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

如何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

提纲

一、国家级、部级社科基金课题选题的创新。交流课题申报书申报成功的体会和感悟。

二、简要点评课题申请书。

一、选题的核心是创新

.(一)选题题目的创新

.“选题比你想象的更重要。”“一个有过失的题目不可能做出有价值的东西。”(怀义博士)题目的确定又是选题的重中之重(曾天山院长)。题是总纲,目是眼睛,“纲举才能目”,题目必须应展示课题的核心容。“酒好也怕巷子深”,否则,课题容很丰富,论证再好,学术性再强,“躲在深山无人识”,也会被淘汰。

.以下是立项的六个课题题目(含1项2009年课题)。

.(1)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民办高

校实施涵式发展的战略研究》:热点课题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音乐史》:区域创新课题。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WSR方法论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引入WSR方法论,老题新作,嫁接创新课题。

.(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大学组织结构理论的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赋予转型发展以新的理论,嫁接创新课题。

.(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资源保护策略研究》:热点新作课题

.不同点:1是切中热点,当年曾是热议话题,冲撞力较强;2、5是填补省区域空白创新;3是老题新做,视角独特,跟踪创新;4是热点深做,嫁接创新,强化了课题的学术深度。.共同点:选题新颖,即有新意,又有价值;用词简练,核心容一目了然,题目直奔核心主题。这几个题目,大都具有一种冲撞力,能吸引评委的眼球。

.学术背景:1、2、4的主持人具有一定的学术科研积累,曾有国家级社科课题、国家发明奖、专利发明奖、省级课题;3、5、6均是青年教师,除第5项主持人核心期刊发文较多外,3、6老师学术科研积累较弱,但选题视角独特,推出新,有创新点。

.题目的确定应是课题申请书的精髓和核心,表达的是立项依据和研究容的统一;是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统一。

.好的题目应是:要在尽量短的一句话中回答“干什么、对象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反复推敲。题目大小要适中,防止“大题目、小课题”。

.题目是课题的第一印象,应确切、醒目,题目对课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题目常常是表述方法简洁明了,语言修辞正确,具有召唤力和可信度。

(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近代灾荒史研究》:区域创新课题7

(二)选题要跳出“式陷阱”的制约

选题的要点是创新,“式陷阱”常常是选题创新的囚笼。

什么是“式陷阱”?“式”一词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核心概念,一门成熟的科学由单一的一种式所支配,式为在它所支配的科学合法地工作规定标准。

库恩这样描述科学进步的图景:第一步由前科学阶段进入常规科学阶段,在常规科学阶段式逐渐明晰,科学家在式从事解难题的活动;第二步,由于根本性的难题不能解决,发生科学危机;第三步,危机阶段后产生科学革命,旧式被新式革命性地替代;第四步,由科学革命进入新的常规科学阶段,新的式已经确立。从以上论述中我们知道,相对于尚未诞生的新学科,所谓旧学科就是当下的常规科学,其中的式就是目前教科书所传授的知识核心,创建新学科所要突破的就是教科书所承载的旧式。每个人都经常会给自己设置不同的“式陷阱”。知识越多、学位越高的人更容易陷入“式陷阱”的囚笼。体制人员更不愿意跳出优越体制所设置的“式陷阱”。改革开放初期发财的都是个体户、劳教释放犯。开车出车祸的大部分是专业司机,游泳淹死的都是会水的。高学历的博士给低学历的老板打工也已屡见不鲜。按照常理推论,对旧学科式的把握程度是其创造新学科式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创新。这其实值得商榷,学习的越多,是否有可能在原有的科学式中陷得越深?从而落入“式陷阱”。在旧的式中沉浸越深、学习越多、不断成功的人,越信赖原有的式,越难以跳出“陷阱”。库恩指出了其危险:如果所有的科学家都曾经是并仍然是常规科学家,那么,某一特定的科学就会陷于某一式而不能超越它而进步,这是一种严重的缺陷。创新所做的恰是突破旧有知识体系、思维框架和式。因此,选题创新的要点是一定要跳出“式陷阱”的制约。

