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19496月正式命名为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解释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语文课程的性质: 5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目标设计的特点 8

一是“九年一贯制”设计,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十条)和阶段目标(四个学段)两部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整体性与阶段性特点。

二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商与情商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能力与人格健康并重。

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

(二)语文课程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目标共十条

前五条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后五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总目标的特点:

其一,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二元”性质。

其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性。

其三,体现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三)从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

识字写字目标

阅读目标

写作目标

口语交际目标

综合性学习目标

四、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目标

(一)高中语文课程特点: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二)总目标(教学目标) 13

积累·整合:围绕目标,加强积累;在积累中,注重梳理。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学习方法,多样性,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采用适当方法。

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阅读,品味,感受,发展。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自然和人生,珍爱,热爱;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祖国语文,中华文化,陶冶性情,高尚情趣,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根据目标,选读,对话。 阅读,思考,领悟,探讨;思想行为准则,人生理想,使命感和责任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交流和思想碰撞,相互切磋,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认识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发展。文化意识,优秀文化遗产,多元文化,当代文化生活,文化现象剖析,先进文化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学习范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注意观察,学习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兴趣和激情,探异求新,新的学习领域,新的方法,思维创新、表达创新。多角度多层次阅读,优秀作品常读常新,新的体验和发现。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看法。勇于提出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一、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四点)对其的理解是小点 18-24

(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凸显人文性

增强实践性

遵循母语学习规律

(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四)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第三章 关于语文教材

一、 语文教材的功能 (细化)

(一) 智德启迪

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养,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古今中外的,记叙议论的,文学的,非文学的,都反映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教学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语文教材尽管不是智力的训练材料,但是,典范的语言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等等。教学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语文历练
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叶圣陶的话明白地说出了语文教材的特殊作用:历练的凭借。

(二) 语文积累

语文积累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我国古代,读书很注重熟读与背诵。要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词的一些格律之外,还要诵读大量诗词名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学习写文章也是如此,要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反复诵读。这种苦功夫,过去我们曾一律贬之为“死记硬背”,现在看来,并不尽然。

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语汇丰富,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日后提笔作文,就会文思泉涌、如有神助,许多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近、十分合宜的字、词、语、句和结构方法便会不召自来,供你选择,供你灵活运用。

(三) 知识扩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一条是学校学习。后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政治获得政治知识,学理化获得理化知识,学史地获得史地知识。

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更有关于社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而且通过大量优秀语文作品传递出来的百科知识,往往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二、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

范文系统(课文):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

知识系统: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从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 (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

实践活动系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动口、动手、动脑。这种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指导。

助读系统: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就是助读材料。

三、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结构类型

(一)分编型

分编型教科书,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素按不同的性质分别编制成几种教科书。

分编型的教科书有优点,也有局限。

它的优点主要是:眉目较清楚,序列较分明,系统性也较强。

其局限则在于:多套教科书不易配合,想求得教学上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比较困难。

()合编型

合编型教科书,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多方面的内容合编成一套的教科书。

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点是:教师使用一套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综合效应。

其局限是: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第四章 语文教学设计

一、 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 34

整体性原则:

一是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整体服务的,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则要兼顾几个层面的目标: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段目标);每册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目标,如一个单元、一篇课文、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是形成整体教学思路。要综合课文作者写作思路、教材编辑设计思路、学生语文学习思路,设计出适合学生理解与掌握的总体教学思路。

实效性原则:

教学设计追求教学的有效,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在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抓住教学的中心环节。

在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上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要选用恰当的教学媒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操作性原则: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可操作、可检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师生的活动要具体、明确。

在教学的测评上要可测量。

二、 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 3

理解语文课标理念:

首先,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树立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语文教学的设计者的思想。

其次,理解课标提出的几个理念,树立语文教学设计的语文素养观、语文实践观等。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增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等内容。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安排学生更多地接触文本、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等。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钻研教材内容:

统观全套教材,把握整体要求。

熟悉整册课本,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灵活运用教材,发掘教学资源。

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学生学习新任务的预备状态或先决条件(现有状态,如有没有“进入”的障碍)。

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娴熟于心或是一无所知。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学习愿望、毅力、动机、兴趣、时间精力投入的可能性)。

