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第五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石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历代思想家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不断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含义,形成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史。民本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贾谊、李世民、柳宗元、张载、张居正、王夫之、唐甄等人。

一、民本思想发展的阶段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为民本思想的形成阶段。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萌芽于商周之际,一般认为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鉴于商王朝的灭亡,对于人民的力量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建立起了民本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的学派中,法家基本反对民本思想,道家没有多少有关见解,而儒家学派是民本论的积极鼓吹者。主要以荀子(一般以孔子、孟子、荀子三人为代表,法家的慎到也有一定的民本思想。)为代表。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民本思想,系统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为基础、以王霸并用为措施,以礼法结合为保证、以利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他是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出发而提出民本思想,他的民本思想的全面提出,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形成。

()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汉唐时期,主要以贾谊、李世民为代表。贾谊在汉初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主张有一个与民休息的安定的社会局面,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民本思想在汉初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展,提出以民为政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李世民在唐初新的历史条件下,看到民众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与民休息、改善民生的政治主张,他提出了以国依于民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推行这种思想的实现。这样,在汉唐时期,以贾谊、李世民为主要代表,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完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宋元明清时期,主要以王夫之、唐甄为代表。王夫之、唐甄生逢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专制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逐渐萌芽的动荡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激于时代的巨变,反思中国传统政治的弊病,继承历史追求民权、反对专制的民本论精华而加以发扬光大,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提出的民本思想固然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却明显地具有与反专制相结合、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因素,无论是王夫之的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思想,还是唐甄的帝王皆贼的思想,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的思想深度是超乎前人的,从而标志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已经完善起来。

三、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

民本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影响巨大,关于民本思想的理论探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人物所表达和理解的民本论是不相同的,但中国传统的民本论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的问题

,肯定民众在政治上的根本地位和决定作用;,要求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以服务民众为目的;第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追求民众的政治权利。

其中,一二两个层面往往为社会各个阶层所普遍接受,而第三个层面民权问题,基本上只是少数激进的思想家和明智的统治者才具有。总的来看,民本思想是一个多层面的理论体系,在历史上,很多思想家可能并没有使用民本这个词,但他们所论述的却是极其深刻的民本思想。还有一些思想家对于民本论中的某些内容作过精彩论述,而在另外的层面则是反对以民为本的。

总的来看,在理论上,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达到了高峰;在实践上则是在唐代得到较全面的贯彻。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盛世。(关于盛世有争论。一说是唐朝,一说是清朝。涉及到盛世的标准问题。)

,民何以为本?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这并不是出于他们主观上的臆想,而是在观察现实政治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们从多方面论证了民为邦本的问题。

民是社会财富的来源;民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民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决定力量;民是王朝兴亡的决定力量。

五、民本思想指导下的治国方针

中国传统民本论对于治国为民有过多方面的论述,并且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的措施,这些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它往往为古代的君贤臣在政治实践中加以运用,有些观点和做法起到今天仍然有借鉴作用。

在中国古代史上,治理国家的目的是什么,除了少数的昏君暴主和一部分法家学者外,治国为民是全社会的共识。怎样才能让民众得到安定祥和的生活,民本论者有大量的论述。

1、统治者主观上要爱民、重民。

孟子曾讲:“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荀子则提出“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荀子·君道》)魏征也说:“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之如子。”(《贞观政要·慎终》)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爱民、重民的目的并不一定完全出于为民服务的用心,而往往却是从维护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着眼的。但也确实有真心真意为民服务的,但我们还是应该把传统民本论中的爱民思想置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调节措施之中,而不能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混为一谈。

2、政治上安民、救民

要使民众生活幸福,首要的因素是必须保障社会秩序稳定,避免战乱,消除或减轻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等对民众的危害。而当民众生活处于疾苦之时,统治者又能给予救济、同情、抚恤。只有民众生活安定,统治集团的政权才会稳固,安民、保民、救民既是为民服务,也是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的必然要求。

据《尚书》记载,夏的创始人禹间说过:“知人则哲(意思为有智慧),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意思为众)民怀之。”周公曾讲“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孔子、孟子也都讲过很多安民的话。

古代国家都设有一些义仓,并赈济民众。

3、经济上富民、利民。

治国为民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民众得到利益。利民、富民首先就要涉及到民众利益和君主、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这两者之间确实有矛盾。今天看来,更多的一致。在当时是家天下,追求的国家富强,所以实践中更多的是增加赋税。到社会主义的中国,追求国家富强仍是一度占主要地位的思想,分配政策上执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富民、利民的提倡者。孔子“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也曾讲“制民以恒产”。荀子曾把君主对待民众的方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知利民、爱民,只知攫取民力、民财;第二种是在利民、爱民的基础上,再使用民力、民财;第三种是只知利民、爱民,而不向民众索取任何回报。荀子认为,采用第一种统治方式君主会把国家带向危亡,采用第二种方式,君主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而采用第三种方式,君主则能够平治天下。《管子》则深知从民众那里获取利益是统治者所必不可少的,但它同时双认识到,统治者只有通过利民的政策使民众得到实惠后,统治者才有利可图。“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宋代的张载、程颢等也都说过很多这样的话:“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王夫之则说“藏富于民”。

