,王须;义熙中,王余映;宋元嘉中,王余毘;并遣献生口。余毘死,立子庆。庆死,子牟都立。都死,立子牟太。齐永明中,除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寻为高句骊所破,衰弱者累年,迁居南韩地。普通二年,王余隆始复遣使奉表,称“累破句骊,今始与通好”,而百济更为强国。其年,高祖诏曰:“行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余隆,守籓海外,远修贡职,乃诚款到,朕有嘉焉。宜率旧章,授兹荣命。可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宁东大将军、百济王。”五年,隆死,诏复以其子明为持节、督百济诸军事、绥东将军、百济王。
号所治城曰固麻,谓邑曰檐鲁,如中国之言郡县也。其国有二十二檐鲁,皆以子弟宗族分据之。其人形长,衣服净洁。其国近倭,颇有文身者。今言语服章略与高骊同,行不张拱、拜不申足则异。呼帽曰冠,襦曰复衫,袴曰裈。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太清三年,不知京师寇贼,犹遣使贡献;既至,见城阙荒毁,并号恸涕泣。侯景怒,囚执之,及景平,方得还国。(第804-805页)
阐释:

百济本来是三韩中的一个小国,后来逐渐强大,兼并了很多小国,后来自置百济郡。百济王世代接替。齐永明中,受封太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百济王。。天监元年,进太号征东将军。后来被高句骊所破,迁居南韩地。后来又变强大,世代受封。

这里记载了固麻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往。“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敕并给之。”

周书卷四十九  列传第四十一

异域上

高丽

书籍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三国志》、《晋阳秋》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

父母及夫丧,其服制同于华夏。

阐释:(服制,是指死者的亲属按照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尊卑,穿戴不同等差的丧服制度。此句是说高丽的丧服是和中国一样的,可见双方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百济

其秀异者,颇解属文。又解阴阳五行。用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属文,撰写文章,因为是站在中国史官立场上说的话,这里的文章当与中国同。《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

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相同。)

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药品之属,多同于内地。

阐释:(内地指的是中国国内。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药品的名称,百济与中国内地是相同的。)

魏书列传第八十八

魏书未查询到与文化交流相关的论述。

南史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九  夷貊下

百济

其言参诸夏,亦秦、韩之遗俗云。

阐释:(诸夏即周朝时华夏,与蛮夷戎狄四夷区分。百济人的语言和周时的秦国、韩国的语言有相似之处,可能是受中国的影响。)

中大通六年、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盘等经义、毛诗博士并工匠画师等,并给之。

阐释:(涅槃,佛教用语,这里指佛家经义。此句说明百济向当时的中国执政者乞要佛家经义、毛诗博士和工匠画师,以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繁荣。)

北史卷九十四

列传第八十二

高丽

书有《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兵器与中国略同。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三国志》、《晋阳秋》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高丽的兵器也与中国的差不多,这说明高丽是深受中国影响的。)

乐有五弦、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以和曲。

阐释:(琴、筝、筚篥、横吹、箫、鼓之类,都是中国传统乐器,可见在音乐方面,高丽是受中国影响的。)

百济

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阐释:(百济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俗重骑射,兼爱坟史,而秀异者颇解属文,能吏事。又知医药、蓍龟,与相术、阴阳五行法。

阐释:(相术、阴阳五行法,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华俗。

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相同。)

有巨栗,其五谷、杂果、菜蔬及酒醴肴馔之属,多同于内地。

阐释:(内地指的是中国国内。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药品的名称,百济与中国内地是相同的。)

新罗

其人杂有华夏、高丽、百济之属,兼有沃沮、不耐、韩、灭之地。

阐释:(新罗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的文字和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

阐释:(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鸟兽物产的名称,新罗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

隋书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高丽

兵器与中国略同。

阐释:(这句是说高丽的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百济

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

阐释:(百济的人种当中有中国人,而中国人的存在,势必会把相关的文化带到百济。)

有鼓角、箜篌、筝、竽、{}、笛之乐,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行宋《元嘉历》,以建寅月为岁首。

阐释:(鼓角、箜篌、筝、竽、{}、笛之乐,属于中国的传统乐器。投壶、围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戏是中国的传统游戏。《元嘉历》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何承天创立的历法,属于阴阳历。)

