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大全之教师寄语文言文

教师寄语文言文

【篇一:文言文教学】

初中古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 语文特级教师

古代散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中古代散文的比例由原来的20%增加到40%,教学难度也相应提高。因此,如何进行古代散文的教学,进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面对文质兼美的文化大餐——古代散文,教学中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似乎是天书,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甚至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语文课、有两怕: “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教师苦口婆心,耗神耗力;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教学结果可概括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

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效果呢?这将是我们这一讲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古代散文的概念及教学意义

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

古代散文传承了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展现着民族的精神与智慧。阅读古代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批判继承文化遗产,为社会文化提供可借鉴的东西,同时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教育。

二、全面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 有三处三句话 )

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 ( 7 9 年级 )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三句,看似简约 ( 注意我没有用简单这个词 ) 、浅易,实则精确精要,它是我们制订文言文教学策略的依据,需要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

下面就几处表述,谈谈我的理解:

1.“浅易文言文

浅易本身就属于经验性的模糊判断。一般地说指思想不太深奥、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能够理解;表达方法合乎常规、语言文字不生僻;阅读难度不大的文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行教材中所选文言文几乎涉及由先秦至明清各个时期之优秀散文这些优秀作品,全面地反映着汉语言规律的发展与承传 ( 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 ,这种浅易要辩证地看。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何为文章的基本内容?

我想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思路、作者的思想情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所持论据、事物的基本特征或基本原理。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初中三年教学学习最终预期的能力目标既最终的学业水平,但在三年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予以许多指导和训练。如,有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未必能做到真正理解。

吾妻之美我者

形貌好看, 漂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认为?美: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认为?,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 _____ 吾妾美我者

客美我者

就很难说是认为?,因为认为是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妾的畏,客的有求导致的美我,很可能是口不应心,用工具书恰恰难以得出正确的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形成能力。

3. “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两个考察并举,不能只关注记诵的落实,而忽略理解的训练。

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等于在阅读教学中回避必要的特殊语言现象的分析。 ( 简而言之,不考不等于不教”) 尽量回避语法理论、术语的讲解,不等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文言语句的翻译。如一狼犬坐于前,我们不必大讲特讲名词状语,但还是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的特殊用法,从而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再如 : 作为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 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语文教材古诗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地、完整地、不片面 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如果不知道互文 ,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就无法正确理解 , 虽然对这句话大多数教材有整句的翻译 , 但是 , 这一类的现象如果不讲 , 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 , 真正掌握 , 也很难形成课标要求的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 .

讲到这里有的老师可以能会问 : 古汉语知识要不要讲?看过刘德水写过的一篇文章 , 针对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表述的当然是可以讲。知识这个东西决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什么时候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我的私见,知识应该在学生阅读理解出现障碍时,作为解决问题、跨越障碍的工具,这个时候可以介绍。或者在多次遇到同一种情况,学生已经熟知一种语言现象时,可以做一点简单介绍。也只不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其视野,使只了解一点古汉语研究的成果(其实这些所谓成果,大多在学术界还有争议)而已。决不要把这知识的理解当作学习的目的。

三、文言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我们继承以至发扬光大古文明的一个通道,文言文扮演着传承文明的重要角色。作为一种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必然与教育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古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经书,如《孝经》四书”“五经,古文则以散文诗赋为主,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主张熟读、精思、博览,教学方法有自学及教师传授式的,三千多年的文言文教学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习惯,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对此,我认为既要继承,但又不能盲目效法、不加甄别。

(一)引发兴趣,确立信心。

0631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节目报道,台湾本土诗人余光中先生针对当时台湾部分青少年语文水平渐趋低下、作文交白卷的状况,提出要增加文言文的教学的建议,而台湾教育部长则不以为然。就是这位部长,在给已故 沈谦 教授的挽联中,竟有两大笑话:将音容宛在写成音容苑在;将沈公千古写成沈府谦千古。台湾众多语文教师在对教育部长失望的同时,发起了抢救国文运动。