“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有助于解释我们这个时代,为什么在信息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多个革命性创新者大都是大学肄业者的原因,这些人中包括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DELL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尔,还有拍出“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这两部全球票房第一、第二、同时正在引导电影史中3D革命的导演卡梅隆,等等。他们由于没有通过现代大学持续深入的学习而陷入既有的”式陷阱”之中,是他们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式陷阱”这个概念也许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同志的这段话:“历来的状元就少有真正好学问的,唐朝第一流诗人白,杜甫,既非进士,又非翰林。愈、杜牧是进士出身,但只能算是第二等。王实甫、关汉卿、罗贯中都不是进士。雪芹、蒲松龄都是拔贡。”状元是在八股的式陷阱中沉浸最深者,而白、杜甫、雪芹却都是文学领域的创新者!我们申报课题时,是否也会陷入“式陷阱”的困惑?发论文、做课题是大学教师晋升职称的途径。教学是软实力,是定性的指标;科研是硬实力,是定量的指标。定性难于评估,定量一目了然。但是,你如果突破不了你个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设定的原有的科学式陷阱的制约,就可能在发论文、申报课题中缺乏新意、墨守成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申报课题如何避免“式陷阱”的制约?选题的关键是创新。

写好申请书是申请成功的关键。基金的评审实质上只是对基金申请书的质量的评审。因为:

评审过程没有本人答辩或现场了解,没有申辩。所以:评审实际上只评申请书本身。不评实际学术水平。所以:学术水平高不等于申请能批准。

.(三)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第一步是要选好题目。选好了题目课题就成功了50%。好题目:其一,来

自于留心观察;其二,来自于“他山借石”;其三,来自于个人社科科研和知识的

积累。

一是选题应是作者熟悉并有科研积累的领域。课题申请书其实是作者平时科研

准备工作的积累和升华。课题1,2,3,4,5,6的主持人所选课题均是他们熟悉并有科研积累的领域。

二是所选课题应是作者感兴趣、学校有优势的课题。课题1,2,3,4均是主持

人有兴趣,学校有优势的课题。

三是所选课题应具有前瞻性。可能是作者终身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也应

是国外受关注、有发展前途的重要领域和方向。题目1、2、4的主持人就是如此。

四是所选题目立意要新,必须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目标性;可行性。

创新性;科学性;目标性;可行性是选题的四项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选题的首要原则,创新是基金申请的灵魂,也是评议和能否批准的关键。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创新就是挣脱“

式陷阱”的制约。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创新的本质是非平衡相变和非线形分岔,而非平衡和非

线形只有在系统势大于某个临界值时才能产生。现代社会创新的本质在于科学、管理、计算机、网络及全球化造就了超过临界值的越来越强大的信息势。

.(1)原始创新:

填补空白或修改传统的理论;新理论、新方法的发明创造;原始创新需要丰富的

想象力、探索精神、独立思考,不惟上、不惟书。课题2、5是填补区域空白,可称为区域原始创新。

.(2)跟踪创新: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补充、完善现有理论;对原有技术、方法进行修改后,产生1+1>2的效果。前提是善于和勇于“怀疑”和“批判”。例如:课题3《基于WSR方法论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老题新作。有关课题3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研究的人很多,成果也多,很难出新意,但是主持人选对了切入点,在论述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融入WSR方法系统论,赋予了老课题以新义。WSR是“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系统方法论”的简称。是中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某大学提出的。它既是一种方法论,又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

创新的在规律

文化的直觉:蓄势待发→ 势不可挡→ 势如破竹→ 创新分岔科学的逻辑:创新→信息势作用下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打雷闪光图片

.(3)嫁接组合创新:

把前人的有关理论嫁接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中。例如课题4,已有学者对大学组织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高校转型是热点话题,把一个热点、大学组织结构理论引入到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而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是作者熟悉的领域,就实现了嫁接组合创新。

《基于大学组织结构理论的民办高校转型研究》;申报三次才成功。这一课题申报书容基本没变,题目修改了数次,第一次的题目:《创建应用型大学:新建民办本科高校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第二次申报的题目:《民办高校组织结构转型途径的研究》。第一次申报的题目给人的印象是创建应用型大学是课题的重点,应用型大学的研究课题国研究的很多,已毫无新意;第二次申报题目给人的印象是组织结构转型途径是重点,依然缺乏闪光点,前两次申报,大学组织结构理论这一闪光点始终在题目上没有显示出来,容再好,“躲在深山无人识”,其结果是失败再所难免。三者比较,显然,后一个题目抓住了课题的主题和亮点,提升了课题的学术和理论价值。所以,选好题目课题申报就成功了50%。感悟:如果早一点来参会可以少走弯路!