婚娶之礼,略同于华。

阐释:(结婚的礼俗,与中国大致相同。)

新罗

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的文字和兵器和中国是相同的,可见其受中国影响之深。)

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

阐释:(此句指的是五谷杂粮以及鸟兽物产的名称,新罗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高丽

种田养蚕,略同中国。

阐释:(这句话是说高丽种田养蚕的方法与中国是大致相同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很显然高丽的农业受到了中国的影响。)

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

阐释:(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阳秋》、《玉篇》、《字统》、《字林》都是中国的图书典籍。尤其喜爱昭明太子的《文选》,可见中国典籍的传播之广。)

七年,遣前刑部尚书沈叔安往册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仍将天尊像及道士往彼,为之讲《老子》,其王及道俗等观听者数千人。

阐释:(天尊,指道教徒对所奉神仙的尊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让天尊像和道士到高丽去,为他们传授《老子》,可见中国的宗教文化到了高丽。)

百济

岁时伏腊,同于中国。其书籍有《五经》、子、史,又表疏并依中华之法。

阐释:(岁时伏腊,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依中华之法指的是百济的法律条度是按照中国的来。)

新罗

春秋请诣国学观释奠及讲论,太宗因赐以所制《温汤》及《晋祠碑》并新撰《晋书》。

阐释:(春秋请求到国学去学习释奠,释奠指的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太宗就把《温汤》、《晋祠碑》、《晋书》赐给了他。)

垂拱二年,政明遣使来朝,因上表请唐礼一部并杂文章,则天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以赐之。

阐释:(此句是说政明向大唐索要《唐礼》以及其它一些文章,武则天把《吉凶要礼》并《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赐给了他。)

开元十六年,遣使来献方物,又上表请令人就中国学问经教,上许之。

阐释:(此句是说开元年间,新罗遣使向大唐请求派人传授中国学问。)

新唐书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高丽

俗喜弈、投壶、蹴鞠。

阐释:(弈、投壶、蹴鞠是中国传统的游戏项目,可见中国的游戏文化传播到了高丽。)

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构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

阐释:(此处的“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中国传统经学。)

(上)命道士以像法往,为讲《老子》。建武大悦,率国人共听之,日数千人。

阐释:(让天尊像和道士到高丽去,为他们传授《老子》,可见中国的宗教文化到了高丽。)

百济

有文籍,纪时月如华人。

阐释:(这句话是说百济的年月计时方法是和中国相同的,可见中国的计时文化对百济的影响。)

新罗

因请改章服,从中国制,内出珍服赐之。又诣国学观释奠、讲论,帝赐所制《晋书》。

阐释:(新罗王请求改从中国的服装制度,使者又到学校参观学习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典礼。皇帝还把《晋书》赐给了使者。)

遣使者朝,丐唐礼及它文辞,武后赐《吉凶礼》并文词五十篇。

阐释:(此句是说政明向大唐索要《唐礼》以及其它一些文章,武则天把《吉凶要礼》并其它文词五十篇赐给了他。)

(玄宗开元中)又遣子弟入太学学经术。

阐释:(这句话是说新罗王派遣子弟到太学去学习经术。经术犹经学,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中国传统经学。)

其他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鲁颂·閟宫》

阐释:(“貊”指的是古代朝鲜部族国,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曾记载:“鲁僖之时貊近鲁”。可见,春秋时期的朝鲜和中国就已经是直接接触和交流的关系了。)

濊,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汉初大乱,燕、齐、赵往避地者数万口。《后汉书·东夷列传》

阐释:(汉初大乱,指的就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中原大乱,此时燕、齐、赵大批人民逃至朝鲜濊地。人民的迁徙,势必会把文化也带过去,促进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

昔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为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其大夫礼谏之乃止;使礼西说燕,燕止之不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

阐释:(这段话说明,此时的朝鲜已经与中国有了外交活动,外交活动属于上层之间的交往,而外交活动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组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莽遣五威将,外及玄菟、乐浪、高句丽、扶余,皆即授新室印绥,因收故汉印绥。《汉书·东夷传》

阐释:(授予新室印绥,收取故汉印绥,说明早在汉朝蛮夷就已经接受了册封。并且汉朝、新朝授予的封印,肯定是用汉字书写的。蛮夷能接受汉字,说明汉字在其地被一定程度的传播与接纳。)

