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教案

【考纲解读】

“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包括如下四个考点:

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发掘作品意蕴,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发掘作品中所表现作者的思想、意识、情感;二是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引发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创意解读文本,包括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前者注重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我们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倾向,透过作品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指向;后者注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谈自己的对文本观点活作者意图的认识

【典型例题1

例如《耕作的诗人》第3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问作者为什么要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或者说作者的目的何在。通读全文,我们基本上可以罗列如下要点:1、为了表明托尔斯泰与那些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第1段);2、为了批评当时把写作与日常的劳作绝然分开的创作风气(第5段);3、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表明作家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来自于“土地”(第6段);4、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高度颂扬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伟大(第4段),以及他的写作态度与创作方式(全文)。

【典型例题2

例如《立方主义》第3题:作者开始“觉得中国人有曲线美的实在很少”,似是欲求而不得;之后却认为“这是诬妄之谈”,提出“中国人何尝没有曲线之美”,似是曲线美已颇为盛行;最后又发出“可怜的是立方主义的艺术家哟”这样的感慨,大有为立方主义鸣不平之意。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你有何看法?请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作简要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意解读文本”。题目先对文章的三层意思作了概述,也提及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但始终没有明确“曲线美”和“立方主义”的含义(这也是此题解答的一个障碍)。要求考生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谈自己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的看法。审题必须清楚,一是结合选文大意和社会现实两个方面,二是谈对于曲线美和立方主义两个方面的看法,四者缺一不可。

【典型例题3

例如《鹰祭》第2题:文中两次写到作者手中紧握石头,前后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掘作品意蕴”。尽管题目考查的是文中两处类似的细节,但是细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情感倾向必须联系整篇文章的主题来作答。“前后有何不同”,不同的不是手、石头或“紧握”的动作,而是作者“紧握石头”的原因以及动作体现出的情感。把两次紧握石头的原因和情感结合起来,也就发掘了语句的意蕴。

【典型例题4

例如《鹰祭》第3题:草原鹰“从不知道怯懦和失败”,正是这种对胜利的追求使它无畏的战斗,但她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了胜利而丢失了性命,你认为值得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文章作者对于鹰的这种做法明显是肯定的(倒数第2段),我们的看法是对作者价值判断的评价。因此,第一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谈起;第二要联系实际,即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怎样对待追求、对待失败、对待生命,甚至是我们需要怎样的道德观、价值观等。

【典型例题5

例如《造心》第3题:文中说“我们的心,是长久地不知不觉地以自己的双手,塑造而成”,又说“当以我手塑我心的时候,一定要找好样板,郑重设计,万不可草率行事”,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说法的异同?

【解析】这道题涉及到理解文章重要语句,当然也离不开发掘作品意蕴。理解句子含意必须结合文章主旨——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则。本文的主旨就是“我手造我心”,题目中两句话都在强调这一点,只是第一句侧重于我手造我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长久地不知不觉”),第二局侧重于造心应有正确的目标(“一定要找好样板”)且态度要严肃认真(“郑重设计”“不可草率行事”)。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