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再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

再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其主题思想而言,历来存在分歧。笔者认为,分析本文的主题思想,作家的思想与生活经历是一个重要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属于鲁迅的前期作品。《朝花夕拾》为19262月至11月间的10篇散文集。当时社会斗争异常激烈,在动荡的社会思想变革之中,《新青年》团体彻底散掉了。其中的成员“有的升官,有的退隐,有的前进”。居于着重情况,鲁迅先生离京南下,到厦门出任文科教授。此时,作家一向遵循的进化论与个性主义方法已经难以解释许多复杂的社会现象。种种境遇,使鲁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苦闷、彷徨、孤独。在“未敢翻身已碰头”的现实里,他一面继续坚持战斗,一面更多地在回忆与向往中寻求慰籍。后者,鲜明地表现在他的创作与作品之中。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大量运用象征、梦幻手法书写内心,解剖心灵。如果说《野草》运用非写实手法展示显示,风格趋于浪漫;那么,《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严格写实的,“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描述了作者从少年到壮年时期的若干生活片段。然而,无论《野草》还是《朝花夕拾》,它们采用何种创作方法,都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其目的,决非在于批判什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作家回忆童年生活的力作,主题思想与《朝花夕拾》的思想是一致的。从作品内容来看,也不存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迹象。首先,假若文章的主题思想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前后部分之间必然形成对应关系。但是作品题目中的“从……到……”只在真实记录儿童时代自己从家庭步入学校的这一过程和两个不同环境里作者所感受到的欢乐。在百草园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孩童时代入学之前的身影。从后园景色描绘到泥墙根的嬉戏,从美女蛇的故事到冬日捕鸟,无不洋溢着
童年的欢乐。入学之后,从三味书屋布局的鲜明印象到询问怪哉一虫受到先生冷落,从朗读难懂的四书五经到偷偷用纸糊在指甲上作戏,无不流露出作者愉快的回忆。由此可见,无论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对于童年鲁迅,都是美好、多彩、富有童趣的。前后两部分就其感情基调而言是一致的。二者生活确实有所区别,这只是因为入学之后必定受到约束,但不能由此认为前后两部分存在对比。这样会割裂它们的对立统一性。另外,在这篇回忆性的作品中,除去“我”的形象以外,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当数寿镜吾先生了。如果说私塾中的儿童受到旧教育制度毒害,那么受害最深的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同窗,而是寿镜吾先生。假设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做为先生,就应该是一个封建教育的牺牲品、一个受到毒害的典型,或者他应该成为封建教育制度本身的形象化和代言人,封建教育制度本身的形象化和代言人,封建教育的陈腐性由他体现出来。然而,在作品中鲁迅先生没有把寿镜吾刻画成一个迂腐的封建卫道者,而是一个“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对先生充满热情的描述中,我们看见他读书到入迷处的神态,学生跑出去太多太久而恼怒的情形,有戒尺与罚跪规则而不常用的管理方式。综合这些,可以发现寿镜吾显示僧俨然是一位慈祥而宽厚、可敬而又近乎可笑的老人。这种塑造人物的思路与方式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所应形成的思路与方式大相径庭。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五四”时期重要文学社团之一——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而鲁迅是其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本社团主要成就是散文,大致可分为以周作人为代表的言志小品文和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两支。周作人的小品文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多为“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既含蓄蕴藉又稳健持重;而鲁迅杂文针砭时弊,批判性强。但作为一个稳固的,但作为一个稳固的、有共同创作倾向的文学社团中的成员,他们必然要互相影响。我们不能形而上学地认为鲁迅文章全部是批判性的。实际上,他的作品同样存在一些类似周作人《乌篷船》那样内容上任意而谈、平和冲淡、不求功利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于1926年,是鲁迅加入语丝社后的作品。这篇文章正是鲁迅风格“近周”
《赏析-再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