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水砚:千年传统技艺的现代产业探戈
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易水砚产于古易州(既河北易县),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故有"易南端"之说。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 改革开放以来,易砚在龙头企业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的带动下长足发展。易砚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和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张淑芬等领军人物的带领下,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易水砚在继续传统雕刻工艺的基础上突出艺术性、观赏性、收躲性,并向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产品由单一的龙凤砚发展为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英雄人物、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数十个系列上百个品种。还开巨砚制作之先河,设计制作了《回砚》《中华九龙巨砚》和《中华牡丹砚》等巨砚,分别收躲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等。
易水砚是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易州志》载:“砚台,产于台坛村”,“石质不亚端溪”,“砚石有紫、绿、白诸色,质细而硬。为砚颇佳。”易水砚产于古易州(既河北易县),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唐朝曾赐易州制砚大师奚朝以国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随后李廷圭又将技艺传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广东端西,出现了歙砚和端砚。而易砚也久盛不衰,故有“北易南端”之说。唐诗赞曰:“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适忆最深处,应名著石人”。到了宋代易水砚更为赵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宫庭贡品中名砚之首。鉴赏家赞易水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明代鉴赏家赞易水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这是古人赞美易水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砚的绮丽诗篇。千百年来易水砚以其天赋优等石料和独特艺术风格名扬天下。 易水砚取材于太行山区的西峪山,石料是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还点缀着天然碧绿或淡黄色斑纹,甚至暗紫、碧绿等不同色彩呈页状叠积,俗称“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泽,细润如玉,质刚而柔,是制砚的最佳石料。制砚师们用传统的平雕、浮雕技法,根据石料形体及纹饰,雕出人物、花草、龙凤、鸟虫等。其中有“二龙戏珠”、“九龙戏凤”、“龙凤呈祥”、“龙凤朝阳”、“神龟献宝”、“水漫金山”、“福寿双全”、“苍龙教子”、“金龟献寿”、“八马俊图”、“五龙戏珠”和“十二生肖”等具有民族色彩和风格的画面。易水砚随料定型,顺理成章,刀法精细,形态逼真。 1

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具备砚石所要求的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四大条件。易水砚做工精细,造型古朴,典雅大方,古色古香,不但是文房四宝之一,还具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易水砚为世代书法家和收藏家所珍爱,曾多次被评为全国高档名砚,但近几年总的发展趋势出现停滞状态。
挖掘底蕴 古砚新辉

“一方在手转乾坤,清风紫毫酒一樽,醉卧黄龙不知返,举杯当谢易水人。”唐代大诗人李白倾情表达了他对易砚和易墨的钟情与赞叹。据说,此诗是李白来到易砚产地黄龙岗后有感而作。而当我们参观易水砚展厅时,也深深地沉醉于它的美、它的雅、它的厚重、它的莹润……
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首届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和公司董事长张淑芬煮茶待客,给我们讲述起延展千年文脉的易砚显赫身世和它的前世今生。
易砚(奚砚产于易县(古称易州的易水河畔,是我国名砚中的瑰宝。据传,易砚始于战国,盛于唐宋,为历代宫廷贡品。《墨史》载:早在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就继承了唐代墨官祖敏的松烟制墨技术,并在易水终南山津水峪发现了“奚砚”,即现在的“易砚”。五代时,奚超之子奚庭圭被南唐皇帝授为“墨官”, 并赐“李”姓,由易州迁居歙中,成就了“徽墨”、“歙砚”。“至今,我们到了安徽老胡开文墨厂还能看到一副这样的对联:‘传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绝’他们默认自己是易砚的支脉,根还在易水河畔。邹洪利介绍道。古砚研究专家认为,易州制砚技艺曾辗转传播至广东肇庆,影响带动了端砚的发展。中国北方以易砚为代表,因而行内一直流传着“南端北易”的美谈。
易砚是中国砚之先师,更有出土文物为证。2006年南水北调易县段文物保护发掘工程中,从古墓中出土了一组东汉时期的石黛板,专家认定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易砚,表明易砚至今至少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于其它名砚四五百年。邹洪利对易砚及其它名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还编写出版《中国易砚》一书,促进易砚的发展。
史料和出土古砚证明,易砚在中华制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影响和贡献超出了“四大名砚”。萧萧易水、巍巍狼山孕育了传世名砚,也造就了新一代制砚名师。近两千年来,易砚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天赋的优等石料享誉海内外。
时光荏苒,如今的易砚早已不是古时的深闺少女。易砚的当家品牌和杰出代表易水砚更是名扬天下,驰名中外。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河北文化艺术展台上,易水砚以其完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涵吸引了中外游客的目光。而一位柔肩担砚道的中年女企业家更是引人注目。她头头是道、烂熟于心的讲解令围拢在易水砚展台的许多中外朋友赞叹不已,她就是易砚的领军人之一,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能够让古老的砚文化绽放新蕊,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总经理邹洪利夫妇功不可没。如今,易砚,这个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古老砚种,与中国的文化产业一2

起经历了变革和发展,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撑下,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实现了砚传统文化产业化的蜕变。
名牌产品 赢得市场
“南山飘素练,晓望玉嶙峋。遥忆最深处,应多著石人。”这是古人赞美易砚石像玉一样晶莹和艺人精心雕刻石砚的诗篇。作为当代“著石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首届中国制砚艺术大师邹洪利坦称:“自己传承这门历时近两千年的古老艺术,就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将它发扬光大的责任。”易水砚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发墨快,不伤笔毫,墨汁滋润而不易蒸发干涸,其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体之厚重均闻名遐迩。现在的砚台已渐渐远离实用性,艺术性却发挥到极致,这也是易水砚深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新卖点。
同其他的民间传统工艺一样,易砚工艺在改革开放前曾与文化市场离得较远。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易水河,背靠狼牙山的制砚人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许多人依靠生产加工易砚而发家致富。在易水砚闯市场的初期,产品粗制滥造、只顾赚钱的现象曾经出现。制砚艺人忽视了对易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制砚业误入了不顾质量追求订单的歧途。1992年,作为当时易县最大易砚企业的易县工艺美术厂因产品单一没有市场而陷入倒闭的困境。对易砚文化情有独钟的张淑芬、邹洪利夫妇,抓住企业改制的契机,并购了易水砚商标,吸纳了优秀制砚人才,用集约式发展模式打开易砚市场,集培训、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燕下都易水古砚厂(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前身开始发展壮大起来。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南北方各砚种之间技术、理念和人才的交流融合也在不断地进行。
近年来,“易水砚”作为一个品牌可以说是“一枝独秀”,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产品不断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广州、深圳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易水砚荣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2001年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赠送20余位国家领导人和77位国家代表团团长。2006年,《二龙戏珠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邹洪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 “民间工艺美术家”。同年,易水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10月,易水砚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3
《非物质文化遗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