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

(送审稿)



根据《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

(一)主要成就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加强。近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在大力提升办学硬件条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与教学奖励,较好的理清了学校各部门在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分工与职能边界,较为有效地引导了教师投入教学、服务教学,开展优质教学。学校召开了第六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安徽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突出业绩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经费投入,不断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2.专业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本科专业21个,现有88个本科专业,涵盖了10个学科门类,打造出一批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新增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7 个、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5个;新增中外合作办学与联合培养专业5,学生生源国新增17个、招生专业新增8个;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拓展非学历教育。

3.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丰硕。通过建立健全辅修、转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等制度,推出了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研究生培养计划等举措,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深化与相关行业部门合作,推进考核评价改革,提高学生学业修读效果;通过认真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着力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彰显。“十二五”期间,学校获批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5项、省级振兴计划项目65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24项,实现了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全类型覆盖和集体项目的全校性覆盖;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单位”,得国家级项目立项370个;获批全国高校“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21项,位居全国高校列。

4.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共培养了博士毕业生158名、硕士毕业生6130名、本科毕业生28625名,其中,本科生招生规模保持稳定,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本科生课程平均学分绩点达2.99,英语四级、六级平均通过率分别为77.9%50.6%,年均考研录取率、初次就业率分别为24.5%94.8%;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学生近12000人次,五年来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200多项;学校成功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6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称号,荣获省政府授予“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高校仅2所)称号。我校入选全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9篇,位列省属高校首位。我校留学生在“汉语桥”比赛中获全省第一并入围全国30强,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进一步提高。通过“国培计划”项目,培训提高了近9000名中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素质;承担了各类委托培训项目100多项、参训人数达一万多人,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1年,学校荣获“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学位点规划与建设系统性不够,结构与布局仍不尽合理。专业、学位点建设标准不够明晰,新办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传统的优势专业有弱化的趋势,特色不明显,部分专业、学位点设置与学校发展定位不尽吻合;重申报、轻建设,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专业与课程少,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偏小,发达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偏少,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力不足。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力度不够人才培养存在同质同型现象,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中外合作办学推进力度与规模不够;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专业学位更应该突出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未能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德育、体育及美育等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未能很好实现;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远程继续教育发展滞后。

3.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健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尚未有机融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待更新,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提升研究生教学规范不足;课程分类建设标准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学业考核和评价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专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尚需进一步明确,论文开题、初稿至定稿等写作与指导过程监控不到位;少量导师责任意识不强,致使有些学位论文不够规范;学位点负责人责任意识不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够,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偶有发生。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家正在推行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高等教育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面临重大调整,高校在人才、生源、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培养竞争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学校必须顺应发展趋势,以更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更加注重彰显特色,以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发展契机,牢牢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双一流”建设的机遇,“招进来”与“走出去”协同推进,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三、“十三五”期间发展思路与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建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全校人才培养的合力,不断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的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远程继续教育,稳步发展留学生教育。到2020年,普通在校生规模基本稳定在2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2000人左右、研究生5000人左右,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力争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1:1的招生培养目标;继续教育的学历教育达15000人左右;在校留学生数达400人左右,其中学历生占50%

四、“十三五”期间主要举措

(一)学校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价体系向人才培养倾斜

1. 全体师生要统一认识,为人才培养工作注入灵魂、思想和情感,真正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改革核心地位和教学建设优先地位。

2. 学校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学建设与发展需要

3. 改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用期满、试用期满教师入职、奖励评审、导师遴选等相关考核工作内容与标准,进一步突出教师的人才培养成效与能力在考核中的作用。

4. 完善学院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分值比例。

5.改善留学生办学条件,充实留学生汉语教学师资队伍。

(二)优化专业与学位点结构

1.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学位点结构与布局,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凸显教育类、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完善专业设置标准,严格控制新专业申报。

2. 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凝炼专业特色,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专业;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推进与认证相关的学院按一定比例开展专业认证自评,推进3-5专业开展国际专业认;确立学校品牌专业,将评估结果与资源分配相挂钩

3. 抢抓学位点增列的机遇,积极推动3-5个学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点,4-6个学科申报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3个左右专业学位授权点