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习惯、方法、策略及风格)。

三、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40

1、准确

设计目标要对两个要素有准确解读,一是教材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学生能否达到教材的要求?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达成十分重要,忌设计的错位和虚设。

2、具体

设计目标要具体到知识的某一个点、技能的某一个点、能力的某一个点。忌目标设计大而空。

3、适度

设计目标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课时的教学目标一般以两到三个为宜。忌目标设计的多而杂。

4、简洁

目标的表达要准确、简洁,干净利落,以短句为上。

四、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

1、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指的是学习者,即学生。

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2、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表示方式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五. 语文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 44

教学重点确定的标准:

1)最基本的。即基本性知识,如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

2核心的。即它在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居于核心的层次或地位,因而能支配或影响知识的其他方面或部分。如一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一句问话的真实含义等。

3)最主要的。教材内容有主次之分,如主要章节、主要段落、主要问题、主要人物、主要词语等,应作为重点处理。

4)最有用的。有些内容虽在教材内容体系中不是主要的或基本的,但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却有着重要作用,也可作为重点来处理。

5关键的。即对实现教学目标起到举足轻重作

六、语文教案设计 58

(一)语文教案设计的类型

1、根据繁简程度划分

1)详细教案

内容周详全面,近乎于讲稿。

2)简明教案

简称“简案”,又叫教学提纲。

3)微型教案

也称卡片教案。其内容只涉及最基本的教学步骤和简明的板书。

七、语文教案的整体结构一般分为两大部分:

(了解)课题计划:课题计划指教学一个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整体计划。

1)课题:单元或课文、作文的题目。

2)教学目的

3)课型:综合型、单一型。

4)重点难点

5)教学方法

6)教具

7)课时安排

课时计划:课时计划指一个课时的教学计划。

1)课时:本课时是整个课题教学中的第几个课时。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5)板书设计

6)教学后记

除此之外,教案中还要注明日期、执教教师、年级、班级等

八、教案编写要点 61

目标明确

内容充实

重点突出

思路清晰

衔接自然

方法灵活

留有余地

第五章 阅读教学 130

五. 阅读能力的构成

(一)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中学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二)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的中心环节。真正的阅读是从理解开始的。

阅读教学中对于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意义构造、表达方法的领会和质疑,是培养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鉴赏能力

鉴赏也叫文章鉴赏,一般认为是指对文章的鉴别和欣赏,是人们阅读文字作品(主要是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不仅包括对所读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认识,而且是对所读作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相互交融的心理过程。

(四)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作出的鉴别、判断和评定。是对读物作出主观认识的评判,即对它的性质、价值、精确性、真实性作出判断和评论。

阅读评价,首先是对读物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或知识内容的评价,然后才是对作者反映这些生活内容和知识内容的态度及处理方式的评价,或赞成、或反对、或同情、或嫌弃、或接受、或排斥,这种能动反应的理性化,便是对作品的评价。

二、阅读教学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二)提问的技能

(三)结束的技能

(四)板书的技能

四、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讲都是一分为二的,它们各有其积极方面和不足之处。

2、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要求在教学中全面地、整体地、辩证统一地看待教学方法。

3、灵活性原则

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教学活动的多变性,决定了教学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组合,使之发生随机变化,从而发挥最大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己擅长的教学技巧,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教学方法的创造。

五、朗读的标准和要求

①正确

正确是朗读的起码标准和基本要求。它要求朗读时发音正确、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句读分明;还要求不添字、漏字,不重复颠倒,基本上能控制语调和节奏。

②理解

理解是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要求朗读时能较好地传情达意,读破句,掌握字、词、句、段,以至全篇的意义,并能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流畅

流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读得熟练,读时语气连贯、速度适宜、节奏恰当,顺畅流利,没有感,并能明显而准确地读出文章的语气。

④表情

表情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它要求在朗读时能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基本情调,掌握文中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并能恰当地辅之以表情和动作。

五、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类型

1.讲的方法: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必要手段。

讲的类型:讲述法;讲解法。

讲述法的特点和作用:以口、耳为主要媒介,侧重于陈述(叙述事实材料)和申说(描绘所讲对象),教学中以“传道、授业”为主。

学生有获得某些知识的欲望,而又处在求而未得、心愤口的状态(愤,心求通而未得之状,努力发愤要弄清问题而未弄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心里想说而口却说不出,启,开其意,发,达其辞)。

