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4篇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4

【篇七】

在中国文字中,西安交通大学是一个大词。对于中国的高校,对 于中国的科技战线,对于西部和陕西,乃至对于中国近现代史,都是 一个不可省略的大词。在千千万万莘莘学子和他们家长的心中,更是 一个在人生道路上打了着重号的大词。

但对我则不然。西安交大所有的宏大叙事我都了然于心,它让我 充满豪情。不过,这所巨无霸式的学校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更多的是 只属于私人话语和私密空间。那层层叠叠的楼群,那灿烂如云霓的樱 花道,那从教室里喷涌出来、满挟着求知和思考、憧憬和理想的人流, 那无计其数的夜灯和夜灯下苦读的面影,还有盘桓在食堂中长龙般的 队伍,还有泛漫在饭桌上胜似美味的谈笑,我都不是一个旁观者,可 以说其中无不有我。昔昔晁晁,有着我人生的小场景在再现;断断续 续,有着我生命的曼陀铃在弹拨……

我给这只属于我的西交大,起了个只属于我的名字:椒园。我并 不知道美丽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葱葱的花椒林,它只是个谐音,却平 添了一点浪漫,悄悄传递了一点我和交大的亲昵,也便有了特指的感 情内容。

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我写的许多文章结尾落的地名 出现了“椒园”二字,“某年某月某日于西安椒园J那指的便是西交大 的校园。不要以为我是在交大书如烟海的图书馆中,或是在温馨明净 的小蜗居里完成的这些文章,不是的。大半是在随便路过的哪幢楼的 哪间教室,或小小的师生答问室中写就的。因为我要选择孤独、陌生 和安静,这是比咖啡和热茶更好的写作环境。

后来,大约10年后,当我搬到西郊现在住的“不散居,咐,曾将自 己改革开放以来的人生轨迹,以先后四个居住地的名称缀成一联,书 于宣纸,那便是:“才从岚楼椒园过,乂抵谷斋不散居。"岚楼、椒园, 谷斋、不散居,储藏了我三四十年的生命。长安城里小有名气的烧瓷 专家魏庚虎先生,还将这个毫无平仄、只有忆念的联句烧在一个大青 花瓷瓶上,几十年过去,现在仍然庄严地放在客厅大书案的正中央。

【篇八】

洗衣对于我们妇女来说,过去曾是一件每天必须要做的琐事,既 费时间,又很单调,还称得上是辛苦。

如今,对于已经用上全自动洗衣机的我来说,洗衣则成了一件轻 松而简单的"小菜一碟"了。每天早上,晨练归来,憩足精神后,不慌 不忙地将全家人要洗的衣裳丢进全自动洗衣机里,然后按下开关,就 悠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等衣裳洗净甩干了,只拿出去晾 晒就完了事。

今天,当全自动洗衣机帮我洗衣之时,电视里止在谈着改革开放 带來的乞活变化,我由此油然回想起三十年前洗衣的往事……

由于我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妹,从10岁起我就担负 起洗全家衣裳的重任。每天清晨,天刚朦胧亮,我就挎着一大篮子衣 裳下河去洗衣。我们家虽住在城里,有自来水,但因离汉江不远,妈 就叫我到汉江河里去洗。穿过一条街巷,来到汉江边,我左顾右盼, 首先挑选一块好的青石,然后,操起棒槌,将衣服一件件就着清清的 江水在青石板上捶打着;然后再在湿衣服上打上肥皂,一件件搓揉一 阵后,再用棒槌击打,最后再放到汉水河里漂洗干净,每天清晨,我 就重复着这些动作,洗完一篮衣裳足足需要一二个小时,这时,太阳 已经升得老高了,我赶紧提着一篮子洗好的衣服回家,然后匆匆忙忙 扒点早饭,这才慌慌忙忙赶去上学。

平素洗衣,我倒不觉得有什么苦累,我记忆最深的是冬天洗衣, 手一伸进水里,就冰得不由自己地缩了回来,但我又不能不洗,只有 把手放在嘴里哈哈气,再双手搓一搓,才开始洗衣,洗完衣裳后手就 冻得通红通红。有一次,我挎着一大篮了刚洗干净的衣服爬上堤坡时, 不小心,一下子滑倒了,一篮子洗好的衣裳全弄脏了,我也顾不上揉 揉摔疼的腰腿,就将弄脏了的衣裳一件件再重洗干净。