至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部。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徙居句骊。自单单大领已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后以境土广远,复分领东七县,置乐浪东部都尉。自内属已后,风俗稍薄,法禁亦浸多,至有六十馀条。《后汉书·东夷列传》

阐释:(汉武帝时期,曾经将朝鲜划入中国的版图,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个郡。作为中国汉朝的地方政权,四个郡沿用的当然是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被派任的官员带来的首先是汉语、汉字,由此来进行自己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创造。)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箜篌引》

阐释:(《箜篌引》是目前所知的朝鲜流传最早的汉诗作品,无论从语言的运用,还是从作诗的技法看,这首四言诗都是比较成熟的。朝鲜可以产生这样成熟的汉诗作品,说明朝鲜当时是受到了比较先进的汉文学影响的。)

寡人愚昧,获罪于上国,致令上将军率百万之军,暴露敝境。无以将厚意,辄用薄物致供于左右。《三国史记》卷十四,《高句丽本纪》

阐释:(这是高句丽国王给辽东太守的一封书函,文章短而精,简洁而有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娴熟的汉文构思水平,可见高句丽的汉文学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神策究天文,妙算穷地理,

战胜功既高,知足愿云止。《遗于仲文》

阐释:(这是高句丽将军乙支文德给隋将于仲文的一首诗。这首五言诗,充满了讽刺与警告之意,可见对作者对五言诗歌这一题材的准确灵活把握与运用。)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全唐诗》

阐释:(从李白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被高句丽优美的舞蹈艺术所折服,所描绘的生动形象,舞蹈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手段,已经被唐朝的诗人所欣赏与描绘,说明了当时两国之间文化交流面之广。)

贞观五年以后。太宗数幸国学太学。遂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国学太学四门。亦增生员。其书算等。各置博士。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已而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唐会要》

阐释:(这段文字说明,周边国家仰慕唐朝的文化繁荣,为加强与唐朝的文化交流,陆续派遣留学生,学习高度发达的唐文化。)

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送宾贡金夷吾(一作鱼)奉使归本国》选自《全唐诗》

阐释:(这是著名诗人张乔写给友人朝鲜人金夷吾的一首送别诗。宾贡指别国推举而来,并且参加了朝廷开设的面向留学生的宾贡科成功及第者。《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贡士三等,王城曰土贡,郡邑曰乡贡,他国人曰宾贡。”《宋史·外国传三·高丽》:“诏赐高丽宾贡进士王彬、崔罕等及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金夷吾才学兼备,并且成功及第,显示了其深厚的汉文素养。并且他们在闲暇之际,以文会友,积极与大唐的文人交流学习,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崔致远的《桂苑笔耕集》一书。

阐释:(崔致远是古代朝鲜汉学第一人,开创了朝鲜文学。在现代,本书已成为朝鲜半岛现存最古的汉文典籍之一,是作者崔致远在中国学习做官的诗文集。《桂苑笔耕集》载录了甚多中国唐朝末年的原始史料,唐末的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本书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是古代朝鲜人了解中国的一部书籍,对中国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吾爱陶渊明,吐语淡而粹。

常抚无弦琴,其诗亦如此。

至音本无声,何劳纺上指。

至言本无文,安事雕凿费。

平和出天然,久嚼知醇味。

解印归田园,逍遥三径里。

无酒亦从人,颓然日日醉。

一榻卧羲皇,清风飒然至。

熙熙太古民,岌岌卓行士。

读诗想见人,千载仰高义。《读陶潜诗》

阐释:(这是朝鲜诗人李奎报对陶潜的真心话,也是一位纯洁诗人的肺腑之语。读此诗,首先可以看出作者的汉文学水平之高,其次可以看出陶潜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靖节先生对朝鲜本土作家的深厚影响。)

以《缀经》、《三开》、《九章》、《六章》教授之。《三国史记》

阐释:(新罗在682年设立的国学机构中,也专门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所谓《缀经》即中国南朝祖冲之所著的《缀术》;《九章》即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该书成书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到一世纪之间,晋代刘徽、唐代李淳风先后为该书作注。《九章算术》就是九类问题的解法,分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勾股等九章246个应用题。《三开》和《六章》两书不见于唐朝国学算学用书的十经中,但据日本在702年所采用的唐朝算学著作中,却有《六章》和《三开》两书。由此可见。新罗所用的《三开》和《六章》两部算学书籍,也直接来自中国。)

