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试论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作者:王丽娟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8

         要: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思想。毛泽东的诗词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思想,又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具有非同以往的突破性、创造性的发展。本文试从诗词的功能、本色、风格三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古典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23-03

        毛泽东的古典诗词被郭沫若先生赞为: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这一方面是因为毛泽东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能够根据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实践和思想高度进行创作。本文仅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一、在诗歌功能方面,继承和超越了绘事后素兴观群怨的古典美学思想

        “绘事后素见于《论语·八佾》中孔子和弟子子夏的对话,意即先有素白的绢而后作画,借指是《诗经》的基础,《诗经》是符合的要求的。因《诗经》为儒家整理而成,所以绘事后素也就成了儒家的诗歌思想,即诗歌应该有为社会伦理政治服务的功能,也就是社会教化的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又提出兴观群怨的思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是儒家诗教的纲领性表达。由于兴、观、群、怨都包含有情感意志因素,因而都具有审美的意义,这就充分揭示了儒家认为诗歌可以通过审美的方式教化人心、融洽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到了汉代,为《毛诗序》发展成风教美刺说,进一步彰显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此后,在中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这一诗教思想始终占据着主流地位。

《试论毛泽东诗词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