.2.科学性原则

对社会科学现象要提出疑问和假设,并通过科研实践证明、演绎、显示答案。

社会科研实践与自然科学一样,也是试错的过程,即通过不断犯错而逐渐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允许犯错”是伪科学。以诺贝尔、爱迪生为例。在多次科学实验失败的基础上发明了黄色炸药,电灯等。社会科研也不妨多选择几种路径和角度。

.3.目标性原则

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时不要盲目开始申报;要在自己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寻找目标,寻找亮点。

切忌:东打一枪,西打一炮、漫无目标。否则,会陷入“式陷阱”的困境。

4.可行性原则

指:申报者资历与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前期工作;课题组成员组合要合理;工作条件和时间有保证;在研课题不要超过2项。

我主持的两个课题均经历过“三起三落”。前二次不同的是:课题1与科研积累有关。

课题4容好,也有科研积累,但题目没选好;相同点是:两个课题容连续三次申请改动不大。

2007年开始为胡大白校长申报课题1,同一课题连续申报3年,2009年获得批准。三次申报,申报书几乎没什么变动,为什么前2年没成功?其原因是科研积累不够,即无省级课题,也无地厅级课题积累,仅有论文,而且论文与课题关联度不大。

2009年第三次申报时,主持人及主要成员结项了1项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3项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相关论文数量显著增加。但是,我个人没意识到,已感到无望,但因为是给校长申报的,所以,还得再申报。容没动的原因实际上已感到绝望。所以,为了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申报书容没变,只在科研积累上增加了新的容。

(四)选题的基本特点

1、持续推进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对那些影响较大、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进行持续探索,同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完善,推进了原课题的发展,并且取得更加重要的成果。

(1、2、4、5课题)

2、热点追踪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紧密追踪科研前沿领域里的热点问题或最新发展方向,以此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1、3、4课题)

3、权威专家指定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由权威专家根据其对学术判断和对本领域发展方向的分析,向学者提出选题意见。

4、标新立异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研究者针对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有时甚至是离经叛道的观点,从而形成创造性极高的重要课题。(3、4课题)

5、否定谬误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严谨分析,发现了科研领域存在的错误结论,甚至有些是著名学者得出的结论。

6、资料启发型

这种类型的选题特点是,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前沿科研领域的成果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从而发现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可持续意义的选题,最后经过努力获得重要成

就。(2、5课题)

(五)体会和感悟

1、选题要做到“三个贴近

一是贴近国家大政方针;二是贴近实际问题;三是贴近自己的研究方向。

2、选题要做到“三个注意”

一是要注意题目的拟定:不能照搬指南(重点招标课题例外),不宜太大或太小,表述要要准确、精炼、完整;二是要注意研究的视角:要新,要巧,切入点要好;三

是要注意申报密度:避免扎堆,尤其不能与专家、大家扎堆。

总之,选题要体现研究的价值和质量。

3、选题要做好三方面文献的查阅

一是查阅近三年的“社科项目指南”及立项目录,避免旧题重报、徒劳无功;二

是查阅近二年国家在各个领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课题找好切入点;三是查阅你所选研究领域方向、相关研究人员情况及研究进展。

文献的分类、特征和查阅网络上的文章和观点报纸上的文章学术期刊教材、学术专著最新的观点和热点,结论尚不成熟,但创新的东西很多。经过记者和专家的初步思考和筛选后的观点和看法。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调研和论证后成熟和创新的观点。可以盖棺定论的知识,经典的结论,已被普遍认可和接受。

4、选题命中率=水平+技巧

水平: 一是专业背景、学术积累、对前沿学术问题的敏悟性、科研经历和工作

基础。二是依靠学术的长期积累,无法马上改变。所谓对前沿学术问题的敏悟性,就是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学术积累给自我设定的“式陷阱”。对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要找出好的切入点、创新点。对于青年社科基金的申请者,学术积累方面要求不高,因为青年社科基金就是为了扶持年轻学者的。但是,对于40岁以上的学者,学术的长期积累就很有必要。技巧:选题、题目、标书的组织与撰写。要善于倾听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参加课题研讨会很重要,专家的讲评常常能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我本人就是受益者。掌握一定诀窍,可以较快见效。绝望中孕育着希望!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关键是方向要选对,你如果自认为方向对,就再接再厉。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方向不对,就换思路、换课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代板桥的题画诗《竹石》。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做科研课题是否也要有这种精神?.国家