1970年,15岁的我听说附近一家絮棉厂有活干,洗一锅旧棉絮, 可得72角钱。当时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我总想帮家里挣点钱, 听说此事后,赶紧找到厂家,要求参加洗棉絮的队伍。厂家同意了, 我喜出望外,但当我洗了一锅旧棉絮后,才知道这72角钱来得确 实不容易。

到絮厂去拉旧棉絮洗的时候,得借一辆板车去拉,因为一锅旧棉 絮虽是150斤,但先由本厂工人将这150斤的棉絮放到烧殓锅里煮, 煮后的I口棉絮是湿的,那就是几百斤了。我将这沉甸甸的一锅棉絮拉 到河堤上,用篮子一篮一篮地提到河下边,将棉絮一点一点地在青石 板用特制的大棒槌捶洗,每一块棉絮都捶透后,再放到篮了里,让它 浸泡在水中,然后像洗菜一样用手翻动,一直到旧棉絮中黑水洗清了, 再把它拿到江边的青石板上再捶洗第二次。这才把这洗好的棉絮堆放 在一块大石头上,等水沥干了,再一篮篮提到堤上,用板车拉到絮棉 厂去漂白,漂白后,我再用板车拉到堤上,又一篮篮地提到河里去把 漂白粉清洗干净,洗净后的旧棉絮我放到堤岸上晾晒干,晒干后再拉 到絮棉厂让厂家验收,厂家验收时,如果少一斤会扣掉两角钱,验收 全部合格了,才会拿到72角钱。为了这72角钱,我得忙整整 一个星期,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往河边跑,就把手浸泡在殓水和漂白 粉的水里,就举起胳膊不停地挥舞着棒槌,每天累到天黑尽了才冋家。

有一天,我正在学校上课,突然发现邻居的一个小弟弟在窗外喊 我,说我洗的套子被水冲走了。下课后,我赶紧往江边跑,江水不知 什么时候涨得老高,把我洗净后堆在河边上的还来不及晒的棉絮卷走 了,看着滚滚的江水,我流下了眼泪,这是我起早贪黑一个星期的劳 累啊!

尽管挣这钱不容易,但我还是舍不得放弃,整整洗了了两年,以 至我后来手腕因劳累过度得了腱鞘炎,只到现在,手一用力,手脖子 上就会隆起个包,给我的人生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1983年,当商店里开始出现第一批双缸洗衣机时,我欣喜万分, 第一个涌上来的念头就是一定耍买。当时,我和丈夫的月工资加起来 只有80元钱,而那款洗衣机要440元。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将结 婚3年来的全部积蓄掏了出来,把那台洗衣机搬回了家。

这台笨重的双缸洗衣机我们整整用了十年,到1993年,当商店 里开始出现轻便的半自动洗衣机时,我们才替换了它。

一转眼,又是十年过去了,我们全家搬进一个花园小区的新楼房, 为了跟这美好的环境配套,也为了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又买了市 面上最新式的”全自动洗衣机”。每天,当这台全自动洗衣机开始工作 吋,那发出的音响是那么地悦耳,我仿佛它在唱一支欢乐的歌,歌唱 着幸福的生活

【篇九】

中国共产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整整四十年了。四十年的改革 开放之路,是一条实践探索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是一条创造 财富之路,是一条富民强国之路。

回想四十年前,政治清廉,社会安定,干部两袖清风,民风淳朴 端正。只是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保守资源,谨慎开发,闭关锁国, 交往受阻,流通不畅,发展受限,故而经济建设比较缓慢,社会物质 极为贫乏,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往往得不到全面满足,衣食住行基本生 活条件得不到充分保障。

一叶知秋——立足于我们定边县的实地,看一看四十年前前后后 的发展变化,就能够看得出改革开放的一部分利弊得失、兴衰成败和 新旧差距大致风貌来的。

过去,在行路方面,全凭两条腿。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 年代,人们还把两条腿戏称为“11号汽车二有朋自远方来,问,怎么 来的?回答,坐11号汽车。这样的玩笑50后的人,都还记忆犹新。

小时候,能坐上自行车就感到自豪无比。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 西峰上来一个叔父,连推带扛带骑,弄回来一辆自行车,在我们家门 前的大场院里骑上转圈子,村里所有的人围在场边看,有的人惊得吐 舌头。叔父跳下自行车,要带一个人坐上去体验体验,当时没有一个 人敢上去。叔父要把一个比我大两岁的我的侄儿扶上自行车,他竟然 吓哭了,连踢带打带咬手,终于挣脱逃跑了。我很幸运,被叔父抱上 自行车放在前面,叫我抓牢车把脑,他骑上来,由慢到快,让我适应 这样的快速度。我开始紧张,后来感到舒服、感到高兴、感到自豪。 不知道转了多少圈,围观者们啧啧称赞。叔父停下来下了自行车,我 却不想下来了,还想骑在上面多转几圈,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插这段 小故事,来说明当时人们的见识多么小、行路的条件多么差。

七十年代,定边县上才只有一辆小汽车北京吉普(帆布篷篷2020)o 现如今,大街小巷到处停放着各式各样的小汽车.

