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建平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命题、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说明:(1)本场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2)请认真答卷,并用规范文字书写,注意卷面整洁;3)所有题目答案请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超出答题黑框区域的部分不给分。积累与运用(13分)1.按要求填空。(7分)1,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膝王阁诗》(2刑天舞干戚,。(陶渊明《读山海经》(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作者:《过秦论》)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2.以下对话中,小甄同学的话存在逻辑谬误。其违背的逻辑规律是()。(3分)小贾老师:同学,你怎么还没交作业呢?小甄同学:老师,你怎么总是找我的茬?A.同一律B.矛盾律C.排中律D.充足理由律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围绕“通古今之变”的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进而,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①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②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③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④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A.③①②④B.③①④②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阅读(67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13分)世界与文学的“或然时代”何言宏①近几年来,人们经常会用“变局”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我们的时代,会用“不确定性”来称我们所置身的外部世界。这都意味着,我们开始在“大历史”和“大转型”的意义上告别过去,面对未来。我们的文学、文化与我们的文学批评,既是这一转型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主动又被动地在不同程度上表征和回应着这一转型。所以要想搞清楚它们,搞清楚我们文学批评的当下状况与发展前景,首先就要对这一历史转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②关于这次历史转型,我们最经常的说法就是“百年未有之变局”。这一判断建立在20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本土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基础上,转型的剧烈、峻急和我们的切身之感,尽显其中。而在第二层意义上,我们所面对的这次转型,还意味着全球化的又一次变局。关于全球化的历史起点,学术界争议较多。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将起点从1830年工业资本主义诞生时算起,还是分别上推至18世纪的工业革命、启蒙运动以至于十四、十五世纪的欧洲扩张
与文艺复兴时期等,都是数百年来的全球化进程因为遭遇当前“逆全球化”的思潮与运动(包括“新冠”疫情导致的“熔断”)而引发了重大调整与重构。在第三层意义上,科学家们甚至认为,由于人类已经成为影响地球的地质、地表、生态环境、气候与物种的主导性力量,灾难性地改变和破坏着地球,因此在地球历史和地质年代的意义上,地球已经结束了12000年来的“全新世”Holocene),进入了“人类世”(Anthropocene)时代,从此开始,人类必将承受其咎由自取的悲剧命运。在第四层意义上,更有以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开始于4万至30万年前至今的智人时代已临近结束,我们目前的人类作为晚期智人,正在不知所终地“接近下一个奇点”③所以说,无论是相对于20世纪以来的百年,还是相对于无比漫长的数万、数十万年,类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拐点,处于一次无比重大的历史转型中。我们所面对的,既是百年未有之变局,同时也是数百年、数万、数十万年以来未有之巨大变局。而且,尤其重要的是,这一变局或转型的方向、目标与路径,转型后的基本状况,不仅没有历史哲学的支撑与依据,甚至也没有基本可靠的未来想象。拐点之后,究竟如何?一切都处于我们所常说的“不确定性”中。所以,我以为我们这个世界正处于一个“或然时代....④文学的“或然时代”,表面上体现为丧失精神关切和思想重力的喧器与泡沫,体现为没灵魂指引和丧失方向感的话语空转和精神梦游,论文沽名且钓誉,“著书都为稻梁谋”;也体现为抱持人文主义价值理想的文学坚守,以及很多超越旧的文学成规的真诚严肃的新锐探索,总体上似乎泥沙俱下、良莠杂陈,有着许多可能。⑤但是在这片泛滥无形的喧嚣与诸多“或然”的背后,文学生态的巨大变化和文学性的颠性调整,却是一种实质性的“确然”。近些年来,从2010年《人民文学》所倡导的非虚构写作开始,到生态文学、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的形成热潮,再到“AI写作”的出现,以及文学与电子游戏、短视频、脱口秀等影像、视觉和表演文化的跨界互联,显著改观了既往的文学生态与“文学性”内涵。