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整理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高考要求1国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2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复习建议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抽象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含义。2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抽象用法和在文中的具体用法3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和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5重新梳理掌握中学课本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6注意从上下文,从文段作者的历史背景,从语法关系去翻译文言文。7强化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翻译和做题训练。8文言文翻译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畅。⑤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⑥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9.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B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C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D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五经,贯六艺。C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D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A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B将劲弩守要害之处。C姓名,诡踪迹。D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10.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1
知识点梳理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1、词义的转移①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但到了汉代,“涕”转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转移。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②词义轻重的转移。词义由古义转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转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③单音向双音转换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在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称后缀、前经)如“担”变成“担子”“师”变成“老师”“姨”变成“阿姨”。二、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剩”变成“剩余”“戚”变为“亲戚”。三、原来的单音词不用了,换成另外一个复音词。即在词义变化中换一种说法。如“悟”换成“明白”“寤”换成“睡觉”“岁”换成“收成”2、词义的扩大①词的概念由特指到泛指。如:“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燕襄王以河为境。前一例中的“江”专指长江,后一例中的“河”专指“黄河”。今“江”与“河”都泛指河流。②词的概念由部分到全体。如“好”字,古义指“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好”的今义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皆可作修饰、限制。又如“涉”字,本指“徒步渡水”,如“褰裳涉溱。(撩起衣服渡过溱水)后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词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中的“平章”,辨别、彰明。“百姓”指“百官”,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到了战国以后,“百姓”才泛指平民。又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中的“踵”指“脚后跟”,后由此绰为“继承”,意义就虚化了。如:“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汉书·弄法志》3、词义的缩小①词的概念由泛指到特指。如“宫”字,在古代,凡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宫”,没有贵贱尊卑之分。“父母妻子,皆同其宫。这里的“宫”字就是指“一般房屋”。秦以后专指“帝王房屋、宫殿”。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②词的概念由整体到部分。如“子”,在古汉语中指“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卫人嫁其子而教曰:‘私积聚。“子”指女孩。后来“子”专指男孩了。又如“除”字,在古汉语中有“宫殿的台阶”“去掉”和“授予官职”等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前一例中的“除”字为“台阶”,后一例为“授予官职”。在现代汉语中,“除”字一般只表示“去掉”的意思。③词义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如“金”字,上古是泛指金属。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现代汉语中,金、银、铜、铁、锡中的“金”专指黄金。又如“谷”字,原是“谷类的总称”。如:(芙蕖)有五谷之实而不其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指稻谷。4、词义的色彩变化①古义褒,今义贬。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二睛,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②古义贬,今义褒。如:“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③古义属中性,而今义的褒贬色彩却很明显。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和“鄙”的古义分别是“地位低下”和“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而其今义是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①古今异义②词类活用③数词的用法二、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好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因此,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2
《高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