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条件黄壬来教授-圆照寺

黃壬來 教授

……………………………………………………………………………………………………………

經歷:

美國喬治亞大學藝術教育博士

……………………………………………………………………………………………………………

現任:

文澡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教授兼系主任

……………………………………………………………………………………………………………

專長:

藝術理論、藝術教育、藝術創作、研究方法

……………………………………………………………………………………………………………

經歷:

屏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主任、所長

曾舉辦四次油畫及水彩個展

南澳大利亞大學客座教授

鷹邀於2004INSEAAPAEC主題演講

……………………………………………………………………………………………………………

主要著作:

著有藝術與藝術教育專書論文研究報告約五十種

論文:以藝弘道-佛教經義與藝術教育的結合

論文:學校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

論文:生命教育研究的歷程

論文:遊心於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

論文:論生活藝術-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條件

參考資料:後現代藝術教育的立場、課程與教學

……………………………………………………………………………………………………………

論生活藝術-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條件 黃壬來教授

本文的主旨再於說明生活藝術的涵義,並討論內在美與外在美是生活藝術的精華,也是生活的旨趣,若能兼顧,可獲得美的人生。

論生活藝術

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條件

黃壬來

  本文的主旨在於說明生活藝術的涵意,並討論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形成方法。筆者藉由佛教六度的精義,闡述內在美的條件;再藉由環境設計的 原則,解釋外在美的要素。內在美與外在美是生活藝術的精華,也是生活 的旨趣,若能兼顧,可獲得美的人生。

壹、 前言

  世事紛擾,日新月異,欲求悅樂的生活,隨著時代的變遷,越來越顯得困難。美國著名文化學者凱麗﹒費德門(Kerry Freedman, 2004)曾指出:當代生活可說是充滿了複雜多變、含混不清與互相矛盾。本文之作,乃有感於此,以生活藝術中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為範疇,探討其形成條件, 以臻於悅樂的人生。筆者所論生活藝術,涉及如何從日常行為中獲得美感,又指涉如何從環境設計中獲得美感。因此,本文即從生活的修為與環境設計兩方面,說明追求美的方法。

  生活的修為方面,係依據佛教六度的精義,作為當前生活之指引,俾以從內在的角度,達到美的人生;在環境設計方面,則提供生活環境美化 的原則,俾以從外在的角度,完成美的人生。筆者將美的人生解釋為悅樂 的生命,美感則指心中所生之悅樂。文中探討六度的精義,乃依據佛教經典,除分析其原有涵義,並賦予新解,此本意在於視六度為手段,建構美的人生,故名六度美學;另外,本文討論環境設計,係以環境美化的原則 為主,故以環境美學名之。

  本文內容涉及宗教與藝術兩個領域,文中探討重點為宗教、藝術與生 活之關係。此緣由在於:

1.宗教與藝術的根源來自於人類向上提昇與超越的本質。

2.宗教與藝術的最終目的在於真善美。

3.宗教與藝術無時空之限制,且永無止境。

4.宗教與藝術反映人生,指引人生,豐富人生,且安頓人生。

5.宗教與藝術可相互增益,且相輔相成。

6.宗教與藝術皆與生活有密切關係,融入生活中的宗教與藝術,其教化人

 心之效果最佳。

  基於此,本文的論述即探討宗教、藝術、生活三者之間的互通與互補關係,以發現追求美的人生之方針。另筆者撰寫方式,兼採文獻分析與思辨,以詮釋生活藝術的內涵與條件;因此,本文之本質即屬見解性論文position paper)。以下先述六度美學,次論環境美學,最後綜述並結 論。

貳、 六度美學

  佛教弘法歷經兩千五百多年,其核心思想為三法印,且以六度為成佛 之手段。此二者之義理相通,具一貫性,有必要依序探究。在當代社會 中,六度亦具有特殊意涵,可作為尋求美的人生之指引。

佛教的「三印法」可以說是個人生命生長的典範。這「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無常無我的道理,是佛教對於宇宙人生與萬事萬物的解釋,也是一切諸法的總則。明暘法師(1995, 146-147)

解釋道:

  無常就是生滅相續之意,不但包括一剎那一剎那生滅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續的道理。世界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萬物有生住異滅,時時刻刻在新陳代謝,變化遷移,這叫做無常。無我是指對於人 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也找不到一個我可得,這叫做諸法無我,《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 相,無壽者相」說明四相皆空,無我可得的道理。

