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风格之外的建筑大师——斯维勒·费恩摘要:回顾斯维勒·费恩的职业生涯,他的作品游离在风格之外,巧妙的运用了挪威本土材料,他另辟蹊径的将现代主义与北欧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他的建筑活在当下,却神奇般的拥有永恒的意义。关键词:斯维勒·费恩;挪威;材料;地域文化;现代主义;1.引言1997年,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SverreFehn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北欧建筑师。费恩是是现今最有影响力的挪威建筑师,也是二战后推动纳维亚地区建筑发展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另辟蹊径将现代主义与北欧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建筑风格,他的作品继承了现代运动的箴言,也展现了北欧文化和精神。2.早期经历1924814日,费恩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矿业城镇——孔斯贝格。在他八岁时,全家搬到了挪威的港口城市——滕斯贝格。这两座城市一个保守稳定,一个开放积极,作为费恩童年生活的地方,他们对于费恩一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独子的费恩本应接管父母传下来的泰勒马克农场,但在机缘巧合下,费恩进入到奥斯陆国家艺术与技术大学,建筑学迅速引起了他的兴趣,从此他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二战德国占领期间对教育的荒废,并且急需大量的建筑设计人员,挪威政府在位于首都奥斯陆的国家艺术与技术学院开办了建筑学方面的速成课程,费恩就在其中,从师于阿尔内·科尔斯莫。科尔斯莫对当时挪威建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现代主义实践在费恩事业的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在科尔斯莫的带领下,费恩、约恩·伍重和舒尔兹等北欧建筑师一起组成了奥斯陆进步建筑师小组,共同创作和推广现代建筑。同年,费恩与约恩·伍重、盖尔·格龙两位好友共同参加了国际建筑协会组织的小住宅设计竞赛,并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很快他们便引起了巴黎建筑师让·普鲁威的关注。1952年,在好友伍重的建议下。费恩开始了他的摩洛哥之旅。摩洛哥的极端环境使得它与北欧有着巨大差异,摩洛哥的建筑是纯粹的基于环境意义的建造,在这里建筑已然变成了环境和建造两个矢量的结合点。摩洛哥之行对于费恩的建筑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在费恩之后的建筑中都有所体现。在摩洛哥之旅结束后,1953年费恩来到巴黎,并接受了让·普鲁威的邀请,开始了他在普鲁威工作室为期两年的工作和学习,普鲁威对于材料的把控以及结构的处理给费恩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通过普鲁威认识了当时名声大噪的建筑师——柯布西耶,柯布西耶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也深深的影响着费恩。普鲁威和柯布西耶作为费恩早期启蒙老师,对于费恩之后的建筑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3.代表作品3.1布鲁塞尔博览会挪威馆1957年,费恩在国际竞赛中胜出并获得了布鲁塞尔博览会挪威馆的设计机会。挪威馆占地2400平方米,整个基地以37米×37米的正方形建筑为主,在入口处设置了宽大的台阶作为入口广场。建筑除了入口处为木构玻璃墙,另外三面均是承重实墙,而这些围墙是由3米×5米、厚15厘米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拼接而成,混凝土的粗糙材质使得建筑与自然相得益彰。屋顶的结构也由大跨度的木结构搭接而成,采用挪威松木,梁与墙壁仅用螺钉连接,这些螺钉也是建筑中唯一的连接构件。建筑的中央展区屋顶则被预制的木构模块覆盖,其他没有被覆盖的地方则使用了一种用尼龙丝和胶水混合的薄膜材料,使得进入建筑的光线变的均匀温和。挪威馆作为费恩登上国际舞台的重要作品,从一开始的草图就体现了这个建筑的复杂性和实验性,这些都依赖费恩对于材料和工艺的精准把握,整个建筑如
同一个透光的容器,简洁的结构和富有变化的光影使得它充满了一种自然、质朴的格调。3.2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次年,费恩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设计竞赛,并成功胜出。这个建筑是费恩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62年建成。基地位于公园中的平地上,在这处场地上要有几颗树木是需要保留的。为解决这一问题,费恩将树木也融入建筑,使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费恩认为现代艺术就如同我们的环境一样复杂多样,所以建筑师的任务就是为其营造一个具备最多可能性的空间,于是一个没有柱子的620平方米的空间应运而生。为避免整个建筑昏暗,整个建筑由白色混凝土制成,立面上两面为玻璃推拉门,另外两面为白色混凝土实墙。整个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混凝土实墙支撑起来的2.2米厚屋顶,采用双层双向的混凝土梁构成。上层梁搭在下层梁之上,每根梁高1米,宽6厘米,梁与梁的间距为52.3厘米。双层双向的混凝土梁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在屋顶为树木挖洞成为可能,同时在上层梁之间用玻璃纤维薄片覆盖,两层的混凝土梁将阳光漫反射到室内空间中,光的强度减弱了,但室内不会投射下阴影,这种引入阳光又避免阳光直射的效果形成了北欧建筑极富特色的“没有影子”的氛围。除了营造温暖柔和的室内空间外,北欧馆尊重原有环境,将原本的树木安置在建筑角部由梁和柱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在尊重原有树木的同时,这个角也是距离混凝土墙最远的地方,所以对于此处的结构上的改变不只是为了强调树木,也是从整个结构考虑的结果。3.3海德马克博物馆1967年,费恩受邀对哈马尔的主教庄园进行修复工作。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庄园建筑一直被当作牲口棚。费恩提出了新建筑与废墟结合的设计思路,同时也要保证考古挖掘的工作不受新建筑影响。因此巧妙的创造了由架空层和坡道共同组建的空间秩序,使其在地面废墟之上,人们在参观的同时也不会影响地面上的考古工作。
博物馆由南、西、北三面组成半围合空间。北面原为牛棚,现改为民族学展厅,南侧为临时展厅和讲堂,西面则为遗迹展厅,一层为遗迹,二层为架空步行参观廊道,长廊在西侧与南侧建筑交界处破开建筑回旋落地,整个长廊由素混凝土现浇而成,由素混凝土柱架空在遗迹之上,整个参观路径,遗迹都在游客视线之下,上层为当下,下层则为历史,让人们在漫步中阅读历史,体会时空交错的变幻。新建部分除了参观走廊外还有自成体系的木结构屋顶,屋顶由三角桁架结构组成,柱子支撑在原有的墙体和地面上,自成一体。新建的结构与原本的建筑分离开来,形成了新与旧的碰撞。在解决原有遗迹不规则缺口问题上,费恩巧妙地将平板白玻璃用螺栓连接覆盖在缺口上,白玻璃的光滑和遗迹墙体的沧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原始与现代、笨拙与精巧、密闭与通透的组合,使得空间极富张力。他也因海德马克博物馆在1975年获得霍恩基金会奖。4.结语2009年,费恩病逝。他用一生继承了他的良师益友让·普鲁威和勒·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他将古老的建筑技术与现代建筑融合,巧妙的运用了挪威本土材料,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挪威这片土地的热爱。在现代主义席卷世界建筑风貌的时候,他是冷静的一派,在现代建筑与挪威本土环境中费恩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的建筑活在当下,却神奇般的拥有永恒的意义。参考文献[1]马俊.斯维勒·费恩的建筑[D].中央美术学院,2010.[2]杨林,刘捷.斯维勒·费恩空间秩序演变过程的解析[J].建筑与文,2013(01:79.[3]周璟璟.斯维勒·费恩:建造的真实[D].浙江大学,2006.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