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柳词意象、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2赏析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感知本词的艺术美

3培养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刺杀秦王时的别离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而恰是这苦痛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遥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柳永的一首别离诗——《雨霖铃寒蝉凄切》,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读作者,明确目标(用投影展示)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写作背景。

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3.介绍词牌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课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

三、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1.听《雨霖铃》歌曲,在歌声中感受感情基调。

想一想: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是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流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2.听范读。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让我们在音乐叹惋的余声里走进作者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

想一想:

A.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一下吗?

参考: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B.词中哪句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四、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自由朗读——指导朗读——指明朗读——学生齐读。

1.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

4)第四次读:配以音乐,学生轻声齐读。

方法指导:

1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2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3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5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6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五、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感悟风格

1.老师作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品味步骤:

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

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1) 意境:赏析柳词的画意美,由意象品味意境。

1 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 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词人渲染这幅“别离图”选取了哪些景和物作为背景?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归纳)

意象:寒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 、晓 月、暮 、烟 波。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小结:这一幅“画”之所以美,就在于其中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景,才使万物美丽;唯有物,才使万物存在;唯有人,才使万物有灵;而唯有情,才使这一切都富有神韵。柳词的美,在于“情之真”,只因有情,才如此凄切优美。

2)语言:赏析用语的俗白美

:“耆 )词 能直 处能 ,达 难达 于自 。”——

评论 “自 ”?

明确:“自然”既指感情之的自然,也指用的自然。柳永词以本色的语言、白描之笔来塑造形象,犹如李白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风格:赏析风格的婉约美。

投影:苏轼问别人:“我的何如柳七(柳永)词?”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晚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师:后人常以“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对举说明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两种风格,你从上面的评论中可以看出婉约词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柳永词的婉约美,它是一种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

①描绘景物:景物具有轻、柔、纤、巧的性质,色彩柔和,纵如浩渺烟波、空阔楚天,也不给人宽广雄伟的气势;而是借此反衬自己孤身行人的飘零渺小。

②情感具有阴柔之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缠绵悱恻。

③创设的意境有阴柔之美:景为“清秋节”,情为“伤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物我交融。

这种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融成一种幽婉、轻柔的感人艺术境界,颇能打动人心。

2.小组交流讨论。

师: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

(学生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

例句参考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参考: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秋有萧索感,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落寞,更兼雨后带凉意。词人,一个“对”字让人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长亭。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调,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参考:这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帐饮”是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高度压缩精练。“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参考: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这种时候,纵有千言万语也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望泪眼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非常真挚动人。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课外延展,能力迁移。

运用本节学到的知识鉴赏张先的《江南柳》,并与本课学的《雨霖铃》相比较,说说它们的异同。

江南柳张先

隋堤远,波急路尘轻。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楼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确:

同:都写别情,都描写了别时的典型环境。都写了别后,都是情景相生。

异:柳词想象别后远行的情景,虚实相生。张词着重写送行者别后情景,而未写别时情事。

4.课外练笔。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体裁不限,也可填词作诗。②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无病呻吟。

六、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韵律

1)播放Flash课件,欣赏美妙的旋律和极富悲情的演唱,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课件2次,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

3)再播放Flash课件(去掉图像和原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雨霖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