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复习资料

《社戏》

一、整体把握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的是后一部分,叙述的是“我”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小说叙事有波澜,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品题目是《社戏》但作者似乎先打埋伏,并不急于说“社戏”的故事,而是介绍外祖母家平桥村的状况,讲述“我”与村里的小伙伴一起钓虾、放牛的情景,后来转入写“我”盼望看社戏,可是偏不凌巧,没船。“我”一下陷入失望情绪之中,这是情节波澜之“伏”。但接下来双喜提议小伙伴们自己夜间开船,大家附议,似乎柳暗花明,这是情节波澜之“起”。可是外祖母和母亲不同意,又是情节波澜之“伏”,最后经小伙伴集体争取,还是成行出发了,于是“社戏”故事才正式展开。这又是情节波澜之“起”。没想到真看到“社戏”了,由于各种原因又不甚满意,于是败兴而返,这又是情节波之“伏”,后来在水路上,小伙伴们“偷”罗汉豆煮了吃,则又是情节波澜之“”,也是全篇情节的高潮所在。到了第二天,六一公公跟不同的人谈论“偷”罗汉豆的情节,是高潮之后的余波。总之,开篇铺叙,情节较缓,后来才直叙下地展开节到最后补述余事可以说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分析情节发展的节奏与叙事的波澜。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质朴、纯真、善良、友好。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抽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倒,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他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让“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出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以“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为由劝止大家,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简练而精粹,内涵丰富。像鲁迅其他小说一样,本文语言之“简”与“精”表现得很充分,例如描述平桥村:“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表明了地名、地理位置、村庄规模、村民生计等内容,一方面简练,另一方面信息量并不少。

平实而有情味。“平实”是表层信息,“情味”是深层信息。例如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小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和睦、快乐。又如描述小伙伴们撑船前往赵庄的水上途中的情景,“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些看似客观描述,其实是主观看景,即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加点词语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此外还有人物的语言,既是个性化的,又充满情味,如六一公公对“我”母亲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这当然是恭维话,认真品味一下,这些话似乎透露出一个乡民的憨厚心怀、开朗性格。

生动而有画面感。课文中有些生动的场景描写值得品味,例如:“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槽,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有声音描写,有长句,有短句,其中几个动词看得出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再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也是动态场景的描写,加点的比喻句精彩传神。此外还有上面所引六一公公的恭维话,读者似乎能“听到”他说话时热情的声调,还能“看到”他说话时开朗的表情。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等;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生动传神。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表现船行之快,用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鲁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三、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我”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尤其是在看社戏的前后,这种体贴照顾表现得淋滴尽致;“我”在这里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对于自幼就接受封建礼教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这种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有魅力的。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善良的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的热情好客。“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类似于今天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一样,是友善的祝福。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思考探究

一、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伙伴游玩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全文有几处出现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语段,下面试做分析。如课文开篇一段,讲述了“我”的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的情况,用的都是描叙语句,大概说了几件事:一是“我们鲁镇的习惯”,二是“我”随母亲来平桥村的缘由,三是平桥村的地理概貌、村民状况。层次非常清楚,语言非常简略。“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南山’了”,是充满感情的议论语句,光其是“乐土”二字分外醒目,表达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已在城里读书生活的厌倦。

又如课文最后两段,讲述了“我”再次吃豆的经历和感觉。六一公公不仅不指责孩子们偷豆,反而给“我”家送来新豆,并且夸奖“我”有见识,说明他这个人除了心地善良外,还有一些可爱的虚楽心,想博得他人的夸赞。最后一段关于吃豆的议论,是全文的总结性议论,表达了“我”内心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觉得那夜的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感到新鲜、愉快。这一议论句起着点明主旨的作用。

三、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时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

积累拓展

四、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1.“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

2、“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手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3.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4.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5.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水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

《《社戏》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