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科素养

关于科学素养的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何为科学素养?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里指出,学生同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何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何探究热情;了解与社会发展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何个人的影响,认识科学本质,崇尚科学精神,树立基本的科学思想,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具备上述的知识、观念、能力、态度等,我们就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就是要保持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掌握与认知水平相当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并能应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课堂是这样告诉孩子“科学探究”的: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做出一个假设,提出所要观测和实验的项目。然后展开探究,实施相关的实验,通过观察、收集相关的数据,得出一个所谓的“结论”。这样的探究,看似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或者说是基础,方便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探究的效率,但它将从知识到行动的过度过于简单,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可能学生可以按步骤进行实验探究,获得肢体感官上的愉悦,但面对真是情境时,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为了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实际出发呢?也许好的情境设计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参与,促进学生调动内化的知识和外在的一些资源处理情境中的问题。如果能对整个探究的过程和得出的结果进行反思,我认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精神。

有了方向,我们就需要正确的方法去实施它:

1、关于情境,还是要源于教材,我们可以做适当的加工,也可以说是创新教材,把它变成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各种现象,这样会增大学生想去探究的欲望,保护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解决这样的问题,会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关于内容,在教什么的问题上,要追求“更少”,那就需要我们我们在一节课众多的内容中选取一个,并把它做大、做深。让学生又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避免选择大量的内容,或纠结于大量细节。

我觉得科学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可以教化的能力和品质。它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成效的,而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培养。

《科学学科素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