且这些改变,正如有学者所言,一切才刚刚开始,未来到底如何,充满着“不确定性”。这也就意味着,不仅是文学创作与整个世界,我们的文学批评以及整个批评文化,其实也进入了一个“或然时代”,处于多方面的变动与转型中。4.第③段加点词“或然时代”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当下这个时代,文学、文化和文学批评主要在被动地回应历史转型。B.虽然学术界有关全球化历史起点的争议较多,但作者认为这并不重要。C.因为缺乏历史哲学的支撑和依据,所以我们无法对“拐点”做出想象。D.文学的或然时代存在诸多或然,也存在一种实质性的“确然”。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7.本文节选自学术论文《批评文化的转型与重建》,作者在下文尝试为同样处于“或然时代”文学批评探寻出新的出路,提出了一系列重建主张。请结合本文第②段内容,推断作者的重建主张。(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甲】后院王安忆①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你只要来到后院,便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心,这种相似令我们怀然心动。所有的陌生与新奇退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己知彼的亲近。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贴肤贴肉的,无须翻译和解释,是一猜就能猜到的。这是所有
风景中最为性感的一种,它是裸着的。当我们对一座城市感到畏惧与胆怯的时候,那么就到后院去,那里有我们所熟识的、有情有义的东西。②有一次,在德国旅行。一个月后,身心都已经疲乏,好奇心退去后是深深的隔膜,我好像是从一帧帧明信片前踱过,教堂、音乐厅、森林、莱茵河,它们美不胜收,却与我两不相干。我想,旅行其实是深深的寂窦,只是新鲜掩盖了这些。这一日我来到海德堡的一所公寓,从厕所里看见了公寓的后院,我看见后院和后院连成一排,连绵的屋顶上有电视天线,还有老虎天窗。我甚至觉得鸽哨马上就会响起,有一群鸽子要从邻居的鸽房里腾空而起。这是最日常的情景,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日日夜夜都有的情景,这是钻心钻肺的情景,真教人又苦又甜。再继续我的旅行,那些风景之中便有了一点肺腑之言,有了一点两心相知,许多不懂的我都懂了。③又有一次,我来到河道纵横的阿姆斯特丹,一个人躺在旅馆房间里,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旅行总是孤寂无靠的,有举目无亲之感。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像遇到一个陌生人,无从攀谈。你越是想急切地融入这地方,与它打成一片,却越是进入不得,仿佛受到无形的排斥。阿姆斯特丹的水网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你好像走入了一个迷宫,水网还带有古老的气息,把你带到遥远的运河时代,古风淳淳,阴森之感便油然而起。当晨曦透进窗户,我起床拉开窗慢,后窗外面是一个小院。一个男人正从木梯上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件什么工具,要去干一件早晨的家务活儿。这情景似曾相识,这样的早晨和所有的早晨并无二致,渗进我们的身心。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许多陌生的异地,它也是我们孤身旅行时的后方。④柏林的后院也有着亲切的面目。前边是著名的库登大街,灯火彻夜通明,当足球赛结束的时候,喇叭声和欢呼声会阵阵传来,真是奇光异色。灯光与市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就像一片海市蜃楼。而后院里的嘈杂却是真切到你心里去的。楼下是一个咖啡馆,厨房里的气味从后院飘进我的房间,还有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是在打情骂俏。打情骂俏是国际性的语言,走到哪里都一样。它将柏林的浮华像面纱一样揭去,裸露出它家常的表情。这是我们最诚恳的表情之一,含着朝起暮归的希望。这也是联系着我们的心的东西,是心里那一点沉底的东西,我们走到哪就带到哪。⑤在旧金山我曾经在露台上看见邻人的露台。露台也是具有后院性质的地方,也是生活的里层。正是傍晚,太阳在西边落下,露台上坐着一些青年。当青年们站在街头或者地铁车站,他们无一例外都带有莫测的神情,而在露台上,他们都变得好懂了。这里露台连着露台,翻过一排屋脊,就又是露台连着露台。这里有受挫的生活,抱着轻轻的伤痛。香港那地方是寸土寸金,后院已被楼房吞没,后窗挤着后窗。夜半醒来,邻人家的排风扇还在呼呼地运转。这是一个静谧的时刻,这静谧不是万颖俱寂的静谧,而是有声的静谧,是从嘈杂、纷繁中辟出的一种静寂之声,也带有一些蚀骨的伤痛。6这些后院使你明白,无论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异,可内心却只有一个。这是旅行中最见真情的一刻。【乙】重大的心灵情节(节选)—王安忆散文创作论①王安忆说过“散文在我看来一定是成熟的完美的作品,它们是比小说、戏剧、诗更纯粹的东西,它们是完全裸着的精神,是灵魂的直白”(《乘火车旅行,自序》)她推崇的是《我与地坛》、《融入野地》这类作品。她认为在这些作品中,“有着一些相当重要的事物。这事物重要到与人的存在有关,它是一些对人生大问题的苦思冥想”(《情感的生命》)②关于情节性的见解,王安忆再次显现出她文体的自觉。她强调散文与小说相异的非虚,性特征,要求散文中的情节必须是真实的,对于那些煽情滥情的文字,她都持否定态度,她认为“散文的情节是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散文在情节上没有技术可言”(《情感的生命》)