二、点评: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古代音乐史》

.第一部分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述评(追述了国和本省近一个世纪的研究

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与密切联系,从述评中已显示了课题的区域

创新性和必要性。)

位于中原腹地的,音乐历史悠久,音乐文化积淀深厚,在中国音乐的肇始、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历史贡献与重要作用。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中,自1922年叶伯和第一部《中国音乐史》问世,继之觐文、许之衡、田边尚雄、王光祈等的《中国音乐史》,乃至荫浏的里程碑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十余部学界极有影响的音乐史学著作,以及近三十年来涌现出的数十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中国音乐史学成果,其中绝大多数皆以乃至中原的音乐史料作为主要线索、背景或重要的研究基础,深刻反映了中国音乐历史与音乐历史在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与密切联系。但囿于历史的局限,以、中原音乐为主线的传统的中国音乐史,大多依靠古代传说及文献史料治史,而目前见诸于各种版本中国音乐史著作中的音乐文献史料,则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反映宫廷、文人、名人音乐的文字记载,对于大量新发现的民间、民俗音乐学史料和音乐考古学史料却较少涉及。尽管自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始,中国音乐史的史料系统已逐步拓展和扩大,但对于独具意义的音乐历史的研究,毕竟不能等同于中国音乐史的目的与任务,更不能为中国音乐史容所涵盖。

是华夏历史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与传承区域。对于音乐的研究,国外的音乐学、民族学、考古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在各类研究中已多有涉及,并在许多方面也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仍然缺乏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缺乏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和整体进行多侧面、综合性的阐述,更未形成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史专著,因此,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研究的领域。(显示了课题的重要性)

随着近三十多年来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田野普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各地数以千计的音乐考古学史料,以及多达上万条民间传统音乐的遗存与活态资料,不仅给予本课题提供了新的极为宝贵的历史资源,而且以多学科的支持与渗透为充实音乐发展史展开了新的学术空间,并使全新展示和研究音乐的历史成为可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学界经历了对中国文明起源多元论的广泛学术讨论,并开始重新审视中原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及主导作用。这一重要的探索过程与诸多研究成果均为本课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更为开放的学术视野以及更为客观与科学的认识方法和理论基础。(当看完述评,完整而严密的论述,评审专家一定会为之心动)

(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1、本课题对音乐历史的构建,首次将历代音乐作为一个具有特

殊意义和独特价值的研究系统,对其进行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多

侧面的发掘与整理,明确对音乐艺术在社会文化的总体发展中的认识。因

此,本课题既是对以往音乐研究成果的学习与继承,同时又是对于音

乐史研究领域的全方位开拓与突破,对于继续深入研究音乐历史,重新认

识文化发展中的音乐艺术,将奠定一个崭新的较为系统的学术基础。(区域学

术创新的意义)

.2、本课题以浩繁的音乐史料和立体多元的研究视角,发掘和构建的

音乐历史,将系统展示历代音乐对于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重

大历史贡献。因此,本课题对音乐历史的学术探讨,是将宝贵传统资

源置于整体文化发展中的研究,其成果对于中国音乐史或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

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学科建设意义。(学科建设创新的意义)

.3、本课题对音乐历史成就和文化意义的探索,以其音乐艺术的丰富

性、连续性和典性,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从

而在理论上明确和肯定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

对于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形成和现代发展、对于建设文化强省,充分

开发利用文化优势,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河

南文化强省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主要

观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容

.本课题以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为依据,按照史前、先、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六个时期断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多侧面、综合性的阐述,构建一部较为完整的音乐史。研究的主要容包括:

.1、通过对全省各地的历代音乐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遗存及其活态资料、各地方史志中的音乐文献等进行全面的检索、考察与收集整理,并结合对于正史中的文献资料的归纳与梳理,确立与构建一个研究音乐的全新的史料系统。

.2、通过对历代的各种音乐现象、音乐形态、音乐思想、音乐理论、音乐制度与机构、音乐交流与传播等各个方面的发掘和整合,从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及音乐等不同维度进行音乐史学角度的考释和研究,构建音乐史实历时性发展演变的纵向脉络和符合音乐史学逻辑的容框架,客观再现各个历史时期音乐文化的总体面貌。