4. 积极开展学位点动态调整,优化学位点布局。提高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扩大优势学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减少就业率低、培养质量不高的学科招生规模。

5. 强化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本科学位点建设,明确学位授予权和专业负责人,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国际影响力。

(三)深化招生就业改革

1.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加大优秀新生奖励力度,着重提高生源质量,力争实现本科生录取平均分位于安徽省省属高校前列、研究生一本录取率50%的目标。

2.跟踪招生改革政策动向,调整学校招考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录取机制;开展博士生“申请--审核”制招生方式,探索创新人才选拔模式。

3.加强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专业化与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努力提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满意度。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学分制改革,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教师和学院“三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三个主体”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构建师生知情学校发展、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学校运行的体制机制,畅通师生建言献策的渠道。

2.完善专业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作用,健全以专业为基本单位、专业负责人引领专业建设、团队成员共同实施的“教、学、管”一体化工作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机制。

3. 深入实施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经验推广,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拓展热门专业办学资源,提高学生专业选择的自主性;加强辅修专业教学管理,扩大学生覆盖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4.加强与国(境)外高校合作联系,积极拓宽学生合作培养的渠道和途径;建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提高合作办学的系统性,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国(境)外先进办学理念与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力度。

5.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精选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与学分制管理相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与平台,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建设力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

6. 遵循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建立符合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行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力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加强对校外兼职导师的聘任和管理,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待遇。

7. 根据分类培养机制,调控研究生招生结构,加强一级学科招生权重科学定位分类培养目标分类设置课程深化课程改革

8. 探索在留学生教育中实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1.进一步贯彻育人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综合育人功能,完善“三个课堂”教育教学体系,进一步明确三个课堂功能定位和联动机制,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对课程体系设置、设计、组织、评价等环节全过程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

3.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学生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管理,着力构建“部门指导、学院负责、学生自主”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

4.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课程群建设,建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加强课程群教师队伍梯队建设。

5.继续深化过程化课程考核改革,建立侧重于过程性评价、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6.深化思政课等公共课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完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7.着力推进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专业制定实践课程教学与考核标准;探索实施实践教学小学期制;落实实习指导教师“驻点指导”制度;提高见习、实习和“三助”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

8.加大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进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大力加强优质网络课程建设,录制教学名师优质课程录像,建立全校课程资源网络平台,面向不同学历和层次学生开放,并借此平台将服务伸展到安徽省教育需求的各个角落

9. 根据专业课程性质的需要,推进“小班化教学”。

10. 继续实施专业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工程,打造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础性作用。

11.加大学位点内涵建设。进一步落实学位点负责人和导师负责人制度,加强导师培训,建立导师队伍的进出机制。制定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12.修订汉语言(留学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探索该专业的学分制改革。完善留学生管理机构,设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招生办公室、教务办公室,配备相应专职管理人员。

(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1. 参照审核评估的范围和要求构建适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标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毕业生中长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监控,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修订完善各类学位论文标准;全面实施学位论文的查重、盲审制度,改进研究生管理系统,加强审核论文写作和指导过程(从开题、初稿到终稿),将之纳入申请论文答辩的审查环节;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推进学院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位点的自我评估。

4. 加强继续教育和留学生学历教育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落实工作,制定留学生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积极构建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断提升培养培训的水平和质量。

五、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保障。厘清学校各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边界,学校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学院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2. 加强制度保障。做好人才培养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全面梳理出学校人才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科学规范,确保“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如期完成。

3. 加强经费保障。确保人才培养经费逐年提高,增长比例不低于学校总经费增长比例;完善教学激励奖励机制,加大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力度;优化学院经费分配办法,将经费分配与鼓励、引导教学改革与建设相结合。

4. 加强师资队伍保障。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建立健全高校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双向交流机制,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实践教学教师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使教师的技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鼓励支持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有效拓宽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能力。

5. 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加强教室、实验室、实训实习场所和基地、体育场馆等建设,有效改善教学条件;科学筹划,提高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采购招投标质量,优先满足教学建设与发展需要;打破部门间、学院间的壁垒,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集成共享。

《安徽师范大学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