讲解法:指教师的解释和解说。诸如解释字、词的形、音、义,辨析其用法,分析句子的含义及解说语文知识方面的概念等。

特点和作用:侧重于释义析疑,以“解惑”为主,具有某些独特的教育意义。如对有些文字的写法和读音,特别是那些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要指出错误的原因;对生疏的词语要诠释含义,说明用法和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概念,要揭示含义,阐明用法等,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模糊到明确。

讲授法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1)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控制,使教师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局限

1)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因此教师得到的反馈就少,难以恰如其分地调节教学进程。

2)又因为教师讲得多,学生及时消化困难,需要有一个“反刍”和巩固的过程。

3)再者由于主要是教师讲授,如果教师忽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形成“满堂灌”,成为“注入式”

2.议的方法:提问法;讨论法

提问法,又称谈话法、问答法、疑问法、析疑法等。特点是以师生的相互问答为主要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提问法的价值与局限:

价值

①能够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形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

②学生有提问的机会、分辨的余地,利于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③利于训练口语,养成说话能力。

④既有从教师到学生的信息通路,也有从学生到教师的信息通路,教师能够随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方法或进度。

局限

①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一次问答只限于教师和一个学生间的问答,这就可能形成只有少数学生积极,多数学生处于消极状态。

②不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也不利于保持知识。

举例:《春》绘春部分,提了15个问题

问题:

①问题过多,有些缺乏意义,如④⑤。

②问法单一,不能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新鲜刺激,如⑨⑩⑾。

③问题笼统,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言语作细细品味,如⑿⒀。

第六章 诗歌教学

一、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般要求

1、解读教学与鉴赏教学

解读教学:解决“懂不懂”的问题。

——作品写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

——“我”从这个中获得了什么?(“我”是如何理解作者所写的“这个”的?)

鉴赏教学:解决“喜不喜欢”的问题。

——你觉得作品什么地方好?(给你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这个地方给你具体什么感受?(你对作品这些地方有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地方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受?(这个地方为什么好?)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

“认知教学”主要指向知识(文学原理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体裁知识以及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一些生活性知识)。

“训练教学”主要指向方法(各类文学作品阅读方法)。

“体验教学”是文学作品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生活体验和审美体验,前者是指对文学作品中写到的生活情境的体验,后者是指对文学审美特征的体验。实践性、过程性、亲历性是它最主要的特征。

“体验教学”的具体方法:

1)朗诵。

2)互文阅读。

3)生活经验的回忆和再现。

4)其他艺术形式的引入。

5)游戏活动。

6)述说。

第七章 文章阅读教学

一、文章阅读与文学作品阅读的不同

1、文章与文学的功用不同

文章是实用的,文学作品是审美的。

文章是真实的,文学作品是虚构的。

文章的写作者大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并且与文章写到的“我”是一致的。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作家,文学作品写到的“我”常常不是作家本人,而可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一个“叙述者”,或“抒情主人公”。

2、阅读文章与阅读文学作品的需求不同

首先,阅读者的身份意识与身份认定不同。

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只有一个,就是“读者”。

但文章的阅读者不同,每一个阅读者都以一个特定的身份来读这个特定的文章,这种对应关系,是由特定身份的人与这个特定的文章之间的实用关系决定的。

其次,阅读者的心理定式不同。

文学作品的阅读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把自己置身在文学作品中写到的人和事之外,这种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是文学审美功效的前提。

但是文章的阅读者读文章的时候,是让自己置身于与文章所写到的人和事处于同一个环境中的。文章阅读者的心理定式是:“我”所读的文章与“我”有关系。

再次,阅读者的阅读行为不同。

文学作品是用来审美的,文章是用来运用的。

文学作品阅读的心理行为特征主要是体验,就是以己心体贴他人之心,其最高境界是“走进文本”,与作品形成心灵共振。

文章阅读的心理行为特征是认知,是把文章当做对象来分析、概括、评估、反思的,其最高境界是对文章的加工改造,以使文章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

