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1日 李晓凤老师督导 小组活动主要理论

培训主题之一:小组活动理论

一、小组活动中最常用理论

小组工作知识发展的来源

●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发展小组工作理论

●小组工作实践:从经验中积累知识,并用这些知识逐步发展理论

小组工作中最常运用的理论

(一)心理分析论

理论观点

-案主问题起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冲突起因于:儿童期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或一种创伤性的经历

-解决方法:用自卫手法处理冲突,而非正视与解决真正的问题

运用

-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小组的问题: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的冲突所致

-小组在许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小组领袖扮演权威的父亲形象;组员认同领袖是理想人物;组员对其他成员也如家庭成员似的

-小组互动反映个人心理结构与组员的自卫方式:向组员或领袖“移情”;领袖利用“移情”协助解决冲突、对现状顿悟(为获得关心与认同而“争宠”

-社工者运用领袖角色来影响组员的行为、态度及价值观

-组员处理人际关系技巧、解决问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自信心

交流分析理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波恩(Berne)创立的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

理论的核心内容

1)关于自我的3种状态(均汇合在成人性格中/暗藏在潜意识中)

-父母自我状态:统治他人/权威作凤/陈旧/守旧

-成人自我状态:理性/逻辑/客观/冷静分析问题

-儿童自我状态:情绪化/服从/任性胡闹/脆弱

2)沟通形态

-互补型 :互相影响中的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

-交叉型/矛盾型:一方发出信息后,没得到预期的反应

-隐含型/暧昧型:真正信息未明确表达,隐含在另外社交客套交流中

3)人生的4种基本态度

-我不好-你好 :抑郁者(幼年弱小与无助感固着下来)/需别人爱抚与承认/放弃自我、顺从他人

-我不好-你也不好:厌世者(幼年刚走路、闯祸的逆境中伤害)/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退缩

-我好-你不好:怀疑与独断(被父母虐待与侮辱、长大后反抗)/无法客观/孤独与孤立

-我好-你也好:健康的生活态度(超越了个人自己的经历而利他)/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依靠思考与信仰行动

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解释了人与人的互动、沟通,适用于小组工作

-对人格3种自我状态描述,适用小组过程中分析与领悟人格结构

-焦点在个人早年,协助组员了解自我

-在小组互动中自我察觉而改变

(二)学习理论

理论观点

-重点在于:组员的个人行为(不是小组的行为)

-三种学习方法

传统条件反射理论:巴浦洛夫的“狗实验”

强化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老鼠与箱实验”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纳“观察学习与模仿”、认知变量、交互决定论

运用

-联想学习(S食品—R洗手)

-强化学习(正强化/负强化

-观察学习/模仿学习(认知)

(三)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尊/被人尊重)

-自我实现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p30

-包容需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支配需要(控制别人/被人控制)

-感情需要(爱人/被爱)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情况与方式,和个体后来的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界定了6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人际关系中的3种人际相容:互换/发动/交互

小组的形成与瓦解:相容小组有更大凝聚力,能更有效达到目标;小组要经历沟通、控制、爱三阶段

需要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帮助工作员p32

-把握小组的方向(需要满足-动力)

-明确小组的目标(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更好理解组员的互动关系(人际互动)

(四)小组动力学理论

内容

-勒温的“场域论”、小组气氛的研究、小组凝聚力、小组规范与过程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心理场影响)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民主气氛引发的积极动力)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

-共同活动为中介,以增进小组的凝聚力

(五)镜中自我理论

内容

-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互动的有机体)

-镜中我(通过他人镜子,反观自我与自我认识)

-首属小组(品质是在首属小组-家庭/邻里/玩伴中-获得并强化)

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是是微型社会缩影,组员会互相影响

-组员可以从“密切互动与回馈的小组镜子”中发现自我、理解自我

-强调首属小组尤其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治疗小组)

(六)系统理论

理论观点

-把小组看作是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系统;系统有自身的边界;在小组系统外还有其它系统

-正常系统有4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

整合(组员须互相接纳)

适应(小组依外部环境的需要而变化)

方式的保持(小组须界定维持其自身的目标、特征与过程)

目标的实现(小组须追求与完成小组的目标)

运用

-小组成功的条件:组员的互相适应与配合度、适应环境的能力、维持小组凝聚力、对小组目标的认同与实现目标的信念

-小组维系自身的条件:平衡手段性问题/社会情绪问题

-小组对环境的适应:内部/外部系统达到平衡

结论

-整体小组的特性,来源于组员的互动(规范与程序

-小组对组员行为有强有力的影响

-为达致目标的一致性

-与外部环境相联,又关注内部运作

-小组处在发展与变化

-小组有发展的周期

学习活动

案例:儿童小组的成员被要求画一张很大的图画来装饰中心的一面墙。所有成员除一人外都接受了任务。基于你于上述理论的理解,描绘你会如何计划你的介入,以鼓励那位成员参与活动。

-用精神分析的观点

-用学习理论的观点

-用系统理论的观点

二、小组工作模式理论

(一)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

社会目标模式源于小组工作的早期实践,是最早的小组模式,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汲取营养,它主要运用于社区层面,核心理论概念社会责任与社会变迁

理论来源

系统论/生态系统论(社会系统影响其内部的个人/群体;反之,也然);

杜威教育理论(关于领导者与公共责任的概念);

社会学观点(个人问题通过社会变迁解决);

经济学与政治民主理论(福利分配与民主参与)

(二)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治疗模式又称预防与康复模型,是以治疗适应不良的个人作为小组任务,也提供个人的预防与康复的干预,最终目标是社会操纵、消除离轨核心理念个人的社会关系与适应能够透过小组的方式得到治疗理论来源

1)精神医学;(2)心理治疗与咨询理论与技术(尤其以行为修正理论、社会化理论、学习理论为重)

理论基础

因把重点放在个人身上,心理学理论为此模式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其它有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等。精神分析小组、阿德勒式小组、心理剧、行为治疗小组、完型治疗小组、交流分析小组、案主中心小组、理性情绪治疗小组、现实疗法小组。

(三)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

互恵模式又称互动或调解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人际关系而建立的,它关注组员、小组、社会环境间的关系,希望通过个人、小组、社会系统的开放与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与社会功能的目的。

1发展心理学;(2)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互动与沟通理论);(3)系统理论;(4)小组动力学(场域理论)。

-系统论中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非正式系统/正式系统/社会系统

-场域理论中行为环境论(考夫卡)、生活空间论(勒温)、此时此地的概念:人的每个行为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心理物理场)所影响-“镜中我”(库利)、自我观(米德)与符号互动论(布卢默):社会我与客我存在、自我在相互交往中客观化、语言符号(沟通)的作用

(四)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1理论来源发展心理学(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与潜能)、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理论(重视小组的现状与组员间互动功能)、小组动力学(重视组员之间关系、小组内部机制解决组员之间矛盾及成长)

2基本观点(多选题)

-人的发展为核心

-关注“人社会功能性”提升为目标

-重视自我实现(不是治疗过程)

-强调通过挖掘个人潜力寻求解决问题方式

《2014年12月11日 李晓凤老师督导 小组活动主要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
下载文档
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