  眾生因有妄想執著的心,於諸法無常,執為真常,於諸法無我,妄執 有我,因此就產生了我見、我痴、我慢、我愛顛倒夢想的四種妄心,所以造業受報,依因感果,因果相續不斷,輪迴六道之中。我們要解脫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輪迴,那就要用無常無我的觀點,發心修道,斷苦惱因,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到了功行圓滿,就能夠了脫生死輪 迴,證得不生不滅、寂靜安樂的涅槃境界。

  這三法印的意旨在使個人自我覺醒,以恢復本真。事實上,即是在啟發個人的生活智慧,是一種開悟或解脫的功夫,也就是「覺」。「覺」的涵義就是認清自己,依自己的本質或因緣去發展,不執著且善待他人,這 就是佛家啟迪眾生善根與慧根的精義。

  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靜」,是指超越生死苦海,到達彼岸,離一切生 死煩惱。而欲渡生死苦海,到達彼岸,則必須藉助「六度」。「六度」亦 稱六法,梵語謂「六波羅蜜」,中譯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 定、般若。「六度」能度「六蔽」,即度慳貪、毀犯、瞋恨、懈怠、散亂、愚痴。其中布施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持戒係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戒律。忍辱又有生忍、力忍、緣忍、觀忍、慈忍五種境界。精進乃奮力向上,堅定不移。禪定為靜慮與寂照。般若即智慧。(參見明暘法師,1995般若係梵語,華譯為智慧。般若是正行,餘五度是助行。斌宗法師200143)曾說:「有般若故,自能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為五度的眼目,五度為般若所攝持……有了般若妙智去觀察鑑別,才不致盲修瞎行。經云: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依此觀點,般若顯為佛教 所倡導的重要法門。

  有智慧的修行方為正行,般若即為正行之規準;六度以般若為主要,有了般若自能圓修其他五度。修行不離人間,尋常生活中即可修六度,例如:家庭的經營即為人人皆可涉及的修行領域。身為孩子的母親,平日灑 掃庖廚,教養子弟,即行布施;恪守法令,即為持戒;逆來順受,以柔克 剛,即是忍辱;勤奮持家,正是精進;心性清明,沉斂靜慮,即為禪定;而事事依理判斷與抉擇,放下妄念,即為智慧。若能依六度而行,自然可 得悅樂,人生自然美麗。六度的時代意義與詮釋,應當不止於此,尚可應用於其他待人處事的各個面向。

  上述重生活修為的六度美學,旨在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悅樂,屬於內在美的範疇;而偏重生活起居的環境美學,則重外在形塑過程,其目的也在 於追求內心的安適與悅樂,惟屬於外在美的範疇,以下將討論此範疇。

參、 環境美學

  自古以來,環境設計即是眾人所重視的生活課題,尤其當代生活忙碌而混雜,眾人皆欲尋求安適的環境,一方面可增進工作或休閒的效率,另 一方面也可藉此產生美感。當前秉持「以藝弘法」的宗教建築、設計、儀 式與活動等,亦特別強調環境設計予人安詳與悅樂的感受(參見敬定法師,2002;黃壬來,2004)。綜合而言,不論是工作、居家、遊憩、弘法等用途,環境設計務必講究環境美學,殆無疑義。一般而言,環境設計若 欲令人產生美感,則需同時兼顧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環境設計需滿足基本需求

  環境設計的第一要務在於需考慮其實用功能,使該環境設計能符合食、衣、住、行、育、樂、工作、學習等的需要,如此,個人因基本需求的滿足,則易滋生美感,反之則否。例如,居家環境設計應包括客廳、衛浴間、廚房、餐廳、臥室、靜修室或讀書室,學校應有行政區、教學區、運動休閒區等設置;這些設置皆須採光與通風良好、動靜分明、安全無 虞,且各個空間盡其所用,使個人居住其中,知所行止,遂行其務。

第二、環境設計需符合形式原理

  環境設計除了需滿足基本需求以外,尚須符合形式原理。形式原理係 指運用造形要素以產生秩序的法則,運用這些法則於環境設計,通常會引起美感。環境的要素包含:線條、形狀、色彩、質感、調子、空間,將這些要素加以組合並呈現秩序的法則包括:反復、對稱、均衡、調和、對比、強調、比例、韻律、漸層、單純、變化、統一等。例如,校園建築採 用磚紅色外觀,配合深綠色喬木植栽,產生對比,可煥發生氣蓬勃之美;醫院採高明度與低彩度的淡黃色內牆,配合淡黃橙色的布簾,形成調和關係,可產生溫馨的氣氛;學校或公司統一的制服色彩與形式,即是單純與統一原理的應用,可生整齊而劃一的美感。善用形式原理,除了造成秩序 的美感,也使得生活亮麗許多。