第八章 写作教学

一、作文教学过程

作文计划的制定、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是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有机环节,构成了作文教学的完整过程。

作文计划的制定,规定了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的方向;

作文指导是作文批改、作文讲评的依据和前提;

作文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发展,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和准备;

作文讲评则是作文指导、作文批改的总结和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前指导应适度: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分别给两组学生看。不过,在看照片之前,对两组学生说了不同的话。实验者对第一组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恶习难改的人;实验者对第二组学生说,这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然后要求两组学生同时描写照片上的人的肖像。

第一组学生是这样写的:照片上的人,深陷的眼窝,流露出凶相,一副向外翘起的下巴,显示了他在干罪恶勾当时死不回头的决心等。

而第二组学生这样写道:他深陷的眼窝,流露出深邃的思想,向外翘起的下巴,显示了他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等等。

为什么同一张照片,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印象呢?这是心理定势在起作用。因此,写前指导既不能失之过简,也不能失之过繁,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像的空间,注重开启学生情感的源泉。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方法可循。

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二、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应遵循的原则

①有针对性,讲求实效。过去曾提“精批细改,有错必改”,是不科学的。作文批改应紧扣本次写作训练的目标要求,突出一两个批改重点,增强针对性,讲求批改实效。

②多就少改。即多尊重学生的原意。批改时,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或少改,即使改也要尊重学生的原意。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尽量保持其原文,切忌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对学生作文大删大改,使原文面目全非,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多批少改。这从批与改的关系来谈的。所谓“批”,就是指出作文的优缺点,所谓“改”就是帮助纠正作文中的毛病。一般来说,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上的问题用“批”,字、词、句方面的问题用“改”。只改不批或少批,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批清楚了,虽不加以改正,学生自己也会改正。

“多批少改”是启发性原则在作文批改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人在取得进步并对更高的目标“有盼头”的时候,会更加努力。

④内容兼顾形式。“文质兼美”是衡量文章的标准。思想内容好,而文字表达拙劣,当然不可取;内容方面存在问题,形式再美也不是好文章。

四、 作文讲评的要求

①要有计划,掌握讲评的主动权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按照作文教学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安排每次讲评的内容,并组织学生互评互改,交流心得。

②要发挥多种功能

作文讲评不能就文论文,停留在某篇习作本身。应就文论理,引导学生透过具体材料把握作文的规律。

作文讲评不能拘泥于文字表达的评价,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文讲评不应局限于文章本身,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和文德文风的评价。

总之,作文讲评应是对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经验、认识、技能和行为的综合评价和综合指导,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让学生多方面受益。

第九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的态度

1、“耐心专注地倾听”

“耐心专注地倾听”,是与人交往中应有的礼貌。但在社会生活中,常见一些人听别人谈话时左顾右盼,漫不经心,心浮气躁,随便插嘴等等。这些表现都有意无意流露出对说话人的不尊重和不礼貌,给人一种缺少教养的印象。

2、“自信、负责地表达”

中学生当众讲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紧张胆怯、自卑感强,具体表现为在说话活动中退缩不前,说话时表情、声调、动作不自然,如目光不敢平视、腿不停地抖动、手势过多、搔头、声音发颤、忘词等。

因此,在说话活动中,首先要帮助学生克服怯于讲话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说话的勇气和自信心。可通过提高认识、激励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一种健康的发表欲,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自信、大方地表达。

二、口语交际的能力

1、倾听能力

1)语音辨识力 (2)话语记忆力 (3)话语理解力 (4)话语的评判力

2、表达能力

(1)内部组码能力 (2)快速编码能力 (3)准确发码能力 (4)定向传码能力

3、应对能力

第一十章 综合性教学 253

一、 什么是综合性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综合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目标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

实践性:综合性学习的核心特征。

自主性: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地位问题。

开放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的体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学习评价的开放性。

三、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259

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个局部构建成一个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学习者要进行统筹安排。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按照实施的基本程序,结合具体的活动内容,来进行组织、指导和实施,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综合性学习的作用。

(一)确立主题阶段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目(或称课题),也可以说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综合性学习活动所要解决的具体内容,它始终贯穿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如何确立一个适宜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得以具体实施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此阶段除了要教会学生寻找主题的方法外,还必须掌握主题确立的依据,即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主题的价值以及主题的可操作性等问题。