文益渐……奉仕如元,因留附德兴君。及德兴君败,乃还,得木棉种,归属其舅郑天益种之。(郑天益)初不晓培养之术,几槁止一茎,在北三年,遂大藩衍,其取子车、缫丝车。皆天益创之。《高丽史》

阐释:(这一句属于农业文化方面的交流。棉花原产于东南亚地区,唐宋时代传入我国。北宋时期,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繁盛。南宋时,逐渐推广到长江流域。大约在元朝,棉花的栽培技术由我国传到了高丽。棉花技术的东传与一个人有很大关系,他就是高丽末期的文益渐(13291398)。据说最初是由他将棉种带回高丽,交给他的舅舅郑天益试种成功的。由此可见,他不仅在高丽试种棉花成功。而且还发明了取子车、缫丝车生产棉布。其后,棉花的栽培在朝鲜半岛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韩国南部地区(尤其是全罗道)的主要特产之一。

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陶弘景撰《本草经集注》

阐释:(这些药物原产于我国东北地区,可能通过汉四郡的汉朝官员以及内地商人而带入朝鲜半岛。我国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比较了百济和高句丽的人参与国产党参的气味和药性,说明中韩之间医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交流。)

若毒气攻心,手足脉绝,此亦难济,不得已作此汤,十愈七八方……苏恭云:……此方是为起死,是高丽老师方。《外台秘要》载高丽方

阐释:(该方在唐显庆年间(656661)之前已传入我国,并广泛应用,说明中韩之间医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交流。)

朝鲜书籍所用的纸不论哪个时代,都具有细腻结实的特性。因此.即使用相当薄的纸所订的古书,历经漫长岁月后仍无变质。这从在寺院或欧洲书库里所发现的高丽时代的书既毫无染上黄色,也没有蠹虫咬的痕迹之中便可知道。《朝鲜书志学》

阐释:(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从中韩造纸术的交流可见,韩国的造纸技术,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有侨人赵彦献计制炮机。置土山上,其制高大,飞石重数百斤,撞城楼糜碎,继投火球焚之,贼(即妙清军)不敢近土山。《高丽史》

阐释:(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的时间,至迟在12世纪初。高丽政府在平定妙清军叛乱时,就使用了华

侨赵彦所制的“火球”和“火炮”。)

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俗。《高丽史》,《崔承志传》

阐释:(中国的制度和宗教礼俗文化对于近邻韩国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正如10世纪末高丽重臣崔承老所表示的,华夏之制,不可不遵。可见韩国当时对中华文化的仰慕程度。)

高丽兵制,大抵皆仿唐之府卫,则兵之散在州县者,意亦皆属乎六卫;非六卫外,别有州县军也。《高丽史》83-37-3-州县军-002

阐释:(高丽的兵制,在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中央设二军六卫。地方上设有州县军。从高丽军队的分布情况上看,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这一点与唐朝时期的兵制是基本相同的。)

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曰《狱官令》二条、《名例》十二条、《卫禁》四条、《职制》十四条、《户婚》四条、《厩库》三条、《擅兴》三条、《贼盗》六条、《斗讼》七条、《诈伪》二条、《杂律》二条、《捕亡》八条、《断狱》四条,总七十二条,删繁取简,行之一时,亦不可谓无据。《高丽史》,《刑法志》

阐释:(这一段话是说,高丽的法律是仿照唐朝法律制定的,说明在法律文化发面两国存在交流。具体而言,高丽刑法71条,69条撷自《唐律疏议》,其余2条抄自唐《狱官令》。可见,高丽刑法在于摹仿《唐律》并简化而实行。)

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身没并纳之于公。《高丽史》,《食货志》

阐释:(这段话说明,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也是模仿唐制的。田柴,指的是高丽王朝所授予的土地。)

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旧唐书·欧阳询传》

阐释:(隋时,欧阳询已以善书扬名,许多王公大臣的碑志多由其用隶、楷书写。至隋唐影响更大,甚至远播国外。高丽求书,说明当时他的书法已被高丽上层所欣赏与喜爱。书法是用汉字写成的,也说明了汉字在朝鲜被广泛接纳。)

《《二十四史》中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资料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