.3、通过对于音乐文化与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在共时性文化空间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研讨及认识,从音乐的历史背景、文化特征、艺术价值、社会功能、周边关系、历史地位、历史影响等问题展开,探究音乐历史的总体特征、发展规律和历史意义,从而完成大文化视域下的音乐史体系。(宏大、重要而尽善尽美的研究容,具有冲击力的语言,当看到此处,评审专家能不被打动吗?)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以音乐史料的全面调查、收集、系统整理和汇集工作为基础,以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背景;学习以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乐律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术研究思想和方法,建立融历史文献、考古学成果、传统音乐遗存及民间“活态”资料为一体的史料结构;普遍吸纳音乐史学界创新成果,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及文献进行综合归纳和研讨;运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多元文化参照的开放体系,全方位、多层面的研究视角,立足于音乐史学方向的探讨与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对音乐有关文物遗存、民俗民间音乐遗存

进行考察,并对其各类文献、图象资料和音响资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2)进行分期、分类、分地区调研、考释,取得阶段性专题研究成果。(3)分析、归纳、综合,完成音乐史最终成果。(思路十分清晰,层次分明,方法科学合理。)

.(三)重点难点(重点往往也是课题的难点。难点不宜太多,太多,评委担心完不成。课题的5个重点,2个难点,1个特色,十分客观,实事。进一步显示了其学术价值。)

.1、构建一个全面、翔实、丰富、准确的音乐史料系统是本课题的基础工作和重点任务。

.2、在吸收民间活态遗存和音乐考古学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发掘历代音乐遗存的珍稀音响资料,建立音乐史料的音响资料库,是本课题的重要特征和难点。

.3、民间音乐是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根基,但在以往的音乐史学研

究未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历代的民间音乐、地方音乐发展状况、

“根”性特征及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特色。

.4、以舞阳贾湖骨笛为代表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标志着史前时期

音乐的先进性。但同时又给予音乐起源这一重大史学命题以新的史论疑难,因

此,史前早期音乐的形态,发轫、形成乃至对中国音乐史的影响当是本课

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5、音乐文化历来因兼容而历久弥新,因开放而繁荣昌盛。因此建立一

个开放的音乐史学体系,研究音乐文化结构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正确

认识传统音乐与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影

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问题。

.(四)主要观点(观点清晰、明确)

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发祥地,历代音乐文化是产生于中原地区

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流和主体。悠久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深厚的

历史文化底蕴,造就了传统音乐艺术高起点的文化形态,创造了纷繁复杂、

气象万千的音乐艺术样式,形成了不但具有历史传承且具周边辐射影响的艺术

体系,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中起到了无庸质疑的核心

作用。并在认识和评价中国音乐史中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创新之处

.1、本课题从音乐历史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典性特点出发,以在整体文化发展中看待音乐艺术形成的研究视角,构建一个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史学研究系统。对于音乐史学的研究领域首次提供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系统研究形式。

.2、本课题集中省各地区、各层面、各类型丰富厚重的音乐史料,构建融历史文献、考古学成果、传统音乐遗存及民间“活态”资料为一体的史料结构,其新的资料对于音乐史论及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空前丰富、完整且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容系统。

.3、本课题从音乐所显示的母文化特征、高文化(先进性)特征和兼容性特征等文化特质出发,对音乐历史涵进行剖析与研究,科学、客观、深刻地反映音乐文化的历史真实,以新的观点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填补了整体文化建设中音乐史论研究的空白。.(从开拓意义、重要学术价值、填补空白方面论述了课题的创新之处,能不打动评委吗?)

.三、项目负责人与所申报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一)项目负责人与所申报课题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学术功底深厚,有课题、有论文、又有学术专著,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十分丰硕。)

.1、课题:(两项有分量的省级、国家级课题)

.(1)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音乐文物及其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2007.12结项

.(2)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

.《国祭祀遗址青铜编钟的音乐学研究》2009.7结项

.2、论文(大都是国核心期刊、行业顶级期刊)

.(1)敏国祭祀遗址青铜编钟初考《中国音乐》2007.4

.(2)敏试论音乐文物的文化特征《中国音乐学》2005.2

.(3)敏中原出土先青铜乐器论略《音乐研究》2005.2

.(4)敏中原地区史前出土乐器的文化特征《大学学报》2005.2

.(5)敏中原扁壶与胡夷乐舞《舞蹈》2005.6

.(6)敏从杂剧雕砖谈北宋杂剧《科技大学学报》2005.3

.(7)敏中原鼓吹乐的历史嬗变《艺术》2005.6

.3、著作:

.(1)敏《古代音乐文化史迹》文物2004.5

.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5

(二)主要参考文献

.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师大学2006.6-2009.1

.荫浏《中国音乐史稿》人民音乐1981.2

.黄翔鹏《乐问》中央音乐学院2000.7

.王子初总主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大象1996.10—

.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1996.8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9

.育彬袁广阔《20世纪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州古籍

1997.12

.非物质文化普查工作中的民间音乐实地考察资料

.音乐考古学成果调查资料

.相关历史、考古、文化、古代艺术史专题研究类著述,相关古

文献、各地方志书等史料,相关学术期刊、杂志等(后略)

.第二部分完成项目研究的条件和保证

.一、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团队学术力量之强令人惊叹,一部

部国家级的课题和力作冲撞着人们的眼球,这样高水平的课题评委能不批吗?)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

.《国祭祀遗址青铜编钟的音乐学研究》2009.7结项敏

.(二)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音乐文物及其古代音乐文化的研究》2007.12结项敏

.(三)“七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

.(四)“八五”国家重点出版: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

.(五)“九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王子初

.(六)1997年国家年课题:宋代音乐史料数据库建设为民

.二、本课题前期成果;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著作:(学术专著,气势磅礴)

.《古代音乐文化史迹》敏等文物2004.5出版

.《唐代二十八调理论体系研究》为民商务印书馆2006.6出版

.《中原文化大典·音乐卷》为民中州古籍2008.4出版

.《传统宫调与乐学规律研究》善武大学2010.8出版

.《中国音乐考古学》王子初教育出版2003.8出版

.(二)论文:(学者的多篇论文具有一种穿透的功力,令人荡气回肠。这样的团队

可谓强强组合。下面容不用再看了,批了。)

.国祭祀遗址青铜编钟初考敏《中国音乐》2007.4

.试论音乐文物的文化特征敏《中国音乐学》2005.2

.中原出土先青铜乐器论略敏《音乐研究》2005.2

.中原地区史前出土乐器的文化特征敏《大学学报》2005.2

.中原扁壶与胡夷乐舞敏《舞蹈》2005.6

.从杂剧雕砖谈北宋杂剧敏《科技大学学报》2005.3

.中原鼓吹乐的历史嬗变敏《艺术》2005.6

.中国音乐史学创新:观念的创新善武《交响》2006.4

.中国音乐史学创新:史料的创新善武《音乐研究》2007.3

.中国音乐史学创新:论著的创新善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3

.《吕氏春秋》先益后损生律的确定性善武《音乐研究》2009.4

.朱载堉和中国历史上的异径管律王子初《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2

.石磬的音乐考古学断代王子初《中国音乐学》2004.2

.略论中国音乐史的改写王子初《音乐研究》2006.3

.中国青铜乐钟的音乐学断代王子初《中国音乐学》2007.1

.叶县出土编镈王子初《文物》2007.10

.叶县旧县4号墓编钟的音律分析王子初《音乐研究》2008.4

.唐代二十八调体系中的四调为双宫双羽结构为民《音乐研究》2005.2

.三、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

.中原出土先青铜乐器论略敏《舞台艺术》2005.6人大复印资料全文

.《古代音乐文化史迹》敏文物2004.5,

.荣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5.5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为音乐历史、音乐艺术、音乐考古、历史文物专门研究人员及高校音乐教师,长期从事艺术理论、音乐教学、音乐研究、历史文化、音乐文物及文物考古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诸多与本课题相关的重要科研课题与前期研究成果,对本课题已作了较多方面的前期准备。同时在人员构成上体现了专业联合,学科渗透,知识互融,信息丰富之优势。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本课题承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民办本科普通高校,在近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一贯坚持品牌战略,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为使命,有着长期关注和研究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学术积累,为本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以先进的办学体制与灵活的办学机制、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和丰富的图书资料,加之与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以及位于省会的地利优势,为本课题提供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开放的学术环境。本课题采用整体规划,集体研究,分工负责,对于目标、过程、结果进行统一协调和规要求的项目管理方式。明确和落实每位课题成员的任务、目标、责任、措施及方案、计划及进度、时间安排、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以保证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与研究质量。

《如何能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