③王安忆的散文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心灵性,在王安忆的游记散文中表现得最为直白,最为裸露。描山画水不是她散文的主题,孤旅的情怀才是她全力表现的心灵内容,诚如她所说的那样:“孤旅总是能够引发情绪和思索的。”(《情感的生命》)8.甲文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9.有人认为甲文第5段画线部分可以删去,你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10.联系全文,分析甲文标题“后院”的丰富内涵。(4分)11.结合乙文,具体分析甲文中作者是如何体现其散文创作理念的。(4分)(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7分)东溪【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①本诗写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梅尧臣老病缠身,为母服丧即将结束,将要赴任的时期。②野凫:野鸭。③蒲茸:初生的葛蒲。12.本诗描绘的是以下哪个季节的东溪之景?()(1分)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3.以下评价最适合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A.含蓄深沉B.清新隽永C.轻快明丽D.刚健洒脱14.赏析本诗画线句的妙处。(4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甲】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②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惟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软?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离?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泪罗以死。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④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武置大害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瓶,瓶乳乃得归。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②昭帝即位,数年,勾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勾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勾奴,常惠请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③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卒使上官大夫屈原于顷襄王((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3乃幽武置大窖中((4如惠语以让单于(16.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1)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2)请毕今日之(3其后楚日以4)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A.(1(2相同,(3(4相同B.1)与(2)不相同,3)与(4)相同C.1)与(2)相同,3)与(4)不相同D.1)与(2)不相同,3)与(4)不相同1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兵挫地削B.见犯乃死C.何以汝为见D.忠而被谤18.把甲文第②段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19.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3分)20.请结合选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比较甲乙两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达意上的异同。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翠阴亭记张养浩①违历城西北十数里,有山日标,若二而一,皆乱石丛嘉,危立道左。其背有水西流,民桥于其上。逾桥而东,不里许,余别堅在焉。②由城中来者,面鹊华两峰,而与东南诸山相背;由村而城者,面东南诸山,鹊华两峰若相踵,大抵左右前后,或断或续,无适而不山伍。余爱其胜。遂临野而起亭,曰翠阴。以余退闲,无官守言责,故又名绰然。前引流为池,中植石一株,曰玉云峰。环以荷芰,岸树倒影,池水益绿,当其雨霁而日之夕也,云与山若相娱嬉,往来出没锦翠间,愈变而愈奇。客至,即盘果于林,签鱼于渊,或饮,或馔,或游历咏歌以穷厥胜。人既欢洽,物亦随适。家有苍白二鹤,山椒水涯,必与俱往;其他鸥鹭鳞甲之属,亦莫不雍容闲雅,飞泳自如。吾墅之趣,大较若此。③鸣呼,人之处世,其去就无越山林、朝市二途。出乎彼,入乎此。其出也,非苟利;处也,非苟洁身。要之,各适于义为无歉。况余自筮仕,凡为年三十有余矣,譬之久笼之禽、困驾之马,一旦翔云霄而纵郊牧,则其快心适意为何如!而或者乃谓余年未衰而闲为太早计。鸣呼,知止知足、栖迟物外者,古之人皆然,尚何年齿衰壮之计!因记是亭及之,庶俾过吾野者,知余闲之所以云。(注]①古人出外做官也要占卜,后称初登仕途为筮仕。21.填入第③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