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继说文解字后又一力作(增订本)

名词解释

古文和今文:自汉代开始把秦以前的通行的篆体字称作古文,把秦以后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古文字学主要是研究古体汉字的专门学科。

三仓:贾《滂喜篇》、《仓颉篇》(仓颉、历、博学)、杨雄《训纂篇》

《说文解字》:许慎东汉人,是我国最早的字书,一部自秦汉以来在文字学方面具有总结性的著作,自许书开始,改变过去识字课本式的体例。创造一种从字体结构中考察音译的新体系。《说文》利用六书理论探索文字的结构机理。作用:建立了揭明汉字构造义理的六书理论。开创了新的科学的字典式字书体例。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训释词义的辞典,是一部训释字义富有权威性的著作。全书共三卷,按照内容分作十九类,辑录了古代大量词汇并逐一解释。通过此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言》:杨雄所著,汉代一部训释方言的专著。他是我国第一部专集古代各地方言词汇的辞典,并对各地方言进行了综合比较,分别指出异同。

《释名》:东汉末年另一种训释词义的专著,他的特点是用谐声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

《广雅》(辞书):魏张揖是继尔雅和小尔雅以后的一部训释字义的专著。

《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由蔡邕等人建议,在太学建立石经,供全国学者据以刊校所录的经文,用以刊正天下经书文字,是我国最早立的石经。

《三体石经》魏时曹芳正始二年,建立《尚书》、《春秋》、《左传》三部石经,皆用古文、秦篆和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称三体石经。当时是为勘正经书文字而立,供学者矫正经文和字体。今成为研究先秦古文字的重要资料。

《五经文字》张参,唐玄度《九经字样》:专为纠正字体而著的专书。

冢竹书:是晋武帝咸宁五年,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出土的一批古文竹简。

《石鼓文》: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天兴县南二十里许发现的,当时称为“猎碣”,因石形似鼓,韦应物、韩愈所作《石鼓歌》,于是又以“鼓文”著称。石鼓文是春秋时代的秦国的遗物。

《考古图》:目前所见著录铜器铭文之书,以吕大临《考古图》为最早,并为这一类著作开创了较为完备的体例。

《考古图释文》是吕大临撰集的最早的金文字典,为后来编撰金文字书奠定了基础。

《六艺文字》:是指当时所见一些经传古籍中摘取出来的古体汉字。

提倡六书理论的研究:郑樵《象类书》、《六书证篇》和《六书略》,后来又有张有的《复古篇》元代杨桓的《六书统》,戴侗《六书故》,周伯琦的《六书证讹》。

《类篇》:旧题司马光撰而实际是由王、胡宿、掌禹锡、张次立、范镇等人相继负责修纂,书成而呈于司马光,而非司马光所撰,也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一部字书。

陆佃《埤雅》和罗愿撰、《尔雅翼》:专门解释古今各种动物和植物方面词汇的辞典。《尔雅翼》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古代研究动植物的名称的词典。

《广韵》:有详本和略本

宋代在文字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开始创立对古代石刻和商周时代铜器铭文的搜集,著录和研究。

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选器谨严,摹刻精善,在当时堪称精华制作,孙诒让为校订此书撰有《古籀余论》,订正其中错误若干条,孙氏提倡用分析偏旁法考释古文字,曾依据甲骨文和铜器铭文等资料撰有《名原》一书。

,印成《铁云藏龟》,这是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著作。随后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写成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

《干禄字书》:唐太宗时颜师古其侄颜元孙撰成。把当时通行的楷书分为通俗、正类。后来他的侄子书法家颜真卿将其书写刻石。这是目前所见较有成就的一部勘正字体的著作。

表音文字:是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或民族使用的文字。由于字母所表示的语音单位不同,又分为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

表意文字:表意文字又称形意文字,一种用象征性书写符号记录词或词类的文字体系。不直接或不单纯表示语音,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

著作:杜林《仓颉故》、卫宏《诏定古文官书》、顾野王《玉篇》(字书)、吕忱《字林》、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义疏》、王念孙《广雅疏证》、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大徐本《说文解字》徐铉、小徐本《说文系传》徐锴、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宣和博古图录》宋徽宗敕撰,由王郭忠恕《汗简》、《佩觽》三卷、周撰有《字通》、辽僧行均《龙龛手鉴》、魏李登《声类》、吕静《韵集》、陆法言《切韵》,赵光《说文长笺》,梅膺祚《字汇》,

简答:

秦始皇时期对汉字规范的措施有哪些?(汉字的简化和规范化是永恒不变的话题:

整理文字的规范措施:1、确定各种偏旁的形体。2、固定偏旁在字体中的位置。3、选定偏旁的种类和性质。4、规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

隶书的创立

秦代除对篆体汉字进行了系统的整顿使其规范定形之外又进一步从书写方面力求简易创立了隶书。隶书的特点是用方折的笔势代替篆书的圆转。目前所见最早的古隶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遣册》和三号墓出土的隶体帛书。最早的古隶,战国时代就已经产生,不过后来有人将这些简化了的形体,集中起来重新构成一种书体,可能由程邈完成。

试析唐代汉字字源学失败的原因

说文部首与汉字字源混为一谈,没有把二者的性质搞清楚。所谓“字源”是指构成汉字形体最基本的偏旁,主要是一些独体象形字和少数复体会意字;而《说文》部首是归字而建且由李斯等人整理过,同早期字体有很大距离。许慎不了解他的原始结构,误处很多。自唐代以来,不加分析的把五百四十部首一律视为字源,所以走向失败。

在宋代时期,研究隶书的重要资料是谁的什么?

宋人洪适,先后著成《隶释》、《隶续》、《隶、《隶韵》四书。

《广韵》的价值

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上基本保持了陆法言《切韵》之旧,彼此共同处很多,不仅部目多承陆书,反切用字也多相一致。广韵的成书虽然晚至宋代但他却保存了魏晋到隋唐的语音。

《集韵》是根据《广韵》重修的、

明代陈第对上古音韵学的创新

宋代吴首先对《叶韵》提出怀疑,著有《韵补》一书。他在书中指出了古人音缓和古韵可以通转等一些很有价值的论点,从而为上古音韵学的开端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线索。明代陈第继吴棫之后先后著有《毛诗古音考》和《屈宋古音义》两书。明确指出该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指出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为上古音韵学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古音研究

第一个研究古音的人清初顾炎武撰著了《音学五书》(《音论》 《诗本音》 《易音》《唐韵正》 《古音表》)第二人江永撰著《古音标准》有十三部,第三人戴震《声韵考》和《声类表》,第四人段玉裁《六书音韵表》,附于《说文解字注》书后,第五人孔广森著有《诗声类》,第六人王念孙主张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文通训定声》。

形声的特点、优点

1创造新字的方法简便,选用两个现成的与新词音义有关的字相互拼合,即可构成新字,既不要象形字那样按照原物绘制新体,也不似会意字那样构合字义。2、便于识读,由于它包含形和声两种成分,形符可提示字义,声符可标注读音。

汉字六书的作用

既知道汉字个体的差异,又知道汉字整体的联系。

六书

班固:象形、事、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古今字的来源

1、词义的引申意而形成的2、词的本义而形成的3、为字的借义而造的。

古文学之争对古文字学的影响

由于西汉的许多古籍是由隶书书写陆续建立了十四博士,也只能读识隶文经书。武帝时鲁恭王扩宫而拆孔宅,在孔壁中发现《古文尚书》《逸礼》《论语》《孝经》皆为用古文字书写的古文旧书,从此出现今文和古文的分野,刘歆是提倡古文字学的主帅,建议将四部古文书籍立于学馆。建立古文经学博士。从此揭开两汉时代的今古文学之争。后因郑玄遍注群经混淆两派家法,才使斗争告一段落。其争论焦点不在用字方面。主要是关于经书的内容和经义的解释。今文字家认为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古文字家则承认汉字由篆变隶的发展和字义的引申变化,注意今古文字的比较和训释字义的研究,队伍和势力增长较快。其结果是促进了说文的诞生。

请举例说明意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的情况说明了什么?

意义相近的形旁互为通用大概分为同类现象、同类事物、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等通用现象。例如,“儿”与“女”为同类事物通用现象“肉”与“骨”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的通用现象在古代形声字中,如果两种形旁意义相近,即可互相代用,并不因更换形旁而改变本义,字音字形都可通转,最后导致了异体字的出现。“义近形旁通用”是利用偏旁分析来研究古文字形体的重要方法。

汉字简化的方法?

自然简化方法包括结构变化由象形到形声,形体变化由甲骨文到楷书。人为简化包括1、变图形为符号2、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3、用形体简单的偏旁替换形体复杂的偏旁4、截取原字的一部分来代替本字。5、用笔画简单的字体更代笔画复杂的字体。

《古文字学—继说文解字后又一力作(增订本).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