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工

在上海打工

日前回老家接母亲,庄上一个小伙子,长相帅气,穿着入时,见了我又是打招呼又是递烟,我礼貌地向他点头后奇好地问他是谁,尽管似曾相识,不好意思。他回答说:“我是马德言的小儿子马志明,我知道你是我爸爸的好朋友,现在在上海打工,刚回来是参加我二姐明天的婚礼”。我说,“好啊,待会看你爸去”。大约9点,我到马德言家,他们父子都在,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从城聊到乡,从我们老一辈聊到马志明等小一辈,马志明是马德言的第三个孩子,2000年考大学中文系差3分,上自费第一次要交1.3万元,尽管有困难,但马德言还是想凑钱让儿子上。可马志明高低不愿意,跟人跑到上海打工去了,现在在一家姓汪的老板开的超市打工,是店长,带20多人,每月能拿2000元。不知不觉聊了1个小时,聊得最多的当然是马德言的小儿子马志明在上海打工的事儿,他们父子,尤其是马志明很自豪,我也感兴趣。

我问马志明“上海怎么样?”,他回答说(大意):上学时从书本上知道,上海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大城市,旧社会是“冒险家的乐家”,文革时是“四人帮”发家发难的地方,改革开放了,上海以浦东而后来居上,就是这些,还有社会上流传的,上海人虽不像北京人“横”,离权力近,有“中心感”;离传统近,有“正统感”;也没有广州人“牛”,离市埸近,有“打拼感”;离生活近,有“舒适感”;但上海人比较“傲”,“傲”什么,离世界近,有“优越感”;离时尚近,有“品位感”等。 到上海打工后感到,上海也好也不好,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和外地人看不起上海人一样也对也不对。上海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商品齐全、买卖规矩、文化生活丰富、社会治安很好,是我们六安没得比的,比不了的。这些不是上海好吆?但上海人太多,不论是在公共汽车上,还是在那些树木葱茏、环境优美的公园里,不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是人碰人,人挤人,难得一丝宽松,没有一点宁静。还有,上海太大了,见一次面要跑好多路程,上一次班要花好多时间,远不像我们六安那么方便、那么容易,这些不是上海不好吆?上海人的生活,走出摩天大楼宽敞的写字间,来到了具有三十年代风格的酒巴,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怀旧;在百乐门之类的歌厅里,一也听着爵士乐,一边玩味着上海的风花雪月。仅仅是一些先富起来的人,以及“上海宝贝”们。绝大多数上海人的生活和我们六安人并没有多少不同,也是每天早上提着篮子到菜市场买菜或在马路边早锻炼,也是匆匆上班又匆匆下班,也是晚饭后全家窝在一起看电视……,说实在的,别看我是打工的,我并比这些上海人工作累,生活苦。当然,上海人比起我们六安人来,菜做得细,衣穿着俏,过日子更讲究实际,更注重计算。这些不是也好也不好嘛!

我问马志明“打工的感觉怎么样”?他回答说(大意):“打工”这个词现在用滥了,在一个局当科长,说成给局长打工,在一个外国公司做代理,说是给洋人打工,其实这是一个调侃。真正的打工者是像我这样的农村人,真正的感觉不怎样。尽管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务工,在经商,甚至在搞管理,还是把你看成农民,能高兴吗?尽管己是新中国,己是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招工”转为市场经济时代的“找工”的变革时期,硬是把你比作旧社会的打长工、打短工,能开心吗?更不待说,我们打工者被当作“盲流”了。不过, “明天更美好”,打工者的“面包会有的”,不是吗?多数城市人日益感到城市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加盟,城市农民工事实上是城市的新市民,并开始在感情和行为上摒弃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一些决策人物己经认为城市农民工已具备工人阶级的基本属性与特征,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打算从制度和政策上,解除对农民工的束缚和制约。我们农民工将被看作市民,称为工人,甚至像城市人一样比照享受“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等一系列政策待迂,等等。

《在上海打工》,马志明津津乐道、头头是道的一席话。

《在上海打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