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交易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国时期的交易所
作者:王淼
来源:《产权导刊》2017年第11
交易所是证券和物品进行商业买卖活动的保证机关。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求货物流通的便利和价格标准的公平而设立的一种买卖大宗商品的市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社会,光怪陆离,既到处散发着自然经济的气息,又随处可见商品经济的形式。交易所,就是在这个社会中几经兴衰的西方舶来品。
1892年(清光绪十七年),外国人在上海设立了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交易所上海股份公所。1906年,又设立上海众业公所,开始在上海从事证券、物品的投机交易,并很快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狠狠地捞了一把。外国人的动向,不久便引起了放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注意,光绪末年,梁启超首先倡议组织交易所性质的股份懋迁公司,但未得到当局的支持。1908年,袁子庄等人再度奔走呼吁,力主开办交易所,最终也毫无结果。
1916年,孙中山为筹措革命经费,联合虞洽卿等上海工商界人士,具呈向北京政府农商部申请在上海创办证券物品交易所,农商部即以证券物品不能同时交易为籍口,驳回了孙中山等人的请求。两年后,经虞洽卿等人的多方活动,农商部终于有了批准成立的意思,可是举足轻重的张謇为了保护自己在上海、南通一带的经济利益,突然通电反对此举。正当虞、张双方争执相持之标,1918年夏天,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诞生了。它注册资本仅10万元,以经营股票、债券为主,同时兼做外币交易。消息传开,实力雄厚的上海工商界受到不小的震动。1919年,日商上海取引所(即交易所)在三马路(今汉口路)正式开张。更使上海工商界人士感到无法忍耐下去。虞洽卿等人一面以抵制取引所为借口,电请农商部速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案予以批准,一面又动员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渠道向北京紧急呼吁,并在上海租界内先行交易起来。192021日,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召开成立大会,推举盛洽卿为理事长,郭外峰、闻兰亭、盛丕华等6人为常务理事,确定资本总额为500万元,交易物品为有价证券、棉花、棉纱、布匹、金银、粮食油类、皮毛等7种。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是中国人创办的上海第一家交易所,在以后的岁月里,尽管几易其名和多次调整所交易的物品,但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交易所始终在各类交易所中名列前茅。它在汉口路上的大楼也渐渐成了闻名遐迩的证券交易大楼。在刚刚成立的证券、物品交易所内,张静江、蒋介石等人算是几个较为活跃的经纪人。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办不到半年,盈余就高达50余万元。巨额的利润顿时吸引了上海滩众多的好利者。一时间,华商证券交易所、面粉交易所、杂粮油豆饼业交易所、华商棉业交易所都积极筹备,并呈准农商部于1921年春季相继成立。上海滩上,各类交易所一下增至140余家。汉口、天津、广州、南京、苏州、宁波等地,亦相率效尤。1921年夏、秋之间,是中国交易所发展的极盛时期。

《民国时期的交易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