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问题1: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要 点】(1)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2 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

作为核心素养的载体与体现,学科核心素养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只有深入理解了学科核心素养,才能准确理解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为即将全面铺开的新课程标准及其教学提供充分的准备。

从基础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基础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该学科的基础性学习密切关联,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所以,素养关注的不应该是以题海战术为基础所形成的应试经验,更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回避与逍遥。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历程、学科的教学推进,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关注的正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可以得到培育和塑造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要将学习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关心他们记住了多少固化了的条目。这种目标的设计,应该是基础性的,面向学习者成长的全过程,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其持续产生影响的。

从独特贡献的角度来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其重点是强调核心素养的学科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繁杂,教育课程门类繁多。如何将这么多素养,通过这么多课程,整合到学生身上,成为一种具有整体性的学生素养表现?有的研究者就曾经提出这样的担心:每个学科都要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汇总到学生那里,会不会成为负担?这是在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关系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学科价值,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我认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各个学科必须从自己的特性中提取本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最有价值的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核心素养突出的应该是学科价值的个性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可以从素养和学科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素养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性作用在学科意义上的呈现;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的育人功能与学科价值的有机结合,是该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所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学科的沃土,也不能抛弃基础性的育人价值。

问题二: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会有怎样的变化?

1.基于问题情境。当下的课堂中显然不缺乏问题,甚至可以说经常是问题满天飞,但是这些问题是学生需要的问题吗?学生对它们有兴趣吗?这些问题解决的路径应该是教师给定的吗?问题及问题之间有思维的关联吗?提升思维、激发兴趣,是核心素养视野中对课堂问题情境的要求。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一个充斥低思维含量的课堂中有可能实现吗?在一个没有兴趣的课堂中有可能提高吗?在一个求解路径都被设计好的课堂中,有可能经历真正的独立思考吗?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的问题,应当开放寻求问题解答的路径方式,而不是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一步不走任何弯路地直通答案。这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有可能让学生保持兴趣与激情,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才有切实的抓手。

2.凸显人文属性。语文是人文学科,学习的过程有独特的人文性。这里的人文不仅指人性、文化,还包括审美、情意、道德范畴。可以说任何一篇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不是学习的最终指向,语文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人文化成,以塑造理想人性。《易经·贲》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的是理想人性;文就是纹,表示划道道,留下痕迹。文而化之,指的就是这种培养理想人性的过程。理想人性是什么?就是精神,就是心灵,为什么知识型、技能型课程不行,就是缺了统摄知识与能力的精神和心灵。这个心灵的作用,就是要让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发展为一种共生关系。因此可以说,核心素养视野中的课堂教学中,人文属性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的、机械的思路,它是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比如背诵诗歌,既是积累,也有想象,也有炼字用句之妙,也有情感,更有人生体会和文化熏染。把任何一项割裂出来忽视其他,就不是人文。

3.重塑学习活动。这里的重塑不是抛弃原有的识字写字、读书、习作、背诵等学习活动,而是在设计这些活动时,就要考虑到并挖掘出其中的多重价值。最为基本的识字写字活动,如果不挖掘其中的感受力、直觉思维、形象性等因素,就变成了机械的动作训练,学生学起来不仅厌烦,效果也很差。素养是养成而不是灌输的,所以语文课上必须要有活动,思维的活动,语言的活动,肢体的活动。学生需要有接触语言、使用语言、感受语言的直接经验,需要有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反思自己的心灵体验,才可能建构出自己的语感图式,才可能在阅读、书写、交际中使自己的语感图式得到丰富与发展。为什么知识型、能力型课程要变革,因为灌输和训练都是来自外部的要求,内在的需求没有被关注,生长的活力没有被激发。现在的课堂中也不是没有活动,但是活动中的多重素养意涵不够,往往失之单一,不够综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轨迹确定性太强,不确定性易被忽视。

4.保持学科张力。只要一涉及活动,就势必会超出语文学科的范畴,不仅是知识、能力,包括学生的情意、态度、品格等等都会在综合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这些还是语文吗?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中,它们是。核心素养的理念,是超越分科教学的思路的。每个学科各管一块儿,是无法形成核心素养的。因此,虽然我们提语文核心素养,但我们教育的是整体的人,是期待能够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學科核心素养恰恰不能是仅仅局限于学科的,它还具有跨学科的乃至综合各学科的张力,那就是整体的核心素养。语文学习是不是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语文学习过程,是不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与发展意识?又是不是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更期望能将所学运用于现实生活,参与学生的现实改变?这三个方面就是当下提倡的核心素养的三个基本维度。因此,语文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拓展,书本阅读与生活体验,经典传承与现实思考等,都是张力的结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语文的课堂教学,要在其间穿越,要向四面八方打开,要有学科思维但又不拘泥学科边界。

《什么是学科的核心素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