明成祖曾讲:“朕惟事天以诚敬为本,爱民以实惠为先。”(《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第311页。)

4、道德、文化上教民

治国根本在治民,治民根本在治心,而为民服务也要在民心上下功夫。从中国古代教民实践上看,统治者的主观动机往往是统一思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但教民行为本身却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国古代君主既是政治上的管理者,又是思想上的教导者,即所谓的君师合一,政教合一。即圣王合一。

表现在具体措施上,主要有:1、发展生产;2、抑兼并、爱民力、重农抑商;3、节约用度、减轻赋税;4、整顿吏治,惩治腐败。(朱元璋就是一个大力反腐的皇帝。)

民本思想论者也有极为激进者,提出关于民众政治主权和民众参与政治权力行使过程的论点,这里涉及到民本和现代民主的关系问题。

一派强调合,一派强调分。强调合的一派强调民本思想中有关于民权的内容,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有效地制约了君主的专制,使中国古代社会虽然是采取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总体上呈现出开明、平等,并能够顺利地与现代民主政治接轨。强调分的一派,认为民本不是民主,民主是现代人的自由权、公民权以及依法治国等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种与专制相对立的民主制度在中国传统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民本论中的主体是君主,民众只是被重视和关心的对象,思想家们倡导民本只是向统治者献策,把重民、爱民、利民等作为巩固君主专制的工具。后者占主导地位。

民本与民主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民本作为一种传统,则为向民主过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中国古代社会民本思想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自身利益。也有人认为,民本的思想十分广泛,民本与民主有交叉的内容,但其民主内容简单而模糊,并且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作为一种批判思潮存在,在治世成为在野的思想舆论,在乱世则成为政治革命、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

主要有人格平等说,如孟子曾提出在道德上人是平等的;唐末的《无能子》一书提出君主与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宋元之际的邓牧也认为君主和普通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君主人人可为。

天下为公。天下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而管理天下的政治主权也是属于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决不是天子一人或其一家的私产。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一书就提出天下属于天下人的观点。“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与其同时的《礼记》明确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政治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顾炎武首次将亡天下与亡国作了区分。在他看来,一家一姓的改朝换代叫亡国,而天下大乱、道德沦丧、民众无法生活则叫亡天下,这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关心的事情。

民是君主、官吏权力的来源。在承认现实政治的基础上,肯定民众是统治者权力的来源。自然这与肯定民众拥有政治主权是不同的。前者只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无法直接干预现实政治,君主实际上是政治主权的拥有者。这是中国传统民本论中的民权思想和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的差别。

(大百科释民主 多数人的意志为政权的基础,承认全体公民自由平等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民主最初是对古希腊各种政体比较而抽象出的概念。从词源上说,民主概念首先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在现代社会,民主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常用以表 示具有平等 、自由性质和特 征的社会状态 、现象。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根本原则。大多数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主权在民” “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等类似的原则。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在阶级社会中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民主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维护其经济利益的,民主总是统治阶级的民主,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民主制度下,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看,民主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和发展,专政的范围逐渐缩小,当专政消失时,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就消亡了。

民主作为与专制相对立的统治形式和国家形态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民主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充满辩证的因素,是许多矛盾的统一,其中最重要的有:自由与平等的统一;多数裁决与允许少数保留意见的统一;选举、监督国家公职人员和服从国家公职人员依法管理的统一;民主与法制的统一;上述民主的共同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所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都必须具备,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这些原则的具体内容和实施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资产阶级民主的特点是:议会制代替专制君主制;选举制代替等级制和世袭制;实行分权制;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完备的资产阶级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各国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包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真正的普选制、监督制、罢免制;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统一。)

孟子曾论述过民众是权力的来源,千年之后,唐代柳宗元从君民关系、官民关系的角度,重新提出政治权力来源于民众的观点。

民众参与治权的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论点:

政治决策听取民众意见。孟子曾在强调人格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君主在重大决策中要顺从民间。(《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第361页。)

行政、立法顺应民心、民欲。

政治行为要接受民众舆论的监督。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Democracy: 1a syste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every citizen in the country can vote to elect its government officials2 a country that has a government which has been elected by the people of the country3 a situation or system in which everyone is equal and has the right to vote, make decisions etc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 a for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right to make political decisions is exercised directly by the whole body of citizens, acting under procedures of majority rule, usually known as direct democracy; (2) a form of government in which the citizens exercise the same right not in person but through representatives chosen by and responsible to them, known a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and (3) a form of government, usually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in which the powers of the majority are exercised within a framework of constitutional restraints designed to guarantee all citizens the enjoyment of certain individual or collective rights, such as freedom of speech and religion, known as liberal, o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第六讲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