在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他很疲倦,很无辜,出汴梁、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势利的官员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可是人生的坎坷不但没有压垮他,却使他写出了千古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记承天寺夜游》。

还有就是要给学生树立信心。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让学生想清楚一个问题: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略

1. 朗读——“自读通大意诵读理文脉悟读重积累

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 翻译——明内容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的初译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还应注意,要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探究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准确理解文章主旨

必须强调的是,文言文教学,千教万教,归根结底是要让学生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获益。我们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承载着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是要告诉后人很多道理的。初中生尽管还是十四五岁的孩子,也能在其中读出自己的结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读文言文,要读出历史经验、人生智慧,这才是最高境界!

2 )整体把握下的局部细研

【篇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桂冠学校 蔡晓勇

【摘 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

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

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

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

一。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 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

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

【篇三: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个人认为:一要改变角色,换位体验,提高有效性;二要强化诵读,感知文本,增强有效性;三要以今度古,拉近距离,强化有效性;四要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如此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毋庸置疑。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审美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的重要功能是现代文教学所不能代替的。但我们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逐字逐句串讲,课堂上气氛沉闷、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全篇感悟,重整体意会,轻基础知识的落实,学生没有积累文言文知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非常普遍。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构建高效课堂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是当务之急。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改变角色,换位体验,提高有效性

心理研究表明:不一样的体验蕴含的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改变师生固有的角色定位,开展师生换位体验

活动,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狼》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加之学生手头都有一本文言翻译的书,不懂的自己可以查,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翻译,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尝试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当记者,向教师发问,由教师答问释疑。为了难倒教师,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细致地研读文本,都想从文中找出一些难题来向教师发问。

整个活动,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化解了学生的疑难,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有趣的活动,产生了高效的效果。

二、强化诵读,感知文本,增强有效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以字为线,串起课堂课堂要有计划、有步骤的指导,还要渗透方法,激发兴趣,形成习惯。古典韵文,节奏和谐、平仄错落有致,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自不必说。文言文适宜用读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潜移默化地积攒起文言知识,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文言文诵读是读者用声音传达出作品的深层的美,这是结果,其

因乃是在读过程中,心灵与文字的撞击,用情感及理性的思考穿透文字外壳,达到其深层意蕴,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和交融。如教学《醉瓮亭记》时,重点抓住诵读这一方法,着力训练学生口诵心悟的能力。全文二十一个,读出了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交流读的感悟;试读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提出各自的理解和朗读处理。以为起点,以为归宿。熟读成诵,才能由懂字词的点线的懂过渡到更广阔的立体的懂

三、以今度古,拉近距离,强化有效性

来自遥远年代的文言文,其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与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语言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陌生、难理解、不好掌握、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等原因,使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从而严重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从细小的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我找出四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儿甲、小儿乙、孔子和懂得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初中生,围绕太阳究竟是初出时距离我们近,还是日中时距离我们

这一问题,各持观点进行辩论。活动中,形象生动的表演代替了教师单一形式的讲解分析,吸引了学生,从而成功地让学生们的表演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久远的古代,亲身感受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设身处地地思考,这样得来的理解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其实,角色扮演的形式非常多,除了扮演角色进行辩论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扮演导演给同学们说戏,扮演说书人讲文中的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堂既气氛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四、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在进行《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整合教学时,纵的方面,师生一起重温了前期积累的相关诗句,背诵了相关的名言名句,了解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陋室铭》的具体背景等等;横的方面,从身世、作品、思想和情趣等角度,对陶渊明、周敦颐、刘禹锡三人进行了比较,陶渊明的避世,周敦颐的入世,刘禹锡的矛盾,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纵横捭阖的课内拓展之后,产生的是思接千载、通万里的解读效果,即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了本课教学的主题。

这节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在广泛涉

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以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自觉学习。让学生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地去阅读,从而达到入其境,领其义,会其神的境界。如此以来,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毋庸置疑。

《寄语大全之教师寄语文言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