小小县城,遇到上下班和上学放学的当口,堵车已经是司空见惯 的了。安边、贺圈、红柳沟、白泥井、杨井、白湾子、姬嫄、冯地坑 等大一些的乡镇,往往也出现堵车现象。有时候车多得简直让人感到 烦恼。

在县城,通往外地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上,在县乡公路乡村公 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络绎不绝。特别是县乡公路乡 村公路,让城市和农村紧密相连;铁路的贯通,更让城市和农村、内 地和外地连在了一起;国际化飞机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让国家 和世界拉近了距离。各种交通工具不停地更新换代,骑马压骡子和骑 毛驴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时候的陈旧记 忆了。

【篇十】

顺着洋县的洋西公路向南,直到一个叫牛家河的十字路口再沿乡 间小道行驶五公里左右就到了老家。

由于无人打理,破I 口的老房子更萧条了。从发干的枯叶可以想象, 夏天的时候院子里一定长满了各种叫不出名高高矮矮的杂草,木蜂在 发黑的房梁上忙着钻眼,飞的很底的麻雀大胆地穿梭觅食,和现在春 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打开中堂门,又是一幅景象。 桌椅上蒙着厚厚的灰尘,角落里挂满蜘蛛网,到处散发着发霉的气味。

打扫完卫生,我和父亲提上祭品朝山上走去。上到半山腰,父亲 已经气喘吁吁了。父亲的头发白了,脸庞黑了,沟壑般的皱纹撒满了 岁月灰尘和汗水,最令我心痛的是父亲佝偻的背影。我找了块干净的 地方扶父亲坐下。从这里,能看见春天山里如画的美景。一条银带在 山下蜿蜒盘旋,伸向远方的重山,那是前年才改建的水泥路,能并排 行驶小轿车。满山的樱桃花,遍地的油菜花开的正艳,香味正浓,绿 油油的麦田一片连着一片,偶尔能看见村民的身影,忙碌中夹着欢乐 之歌。乡民们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已经高高耸立,取代了原来的青瓦房, 袅袅的冒着炊烟。邻居家的墙上也贴上了瓷砖,阳光一照,相当耀眼, 想想前几年他家还是贫困户呢。父亲说,这都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 这几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计划,惠农政策多,干部作风硬,村里好 多人都脱了贫,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一个二十多户的小村子,有 的家庭买了小轿车。

正说着,平娃上来了。按辈分,我叫他叔。平娃叔一家通过移民 搬迁政策住进了城里的三室一厅,在城里就业牛•活,但七十岁的老母 亲留恋乡里的清静和新鲜空气迟迟不愿进城。

我一眼就看到了平娃叔手里提着的花篮。

平娃叔看出了我的疑惑。咱们村开始注意环境保护了,从前一到 除夕、清明就放鞭炮、烧纸钱的陋习彻底改变了。现在咱们和城里人 一样,比的是子女教育和父母赡养,比的是思想觉悟和遵纪守法。你 走出了农村,又受过高等教育,这几年有什么体会?

这该从何谈起呢?我笑笑。我们一起朝山上走去。

这几年,在党中央领导卞,经济法律、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农 村政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进城 务工到回乡创业,从建设新农村到精准扶贫,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人民生活日益丰富起来,精神面貌一天一个变化。

献完花篮,缅怀了故人,平娃叔对我说,你出生于农村,通过自 身努力在城里落了户、安了家,你得常回来看看哩!家乡美着呢,这 是咱们的新农村!

我们走时,父亲对老房子和家乡的一花一草还是依依不舍,拍了 些照片当作留念。我知道,这是父亲对生活了几十年的农村的巻恋。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境贫寒、物质匮乏,为了全家的生计, 为了我的学业和教育吃了不少苦,经过大半辈子的打拼,现在总算有 了比较好的结果。

金色的阳光洒满九州大地的大街小巷和山山水水,时代的步伐还 在继续前行。回到了汉中市里,望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疾 速而过的高铁,我又想起了老家的变化,心里一阵感慨、欣慰。家乡 的变化,家庭的迁徙不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反映吗?幸福生活都是奋 斗出来的!我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改革开放40年家乡巨变征文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