(二)制定方案阶段

活动方案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整个活动的凭借蓝图。

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设计的时候,要明确三个问题:做什么?对综合性学习研究的问题的确定;如何做?师生活动的方式方法;期望的结果是什么?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开展综合性学习,教师始终都应该充当着讨论伙伴、提供咨询的重要角色,并且是决策的主要参与者。

(三)实践探索阶段

这是在制定方案的基础上,开展实施过程的阶段。需要落实完成的内容为:如何进行小组分工与合作?每个人应做好自己的事情,承担自己的责任;应具有团队意识,沟通交流,互帮互学;强调组长的作用,处理好组长与组员的关系。此阶段是整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强调全局意识,体验意识,要善始善终。

此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和调控。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做到不干扰,但要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控。

(四)展示交流阶段

展示交流的阶段,主要进行的内容是:如何写总结报告?充分利用探索阶段的资料素材,以案例做支撑;展示交流的途径方法有哪些?展示交流要基于总结报告。设计展板,故事分享,演讲,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

此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交流与分享学习的成果。展示交流阶段是对学习活动成果的验收检验、展示交流的过程,是体验获得新知、克服困难以及品味成功快乐的过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都会得到展示和提高。同时教师也要对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更要反思自己在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五)评价反思阶段

此阶段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收尾阶段。主要是对此次学习活动的过程、作用和收获进行总结与评价。

内容包括:对本次活动中自己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情感体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总结和评价。

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

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发挥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把评价过程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是参与和指导。

第一十一章 说课与评课

一、说课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是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讲述的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

说课的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强教研活动实效

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促进教学评价与反思

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区别:

说课与备课的区别:备课主要表现为教者的静态的内在功夫和一定的书写技能;说课是将静态的内在功夫的备课转为动态的外化功夫,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的演说技巧上。

说课与上课的区别:说课与上课是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二者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所用时间不同。

说课的内容:

说教材:说课文地位;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

说教法:应说出“用什么方法教、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依据。这里所说的“教法”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某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说学法:说学法,就是说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方式,亦即学法指导。

说教学程序:要说清内容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说清师生双边活动的具体安排及学情依据。

说练习设计: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训练意图。

说板书设计:介绍自己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凸现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一方面也可以反映自己的美学观念及语文基本功素养。

第一十二章 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

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可据此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策略。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一次书面摸底测验或口试,即诊断性评价方法。

(二)形成性评价

这种评价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做评定,而是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情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鼓舞学习信心,减少消极情绪。

形成性评价除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外,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在课外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作此类评定时,要坚持鼓励原则。

(三)终结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指某一阶段、某一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测试评价。如期中期末考试、校外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等,目的是给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评定成绩。

终结性评价必须具有“两个绝对必要”的特点:可靠性(信度)和依据性(效度)。它有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坚持“教学和评价一致”,即评价的目标就是教育的目的;二是评分要力求客观公正,同时又需要有区分度,要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作评定。

(四)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表现性评价是指评定学生在学习项目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行为与具体教学目标相符合,同时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下实施。这种评价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的自我反思。

档案袋评价实际是表现性评价的另一种方式。简言之,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资料袋,有目的地搜集个人在某个领域里的作品(主要是文章或文字稿),这些作品记录了学生努力、进步的情况以及获得的成绩。

二、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反馈功能

(二)评定与选拔功能

(三)导向功能

1、内容的导向作用。

2、试题形式的导向作用。

第一十三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成熟的教学语言有着共同的功能和共同的特点。

1、教学语言的功能

引导的功能:定向,提示,加深,点拨,联系,对照,组织学生活动等。

讲授知识的功能:包括讲授教材内容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教材内容方法的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

抒发感情的功能:包括抒发教材内容的感情和教师个人的感情。

答疑解难的功能:包括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或检测性的问题。

示范的功能:教师的语言是规范化语言的典范,可供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模仿和借鉴。

2、教学语言的特点

1)规范性 2)科学性 3)艺术性 4)和谐性 5)交流性

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语文教学的组织者;

语文学习的促进者;

语文学习的引导者;

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

社会道德规范的示范者。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