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古典诗词中的“西楼”

我们欣赏古典诗词时常常会看到“西楼”,据考证“西楼”一词最早见于六朝诗歌中,“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未映东北墀(chí台阶),娟娟似蛾眉”(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天禽下北阁,织女入西楼”(庾肩吾《奉和春夜应令》)。此后,诗词屡见“西楼”这一意象。(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宋人黄升《花庵词选》的评语“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归宋后,幽闭的生活是无聊难捱的。昔日依红偎翠,红袖添香,威风凛凛, 而今孑然一身,怎不怀念故国,任何言语都无法言说,破国亡家、命在旦夕,孤独和痛苦是深沉的,只有独自登上“西楼”,凭栏望乡,排遣愁绪。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词中的“西楼”是言愁。(唐朝诗人李益《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此诗描写主人公与女子约会不得的失望、无奈,甚至绝望的心情。诗人望穿秋水,苦苦等待,奈何伊人爽约,于是失望之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表现了失恋的痛苦之情。冷月清光不过徒增悠悠的愁思,勾起痛苦的回忆而已。诗中的“西楼”是相思。(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

晏几道是晏殊第七子,年轻时舒适安逸,后来他家道衰落。这使他深谙人生的无常。昨日欢情易逝,今日幽怀难抒,来日重逢无期,往复低徊,沉郁悲凉,都在这首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一首伤别的怀旧之作,写别后的凄凉情景。词中“西楼”泛指欢宴之所,是怀旧相思(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当写于作者“闺中少妇不知愁”的时期。这首词一开始,就向我们描述了一个荷花凋残、天气渐凉的初秋,正是这样一个萧索的天气引起了作者的相思闲愁。丈夫求学在外,自己成了闺中思妇。她用凝练的笔法表现出自己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全身心盼望的是,在大雁飞回来时,带来那个相思人儿的家信。词人正在洒满月光的西楼上等着呢。词中的“西楼”是怀人。“西楼”为何能如此引起文人们的关注,在诗词中大量出现呢?“西楼”从一开始在诗词出现,实指具体场所,到逐渐虚化的演变,与中国古代哲学大概有关。《周易》中,西方为兑卦,为少女。古人常按风水的原理和天人合一的原则,让年轻女性住在西楼。“西楼”多半与闺思关联,更何况人在西楼易见明月,正所谓睹月思乡,睹月念人,这样“西楼”就逐渐成为相思、愁绪的代名词。再者,西方在五行中为金,于季节上是秋,金主萧杀,秋者为愁,加上文人“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喜欢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所以屡屡提及“西楼”用于抒发思念、孤寂忧郁之情,表现男女的情爱相思,悲欢离合。诗词中的“西楼”还有很多。比如:(元稹《寄浙西李大夫四首》其三)“禁林同直话交情,无夜无曾不到明。最忆西楼人静夜,玉晨钟磐两三声”。(韦应物《寄李丹元锡》)“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唐代诗人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依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秦观《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古典诗词中的“西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