晚近雖然興起後現代藝術風,強調多元主義、折衷主義與不協調的美感,觀賞者因而有多重解讀之反應(參見Efland, Freedman, & Stuhr,1996):惟其本質係對於刻板形式原理的反動,並非意味形式原理皆不再 適用。形式原理若能配合環境特性與使用之需求,仍能發揮其引發美感之 作用。

第三、環境設計應符合綠建築指標

  環境設計除了強調形式原理的應用,為因應環境保育的時代趨勢,亦應符合綠建築的指標,以兼顧藝術之美與生態環境之維護。所謂綠建築指標係依據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及善用有限資源所訂定的建築標準,包括:基地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日常節能、CO2量、廢棄物分類、污水改善八項。這八項指標融入環境設計,將使得整個環境設置呈現與大自然兼容並蓄之精神,不僅可增進使用者的舒適度,亦有利於大自然的永續生存。晚進興起的生態工法、綠色屋頂、法定建蔽率、自然採光等,皆是綠建築指標的運用實例。

第四、環境設計應兼顧人文精神

  環境設計除滿足基本需求、運用形式原理、符合綠建築指標之外,尚須兼顧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係指環境設計能關懷當地文化與社區,且與其有良好互動,包含:對於良好風土民情的敬重、適度的堪輿考量、和諧的社區互動等,凡非屬宗教、藝術、環保考量,而為促進良性社會互動者皆屬之。環境設計之所用為人,除實用性、藝術性、生態育成,人文精神亦 不容忽視;如此,始能引起美感,並與生活修為的美感,共同成就美的人 生。

肆、 結語

  美的人生係指悅樂的人生,如何在當代社會中保有悅樂的心靈,並進而完成悅樂的人生,實頗為重要。從上述六度美學與環境美學的詮釋與分 析,大致可歸納美好人生的方向如下:

  第一、台灣社會急遽變遷,當代人在這種情勢下,面臨追求人生意義的課題,以求得心靈上的自由與悅樂。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猶如烈焰般的 火爐,正是佛家所言的裟婆世界,其本質為苦,卻為離苦得樂提供轉化的 契機。此佛教所言「浴火清涼」或脫離六道輪迴之真義。

  第二、既然現實世界為苦,即應認清其虛幻不實之本質。佛教言現實世界一切事物皆因緣聚合,而無不變的自性(實體)。常言道:「浮生可 見如夢幻泡影,雖有相而終無;妙本難窮謂真性靈明,雖無相而常有。」即在闡述此一道理。雖然,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與緣起性空,其真諦在於說 明現實所見之虛幻,應藉由今生超越之。佛教所言「空」,並非一無所 有,其真義是指放下、革新、超越。「空」的主旨即促使個人恢復本真, 不執著於名色,不斷革新與超越,以臻於純淨之佛境界。

  第三、若明瞭佛教「空」的本質,為了離苦得樂,惟有依六度修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能對治「六蔽」,也是佛教三學(戒、定、慧)的具體綱目。當代紛擾不堪之情狀,惟有依 前述六度,戮力於生活中實踐,始能一心不亂,得大自在。六度之中又以 般若為首,以智慧導引善行,正是佛教教人「慈慧雙修」之本懷。當代人 若能於生活中,慎思明辨,時時布施,恪遵法律,堅忍不亂,精進不移, 沈著靜慮,始能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獲得美的人生。

  第四、除了生活修為以六度美學為本,並力行六度以外,尚須注重生活環境的美化。生活環境的美化係以環境美學為本,以符合實用功能、形式原理、綠建築指標、注重人文精神,作為環境設計之準則。若能兼顧生活修為與環境設計,可收相得益彰之效,且可增進生活的美感,獲得美的 人生。

  當代生活雖然複雜而紛擾,大家都在面臨生存的壓力,也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固然每一個人的根器與因緣各有不同,但若能掌握六度的精神,奮力而為,並重視生活環境設計,如此兼顧內在美與外在美,心靈即得自由與悅樂,可成就美的人生,達到生活藝術的最高境界。

伍、 參考文獻

1.明暘法師(1995)。《佛法概要》。台南:信光印經會。

2.斌宗法師(200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台北:弘毅。

3.敬定法師(2002)。《法筵》。高雄:九華圖書社。

4.黃壬來(2004)。以藝弘道-佛教精義與藝術教育的融合。載於圓照寺編《得渡鼓

  鐘》(頁187-224)。高雄:九華圖書社。

5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 ( 1996 ).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irginia: NAEA.

6Freedman, K. (2004). Teaching visual culture. NYC: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条件黄壬来教授-圆照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