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

文言文阅读

一、 2015-2016越秀区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B.及鲁肃过.寻阳 过:到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独自一人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为什么要“拜蒙母”并与吕蒙“结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二、 2015-2016荔湾区七年级上学期末语文试卷《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B.马无故亡而入胡 暮而果大亡其财

C.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D.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曰:相学相长也

2. 把“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3. 这则寓言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三、 2013-2014天河区八年级上学期末语文复习题《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属引凄异 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B.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C.绝巘多生柽柏 哀转久绝

D. 其间千二百里 飞漱其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各突出什么特点?(4分)

四、 2017广州中考语文试卷《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 从口入。 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 处处志之。 及郡下, 诣太守, 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 高尚士也, 闻之, 欣然规往。 未果,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欲穷其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但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刘子骥是南阳人,听说此事后,也计划前往探寻,但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段叙述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

D.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他追寻理想社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五、 2015-2016白云区七年级上学期末语文教学检测《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可以为师矣

B.其反激之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果得于数里外/湮于沙上

D.至石之半/虽有至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不亦颠乎?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寺庙门倒塌几十年后,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到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讲学家和僧人的观点一致,他分析了石性和沙性,建议在石兽落水处寻找。

C.老河兵认为水流是不能冲走石兽的,建议僧人们到上游几里的地方去寻找。

D.文章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可以只看表面,经得起实践检验才是正确的。

《七年级文言文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