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为什么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xx为什么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春112音乐学院200311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音乐所蕴含的音韵在琴曲的标记性、音乐的结构性等方面都是非常优雅的,可以说它集中体现了中国音乐体系的基本特征,尤其是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可以说古琴是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精髓。

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的前面加了个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宋元时期,古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第一个琴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作《潇湘水云》)等。现存最早的减字谱、琴歌《古怨》作者为南宋姜夔。明清时期,古琴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第一部琴谱《神奇秘谱》(朱权,1425年)保存了众多古曲。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12]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

这些主要应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古琴艺术历史悠久,从诞生遍同中华文化结合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并随其他民族文化一起经历沧桑曲折的传承之路,是中华民族不可去否认的文化遗产,符合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古琴为什么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